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创始人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0年~公元前497年),不仅是古希腊最早有记载的科学家,而且还是历史上最早的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的创始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所提出的教育主张,成为古希腊  相似文献   

2.
科学学派(也称研究学派)是社会组织科学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使科学家有效地集团化、社会化,具有其它科学组织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学派的出现是科学活动职业化的结果,也是科学从小科学向大科学转化的产物。对科学学派的研究不仅有益于学科本身的发展,而且对于...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学生群体是我国未来科学发展的储备力量,科学家是科学技术行业的精英形象代表。青少年学生心目中的科学家形象影响着他们科学学习的兴趣和与科学相关职业的认同。实证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所认知的科学家形象总体上较为刻板。以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可以看到,这种刻板印象的认知受到其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的影响,也存在着文化的差异性。为了树立科学家在学生群体中的积极、正面和可及性形象,提供科学家的榜样角色和提供与科学职业有关的信息是两个重要的途径。针对我国科学教育现状,在向青少年学生传播和塑造科学家形象的过程中,应注意科学研究与科学传播、科普研究与科普实践、主流群体与边缘群体、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的相互结合。  相似文献   

4.
沈葹 《科技文萃》2004,(11):136-137
杰出的科学家有两类.一类以其伟大的科学建树指明了科学发展的方向,开创出一个新科学时代,就20世纪的物理学家而论,爱因斯坦可谓最优秀的代表;而创建量子力学的量子物理学家群体也属于这一类,此群体中有海森堡、薛定谔、玻尔、狄拉克、玻恩等.另一类杰出的科学家不仅本人有巨大的科学建树,而且能培养、组织、领导一支创新队伍,从事一项划时代的科技事业,玻尔便是最突出的代表.他在指引、凝聚量子物理学家群体创建量子力学、发展量子理论,并探讨其物理诠释和哲学蕴涵方面,表现出惊人的魅力和天才,从而以他为首形成了在科学史上声誉卓著的哥本哈根学派.当然,科学建树的能力和领导创新的才干,是将帅型科技大师优秀素质的两个主要方面,而玻尔的科技帅才禀赋或许更为典型、全面、丰满.  相似文献   

5.
作为科学革命的历史产物,大学学派在学派分类图景中具有特定的内涵,它是以理论纲领为内核,建立在师生群体"选择意志"基础上形成的学术共同体,具有较强的内聚性、自主性、传承性、创造性。尽管大学学派一直代表着最先进的学术生产力,并恒久地扎根于大学学术发展的每一块版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的历史印记,但在学科边界日益模糊的时代,大学学派所赋予的时代价值主要是作为一种科研团队的理想类型,以及自生自发秩序对于学术组织创新的意义。回应当前中国大学的学派诉求,"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当遵循"学派创生"理念,摆脱"跟班式"科研,跳出"中国学派"误区,从探寻适宜的学科制度入手,通过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为世界一流学科的健康成长培育具有内生力的学术秩序。  相似文献   

6.
科学具有历史继承性,它是先前科学思想、理论和方法的传承物。建立历史语境是理解科学的必要前提。历史语境的结构、特征及其作用于科学的历史表明,科学不仅仅是科学家个人的独立认识活动,科学理论也不仅仅是科学家的天才创造,而是其历史语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科学探究过程是科学家群体从事科学活动的智力劳动过程。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每一个科学上的新发现,特别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发现,都为后继者提供宝贵的教益和启迪。高中物理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动手实验、查阅文献等,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  相似文献   

8.
古代中西科学家状况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家是科学研究或创造的主体 ,是影响科学发展的因素之一。通过对古代中西科学家群体状况进行比较研究 ,我们发现中西科学家在数量、社会职业、科学研究活动、研究方法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由此揭示出古代中国科学理论落后于西方 ,也有科学创造主体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才学在诞生40年后的今天,已成为一级学科社会学下的二级学科,并且已形成人才学学派。在人才学学术共同体内,已形成学派特征:有共同的研究主题,有共同的价值观,有共同认可的学科理论体系和共同的学科特色,有共同的群体核心,有共同的研究氛围,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心理。人才学诞生、成长和发展的历程表明,人才学正处于社会需要与科学发展内在逻辑的交叉点上,已发展成为当采学科。当前历史机遇与危机并存,应着力通过以下举措巩固和发展中国人才学学派:在完善人才学"三大体系"中发展人才学学派,吸收相关学科力量参与人才学研究,加强人才学学科建设,"多力合一"推进人才学学派发展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近代科学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第一次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科学家群体.本文对该时期科学家群体的一些基本问题——年龄结构、学科分布、区域分布以及留学经历、精神特质等--进行了分析,并揭示它在多个层面上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方科学哲学历史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图尔明在20世纪50年代初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出发对当时处于鼎盛的逻辑经验主义展开批评,就科学概念、科学定律和科学语言的结构以及科学理论的功能等问题提出了与当时的逻辑经验主义完全不同的看法,被认为开启了历史学派的先河。  相似文献   

