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体现了时代要求,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因此,实施新课程标准要彻底改革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而以上诸多能力的基础应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此,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课程改革即将全面推行,新“课标”特别要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实施新课程的基本途径在课堂,因此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改革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要构建互动的课堂教学关系,以“对话”、“交流”为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前,正在进行着一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思想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场课程改革,围绕“学生发展”,鲜明地提出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目标,它不仅关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而且关注教学过程——要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等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法改革是整个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段有与课程改革思想精神一致的教学法作依托,课程内吝再新教材再变,也难以实现改革目标。正因为如此,教学法的改革才显得那么重要。以系统传授学科知识(教授模式)为特征的教学过程,只能使学生陷于“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境地,它严重地妨害了学生的能力思维发展和人格个性发展。这样的教学,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摒弃该教学模式,循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立“促成学生发展”的新教学模式,已成为教学改革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4.
按科学发展观,改革高职计算机专业考试方法,利用考试和考试成绩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实践的兴趣、督促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实践。实现通过考试来“启发”和“引出”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基础性是基础教育的本质特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同样要体现出“基础性”这一本质特征,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及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基本素质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有改革意识,从理论以及实践上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过去的数学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致使许多该学生做的事情教师包办代替了,使学生丧失许多提高能力的机会。所以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必须做一个明智的“辅导员”,要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倡导学生独立学习、学会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学会的这些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需要教师的培养和引导,而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些本领和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牟立超 《中学生物学》2009,25(10):32-33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一线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实践证明,单纯的死记硬背,单纯的抄写性作业,不但抹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为此教师可尝试在作业的“活”、“趣”、“动”上下功夫,设计出吊起学生“胃口”的作业,让学生愿做、爱做,在做作业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相似文献   

9.
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作出了明确规定:“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论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考模式的改革,其命题的立意也在发生变化,即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这就要求广大地理教师在平时的测试中,提高对学生能力的考查,通过灵活、变化、开放的突出能力的试题,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以发展的观点对语文教法改革的推演过程度改革特点进行研究,探索出既遵循教学规律又符合现代形势需要的新的语文教学方法,以此优化教育功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3.
吴建 《中学文科》2007,(6):34-35
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正在中华大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本次课程改革把“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而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课程,从其基本内容来看,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因此,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人在近几年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努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坚持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为宗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我们体现新课程的改革理念,以“学案设计”为载体,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变“接受学习”为“发现学习”,促使学生发展观察能力、推理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适应型、应试型转向探究型、合作型和创新型。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凌晨的美丽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目标,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还特别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围绕这一课程改革要旨,通过半年多的“体验——探究式语文学习”实验,在阅读课教学方面,我初步探索了一套“体验——探究式学习”五步模式,现展现给同仁,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走向全球化,中国教育“面向世界”真正成为现实,提高英语能力已成为人们注视的热点。目前开展课程改革,是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遵循此导向,本通过从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供攀登阶梯、增强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总结出:单纯的英语教学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必须重视学生个体的感受、体验,增强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把英语能力的训练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避免“聋哑英语”的出现,才能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天黑黑     
综合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一个难点。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化学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革落后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实践,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探索性是科学的重要属性。培养科学探究意识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遵循“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改理念,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探究性课堂教学方式,将科学探究过程融于“教”与“学”的全过程,现将我们的认识与实践活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课程改革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必须体现上述精神,因此,地理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应作相应的调整,从而使地理教学方法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