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并推动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集团、共同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同时,阎锡山也比较顺利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其深层原因主要在于:牺盟会工作的局限性,八路军入晋作战急需发动群众的迫切性,以及阎锡山利用民众、守土抗战的积极性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间力量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认为,中间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居于重要地位,起过特殊作用。“九一八事变”后,中间力量首先看到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呼吁全国合作,一致对外,促进了国共两党政策的转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全面抗战爆发后,中间力量积极参加抗战;宣传抗日思想,提出争取抗战胜利的方策;调解国共关系,维护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局面;在经济上,抢救战区物资,开发和建设后方经济,为坚持长期抗战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山西新军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倡议创建并实际领导的、隶属第二战区国民党晋绥军建制的一支特殊形式的人民抗日武装。它名义上归属于地方实力派阎锡山的山西军队系统,实际上一直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产物。在八年抗战中,进行了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开创了山西太岳区抗日根据地,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山西新军从一支以学生为主的部队转变为以工农为主的战斗力强的部队,并且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山西新军有良好的民众基础。这种良好的民众基础是通过多方努力建立的,牺盟会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众动员对山西新军的发展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4.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后,9月,为了保卫山西北部,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曾炮制了“大同会战”的作战计划。但是,由于国民党军队内部矛盾重重以及指挥失当,使这次“会战”化为乌有。本文就“会战”的过程及失败原因作一简要述评。 1937年8月末,察哈尔省平绥路各战略要点沦陷后,日本关东军察哈尔兵团以第20师团川岸文三郎部,第5、10师团各一部,与酒井旅团、第4师团本间旅团、第12留守师团铃木旅  相似文献   

5.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借助《新华日报》刊发“五一”纪念文章,形成了内涵丰富、特征鲜明的抗日话语体系。中国共产党通过系列文章,宣传工人阶级在抗日救亡中的先锋地位,突显全面抗战话语,揭露日本侵华野心,阐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强调国际工人阶级联合的必要性。《新华日报》关于“五一”抗日话语的传播进一步唤醒了工人阶级的抗战意识、实现了最广泛的阶级联合、加强了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介绍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在全民族抗战前为促进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在全民族抗战以后为维护国共两党团结御侮抗战到底,推进中华民族解放事业所作的贡献。论述了我国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成员,是多党派合作的积极参与者,是国共关系的协调者,在中国抗日救亡的历史丰碑上谱写着它们光辉的爱国主义篇章。历史地、客观地评述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在这段历史时期的地位与作用,肯定它们的爱国思想和爱国业绩就是尊重历史。珍惜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激发全国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爱国热情,对促进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祖国的大统一、民族大团结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决死队(也即山西新军)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与阎锡山建立的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是通过合法形式组建的一支革命武装,在八年抗战中,其进行了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开创了山西太岳区抗日根据地,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决死队是在阎锡山的领导和支持下成立的,但阎锡山成立决死队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并不完全是为了抗战。当阎锡山发现决死队是中国共产党实际领导的,并且发展成为一支真正的抗日武装力量时,发动了旨在消灭决死队的"晋西事变",公然与决死队决裂。  相似文献   