12.
深圳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出打造"深圳学派"的学术理想和学术追求,形成具有全球视野、中国气派、时代精神、深圳特色的研究群体。本文以就深圳学派概念的发端、发凡、发展的历史轨迹做了梳理,对构建深圳学派的发抒:可能性,也有设想。  相似文献   

13.
沃伦·0·哈格斯特龙(WarrenO.no.Hagstrom)是美国著名的科学社会学家.他是默顿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同巴伯(D.Barber)、斯托勒(N·W·storer)等人一道极大地发展了默顿创立的功能分析学派的科学社会学思想,使之成为科学社会学中的一个主要学派.尤其是他在1965年发表的《科学共同体》(The scientific Communitr)一书,更是一部被人们广为引用的经典性著作,E·C·休斯(Hughes)称它是“对学术共同体和专业共同体的其他方面进行研究的促进和指南.”(转引自[1]扉页.)在这本书中,哈格斯特龙对科学共同体内部科学家行为的相互影响作了精辟的分析,首次完整地提出了科学酬劳制中的所谓“交换理论”,即科学家为了获得承认而互相交换他们的研究成果,从而揭示了科学中的社会控制机制.本文试图对哈格斯特龙的“交换理论”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4.
郑松 《中学生物学》2006,22(11):3-4
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从不同方向研究基因的化学本质,在分子遗传学的酝酿时期形成了3大学派:信息学派、生化学派与结构学派。  相似文献   

15.
发挥科技史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的普通高等院校中 ,理工农医类的学生占了一半以上 ,他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针对理工农医类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特点以及未来的职业方向 ,应该加强科技史的学习。科技史作为人文学科 ,无疑是具有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特性的。科技史包括 :科学或重要科技事件的发展史实 ,重要学派的创立与发展 ;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 ;著名科学家、发明家、实业家、科技教育家和管理工作者的学术活动、治学方法、科学思想和有关科学的轶闻趣事等。由于科技史从社会与历史的…  相似文献   

16.
正科学是人类探索自然同时又变革自身的伟大事业,科学家是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承载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心关怀我国科技事业和广大科学家群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他强调:"希望广大院士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  相似文献   

17.
科学共同体(遵守同一科学规范的科学家所组成的群体)中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也可称为笑话.这些故事中有一部分确有其事,有些则是弟子们或同事们编造的.这些故事往往与科学家的具体专业密切相关.当然,在科学以外的领域,科学家也十足的迟钝,给世人的感觉是没有幽默感。  相似文献   

18.
人才与人才群体的关系值得很好探讨和研究.科学技术史反复表明,人才群体对人才成长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志同道合的基础上自愿结合而形成的人才群体.这种人才群体人数并不多,成员也可以不固定,却是人才荟萃之所.他们往往是一些富有创造精神的、思想活跃的年轻人,追求科学真理是他们共同的愿望和最大的乐趣.这种充满活力、亲密无间的群体,正是孕育新秀和形成学派的沃土.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是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历史阶段,在此期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家,其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对推动国民教育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这一群体中有一批科学家出身的教育家掌校,其中代表人物有任鸿隽、胡先骕、竺可桢,他们秉持先进的科学教育理念推动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通过现代思想进行教学管理,主张通才教育,重视基础学科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倡思想自由,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实现全面发展."科学家掌校"将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注入到人才培养理念中,促进了教育变革与新式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是我们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基础。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现代科学发展要取得重大科学突破,越来越离不开多学科领域科技人才的紧密合作和协同作战,造就创新型团队是科技界的一项重要任务。创新团队的建设必须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团队文化建设贯穿于科研工作的全过程,贯穿于创新研究群体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