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历史学科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中的优势不断显现.在历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下,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这一目标在整个历史教学目标实现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呢?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汤春红 《文教资料》2012,(4):180-181,18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历史教学的灵魂,但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历史教师往往轻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本文着重从历史教学备课方面谈追求务实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以下几点:从历史学科特点出发,确立可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情感因素,联系学生的实际,等等。  相似文献   

3.
郭晓峰 《考试周刊》2014,(56):142-142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历史学科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中的分量是举足轻重的,新形势下,中学教师如何开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之一,对于高中历史的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是放在第一位的,凸显了历史学科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视。到底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中历史学科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如何要求的?在教学实践中应如何实现这些目标要求?本文拟就此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高立敏 《教师》2010,(27):86-86
伴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历史学科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中的优势不断显现。在历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下,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这一目标在整个历史教学目标实现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呢?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改三维目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践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利用自身渗透的情感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教学手段,为历史课堂注入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验历史、体验生活,为达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做好充分准备。基于此,文章将从确定情感教育目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化,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分析史实,深化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加以研究,为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做好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7.
张静 《历史教学问题》2005,(4):109-110,69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各科一样,历史学科课程标准明确阐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内容,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与评价建议。在教学环节中究竟落实得如何?下面撷取几个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并就历史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进行探讨。一、课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案例案例一:“思想教育”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授课老师在教学设计(教案)中称教学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思想教育”目标还是普遍现象。例如“学习…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背景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历史教学中的三维课程目标之一,也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目标。其目标的完成关系到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教师当从寻找兴奋点、求趣激活、参与和过程、迁移和内化等方面来进行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列为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其重要性也日益明显。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应该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使情感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新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凸显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容,注重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生成进行了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公民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基于公民教育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乎成了一个虚无的目标。改变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弱化的现象,需要认识"转向",变单一教学为素养浸润;需要实践"转轨",变单一课内为内外兼修;需要考核"转型",变单一分数为综合考评。  相似文献   

12.
陈梅花 《考试周刊》2013,(39):123+128-123,128
新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并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基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性质和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加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运用力度,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已逐渐成为高中政治学科的主要实践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思想品德课三维教学目标中的首要目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策略为:精心预设,人格感召,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必要前提;注重体验,以情感人,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关键要素;化解盲点,关注成长,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方面。把握初中历史课程的性质,是初中历史教师制定并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基础;仔细分析学情,才能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并使之转化为学时目标;要有效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历史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在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获取情感体验;历史教师要善于对课堂中不同的声音进行合理的引导,并适时地加以升华,在情感冲撞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相似文献   

15.
新的课程改革明确规定了历史教学的课程目标,并将其分为三个部分,而情感、态度与价值现在三维目标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人本质的东西,作为历史教师应把它变成一种自觉的实现目标,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加以培养.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技能共同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16.
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了核心素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培育目标,而深度教学能够有效促进这一目标的达成。结合具体的课例,阐述了实施深度教学时,教师挖掘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内容,从“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辐射力”“深入历史人物,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引领力”和“拓展课堂空间,增强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理解力”等方面探索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路径,并在教学中找准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原动力,从而让历史教学变得有灵魂、有深度,助力学生深度学习历史知识,最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顺利落地。  相似文献   

17.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三维目标之一。加强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高尚情操的陶冶。教师要在教学中恰当、准确地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并在教学中采用有效手段,努力促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为语文学科教学目标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对另外两个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经过长期实践,许多学者提出了一些如朗读、创建情境以及小组探究等方式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笔者认为写作也是一个非常有效果的措施,通过写作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同时能将学生的思想过程、心理状态、价值观等文字化、具象化,能够有效训练学生增加情感感知,塑造好的价值观。本文简要介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微写作在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微写作在高中语文课堂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相似文献   

19.
初中历史新课标中把传统大纲中的"思想教育"换成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那么这个变化给我们的历史教育带来怎样的变化呢?下面我们就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出的意义、现状以及如何促进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等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可见,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是达到教学有效性最为关键的一步.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列为"三维"目标,之后,各科的教学都在围绕"三维"来设计目标.相对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维度而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是难以量化的,因此,不少教师在设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时感到棘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计一直困扰着教师,影响着教学的德育功能的实现.为此,本人在主持湖南省"十一五"立项课题"农村中小学德育课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活动中,对如何设计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进行了专题研究,有了一定的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