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终身教育,它是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为基础,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一体化发展为中心的一种教育.本文从三者关系的现状出发,分析三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力求为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调一体化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最终促进学习化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终身教育,它是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为基础,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一体化发展为中心的一种教育。本文从三者关系的现状出发,分析三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力求为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调一体化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最终促进学习化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在21世纪信息化社会大教育环境中,如何充分利用学校网络环境,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的优势,是当今中小学教育改革中新的课题.本文着重论述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依托的观点,强调学校教育指导组织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互补作用、社会环境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并指出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环境的特点和优势,就能营造一个有益于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生活的良好社会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4.
许蕾 《考试周刊》2013,(28):188-188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相似文献   

5.
如果把终身教育看作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那么,终身教育应该是教育在时间上的整合,它贯穿人的整个一生;是教育在空间上的整合,它涵盖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多元的立体的整合,它不仅是教育内部一切因素的整合,而且也是教育与其它外部诸因素的整合。从终身教育的观点来看,教育决不仅仅包括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也不是教育的全部,每个人必须终身  相似文献   

6.
全面实施“三生教育” 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   总被引:33,自引:15,他引:18  
“三生教育”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为目标的本真事业。实施“三生教育”需要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大教育理念、终身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和主体教育理念的要求,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的基本途径;需要从体验、实践、认知、感悟、内化、外显等方面着力,从体制机制、研究和宣传、师资培训等方面强化基本保障措施,从认识上正确处理“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从工作上处理好课程资源整合等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舁和社会发生快速变化的时代.一次性的为少数人服务的封闭的学校教育成为建立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根本性障碍。在这种大背景下,要求打破传统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封闭性隔阂,拆除传统学校教育与社会的根本性障碍.实现正规的、官方的学校教育体系与非正规的、非官方的乃至民间自发的社会教育体系、家庭教育体系之间的有机联系,构筑以成年、老年人教育为主体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终身学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满足人们对教育日益增长的要求。在此意义上,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影响极大,但它不同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而具有特定的优势和弱点.如何开展家庭教育,成为家庭教育活动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科学的教育是立体的,它分为三个层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个层面的合力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文章阐述了这三种教育的弊端和不足,并从这些不足出发探讨三者结合的必要性,以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方式,以提高学生思想水平,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办好家长学校提高教育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的飞速发展变化,由学校独立承担教育责任的局面已经被打破.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支撑中国教育发展的局面已不可逆转.但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之间存在着日益突出的矛盾,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消耗着宝贵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家庭教育,已大大落伍,是我国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  相似文献   

11.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它亦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9,(46):12-13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家庭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和而不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得益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13.
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形态。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整合不够的现象日益严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衔接不好,家庭教育成为空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协调整合不够,影响了教育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认识社会教育的作用和重要意义,要积极关注社会教育问题;广泛建立社会教育站点;积极开拓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新领域;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探寻并形成与社会教育衔接的合力。  相似文献   

14.
终身教育视角下个体发展的立体空间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来看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其中必定包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三个维度,尽管这三个维度代表着不同的教育组织形式,而且发展方向也有着比较大的区别,但是,这三个维度却又有着共同的逻辑发展起点,即必定以个体自主教育意识与自主教育能力的培养为原始起点。终身教育视角下的个体成长与发展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相互协调与有机整合,这是营造主体性教育氛围、激发个体的自主教育意识及最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三个方面,家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搞好学校教育的必要保证。而农村中小学目前的现状是: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社会教育真空状态,学校教育形同孤岛。家庭和社会不仅不能为学校教育推波助澜,反而常常起到相反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宏观教育结构角度说,人类的教育基本是由3种形式构成的,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也是教育的3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当今所提倡的“三位…体”教育,就是紧紧围绕学校、家庭、社会3大关键环节,努力构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教育网络。既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未成年人成长的过程中缺一不可,那么它们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17.
覃立群 《中学文科》2007,(6):117-117
教育从广义来说应分为三部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有些人误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而忽视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18.
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们提到“教育”时,一般是指狭义上的教育,即把其限定在学校教育范围之内。个性化教育也不例外,它也主要以学校教育为视点而展开。因此,它的实施策略主要指学校教育在运行过程中的策略,即内部策略。但是,由于学校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密切联系,受二者的影响之大是不言而喻的。而且,放置于整个社会大系统来说,学校教育更是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所以,有必要简单勾勒一下学校系统以外的策略: 1.“三教”统筹安排,协同发挥教育功能 在这里,“三教”是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  相似文献   

19.
教育都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来实现的。虽然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各自可以独立起作用,实际上它们并不是在单独影响作用对象的。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保障,三者的作用处于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状态中。在大学生廉洁教育中,必须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性功能、学校教育的主导性功能、社会教育的保障性功能。以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作用,不断增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终身教育论”和“学习社会论”日渐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和重视,社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也日趋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和垂爱。世界许多国家为消除因学校教育体系膨胀所造成的弊端,都在通过加强学校以外的社会教育去缓解以学校教育(尤其是以智育教育为中心的学校教育)为中心的传统认识。同时,随着人们学习欲望的新高涨和新的教育服务体系的出现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产生了新的学习要求。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唯有通过灵活的社会教育才能开创山多种多样的学习机会。为了借鉴外国的经验,促进我国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仅将日本战前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概述如下,以从中引出于我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