8.
青年救国会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团结全国各界青年共同抗战,由于华北根据地主要是农村地区,因此唐县青年救国会的主要任务就是尽可能多地团结根据地农村青年参加抗战。青年救国会在河北广大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救亡运动,在唐县领导青年和儿童运动,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抗战的胜利以及唐县社会生活的改善,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进行的一次全民族的战争。本文拟就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功绩及其重大意义作一历史回顾和评析。 一 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进行全民族战争的必要条件,经历了一个长期的酝酿和发展过程。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日矛盾激化。到了1935年的华北事变,日本把中国变为它独占的殖民地的野心更加暴露,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我国的主要矛盾。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已成为中国人民的首要任务,这是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阎锡山在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沉潜阴鸷,他的影响在山西、华北乃至整个中国可谓举足轻重。本文将从阎锡山在面对中日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斗争形势时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的双重性格,加以评述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我国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又是世界反法斯战争胜利50周年。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彻底的胜利,中国人民的抗战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毕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事业。”中国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的抗战。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阎锡山为了实施"用民政治",推行"六政三事",大力兴办各类教育,以使民众达到识字、看报和记账的程度。由于规划周全,措施得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山西的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方面,均走在了全国前列。归结阎锡山兴办山西教育的性质,主要有以维护统治为轴心的功利性、国民意识驱动下的民族性、体现个人意志的独特性、沽名钓誉式的虚荣性以及军阀本性导致的短暂性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滇西抗战历史文化厚重深邃,蕴含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是我们主动服务教学与科学研究,特别是重点学科建设,服务滇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特色资源、特色服务和特色发展的重要渠道.滇西抗战历史文化研究需要以高纬度、深层次、立体式和多视阈的方式,全面推进,研究方向应该包括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两方面,主要内容可涉及滇西抗战地位作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资料的收集整理等.  相似文献   

14.
中日民族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北上山西,开辟了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三大革命根据地,不仅在政治军事上获得巨大胜利,也在文艺体制建设上取得突出成绩。其一是建立健全文艺领导机构,通过文联、文救会、动委会等积极宣传抗战思想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巩固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二是创办大量文艺刊物,有效提升根据地的文艺水准和社会影响力,占领意识形态高地。其三是从创作实践和政策制定两个层面加强报刊书籍的出版管理。这些举措不仅保障了根据地文艺的健康生态,也深刻影响到日后共和国文艺的基本形态和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15.
在欲将滇西抗战遗址打造成为统战平台必要性的基础上,从扩展历史知识、理解中国国情、加深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三个角度论证了其可行性,最后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论独立自主原则在抗战中的坚持及运用孔凡岭独立自主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在抗日战争过程中的运用,不仅保证了抗战的胜利,而且为以后夺取全国的解放奠定了基础。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这个原则的说明、实践和坚持,是把抗日民族革...  相似文献   

17.
粉碎“四人帮”之后,邓小平深刻总结了历史经验特别是“文革”时期的经验教训,使全国人民认识到改革开放的历史必要性和必然性。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改革开放政策:如支持农村包产到户和搞乡镇企业;根据农村改革经验,提出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对外开放搞经济特区等;继而又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从而全面开创了中国改革的伟大事业,邓小平理论体系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8.
关于淞沪会战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多有研究,但从中日双方战略的高度加以探讨却很不够,本文试就此作进一步论证.一众所周知,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统帅部的基本战略为“持久消耗战略”,不容否认,这一战略对中国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而淞沪会战在这一战略实施中居有特殊地位.七·七事变爆发后,“敌之最高战略为速战速决”.7月17日,日本参谋本部制订的《关于华北用兵时的对华战争纲要》规定:战争初期.调集优势兵力扫荡中国第29军,解决华北问题;若遇国民党中央军抵抗,即以充足兵力迅速给南京方面以强大压力,一举解决中国问题.其总原则是“进行必要的小规模调兵遣将;兼施政治、经济等策略手段,争取在短期内挫抑敌方的抗战决心.”按照这个方针,日军调集4个师团,于7月底迅速攻占平津,然后分兵三路,南向突进.华北乃一马平川,适合日军机械化、立体化  相似文献   

19.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它是由中国共产党最先提出并经过不懈努力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建立的。在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克服千难万险,始终把握政治领导权,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广泛团结爱国民主抗日力量,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为争取抗战胜利及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工作中占据系统性地位,鉴于此,论文首先从历史更迭中的“大同”思想、马克思主义“共同体”及来自于世界其他民族工作的经验性反思这三个方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生逻辑进行了论证;然后从“五个认同”和辩证法出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在场逻辑进行了阐释;最后从做好民族工作的内在要求及各族人民的愿望两个方面论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未米逻辑。论文通过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重逻辑米深刻论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意涵,旨在建立一个有机能动、充满活力且具有相同目标的价值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