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较文学危机及出路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经在欧美和中国盛极一时的比较文学学科,近年已呈危机四伏、日暮途穷之势。其实,自从“美国学派”的“跨学科比较研究”越出了“法国学派”的“跨国别(民族)文学间的影响研究”之后,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文学就已经开始失掉自己的根基而误入歧途。“失根”后的比较文学不断“扩张”,最终成为了“无边”的比较文学,而“无边”的比较文学研究真实地昭示出的是比较文学的“无根”状态。要让比较文学学科走出危机与困境,重塑比较文学研究的尊严与形象,出路或许只有一条:回归并超越“法国学派”,在扎扎实实做好“国际文学关系史”研究的基础上寻求成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派基于本国情况和时代需求,建立了一个与法、美学派不同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具体而言,一是在学理资源上,法、美学派启用科学主义来建立自身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满足了他们宣扬本国文化的心愿,也迎合了西方的学术风向,而中国学派则以解构主义为学理资源,建构了以求异为特色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弥补了法、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存在的缺憾;二是在学术使命上,法、美学派秉持民族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立场,他们所建构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服务于这一点,而中国学派则出于“求新声于异邦”的目的,建构了寻求差异、沟通差异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三是在政治诉求上,法、美学派困于西方中心主义思想,他们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为西方的文化霸权保驾护航,而中国学派则承担起了不同文明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时代使命,提出了能够为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世界文明和平共处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  相似文献   

3.
自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欧洲诞生以来,比较文学史上接踵出现了三大流派:即一、注重文学之间“关系”的法国影响研究学派;二、强调跨学科体系和各国文学之间“比较”的美国平行研究学派;三、研究文学现象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拓宽比较文学研究空间的苏联学派。以上各学派都以自己理论上的优势,奠定了他们在比较文学史上的地位。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比较文学趋于理论化的倾向十分明显。这种为理论而理论,在抽象概念上兜圈子的“客里空”研究风气,使得比较文学这门充满活力、前途广阔的学科,进入了一个非常狭窄的研究天地,门户森严,气息奄奄。  相似文献   

4.
当今围绕比较文学的“危机”有种种争论。一些学者认为,危机乃是源于当初“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命名本身就是名不副实的,它导致了后来种种混乱的产生,使比较文学越来越走向无边与无根。走出危机,首先需要正名,重新回到法国学派。而有的学者则反过来提出了“泛比较文学论”的概念,主张进一步扩大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其实,真正的问题在于,当今关于比较文学学科边界的争论,根源不在于所研究的那些东西是否有意义,而是学科之间画地为牢、占山为王的结果。其实,“未完成”反而意味着变化与新生的可能,围绕比较文学学科现状与未来的种种“焦虑”也就大可不必了。  相似文献   

5.
比较文学是19世纪末产生于西方的一门文艺学学科,是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研究.它最初的任务,是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的彼此影响和相互关系。这种崇尚实证、重视考据的研究方法,被称为“影响研究”,运用这一方法的主要是法国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学派堀起.他们认为,比较文学应通过研究各国文  相似文献   

6.
平行研究理论的形成与成熟凝结了一大批比较文学学者的心血.它克服了法国学派的实证主义局限,同时也自始至终在丰富自身和反思自身.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的高度看,通常所说的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的结合并非完美无缺,因而有必要提出"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维度,重新考察和界定不同文明体系中文学现象的差异、变化和变异,从而更为有效地展开不同文学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7.
比较文学是一门跨民族、跨语言、跨时代、跨文化的开放性学科。本文综述了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个学派的形成及研究方法,思考如何更好地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研究比较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国际比较文学界,日本的比较文学研究占有它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这不仅因为日本比较文学会的成立(1948年)早于法国(1954年)和美国(1960年),也尚且不论有继“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后形成的所谓“日本学派”之称,日本的比较文学研究,是在它所经历的一番曲折之中显示出它的独自特点,并给人们以可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一、应我院中文系邀请,广西大学副教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委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负责人孙景尧,于三月十日来我院作学术报告。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报告中,孙景尧副教授介绍了一九八五年八月在巴黎召开的第十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的情况,并就当前国外比较文学研究现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范围的扩大,在比较文学学科领域内,传统的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派争,已经被新的理论派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一些学者对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质疑(下称“质疑说”),给了我们不少的启发,也促使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希望能展开讨论.“质疑说”约有四点理由:一是说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没有理论体系;二是说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没有权威与有影响的成果;三是说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缺乏科班出身的学者;四是说中国比较文学没有自己的教学研究队伍,多是他学科的“打工者”或“票友”.实质上是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现实性和必要性.然而,我所了解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却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1.
杨乃乔教授在《比较文学概论》中强调比较文学研究者所应具有的比较视域——学术眼光和学术能力,这与梵·第根和基亚提出的“工具、装备”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更进一步认为比较文学学科安身立命的本体不是研究对象,而是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并尝试着在此基础上建构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杨说强调以“跨越性”为主要特征的比较视域,意在避免对研究对象人为设限,在“去边界化”的开放中建构和发展比较文学学科。  相似文献   

12.
比较文学作为学科成立于19世纪70至90年代,其发展经历了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阶段、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阶段,以及当下中国学者所致力的跨文明研究阶段。比较文学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是对上一次危机的思考和逾越,没有危机,就没有比较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比较文学是在19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然而,回顾百年来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早已超越了欧洲的疆界,在世界各国的广大地区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许多国家都设立了专门性的教学、科研机构,出版学术刊物,发表了大量的理论著作和研究成果,由于研究重点的不同而形成了以国家为单位的大小学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俄国学派.  相似文献   

14.
以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比较文学"为检视对象,从内在机理、教学实践和问卷分析三维度,对课程的运行机制与教学成效进行了开掘和解读,从而开释出"比较文学"的双语教学不仅包括学科史知识的讲习,而且需要借助学术成果阐释学科原理、解析学科研究方法,并就重点、难点、疑点问题加以互动式研讨。  相似文献   

15.
每十年一度的美国比较文学协会的最近报告中提出,比较文学“学科的独立性有赖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性与关系”。文章论证指出,这是对比较文学学科性质的“进一步、退两步”的新说,论文通过对国际学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反思,进一步论述了比较文学学科的三要素:跨界的文学关系——研究对象,跨界的视野——“知识装备”,与之“适合”的研究方法——可比性学理逻辑假设,这三者共同组成了互存互动的既充分又必要的条件,从而使比较文学成为与众不同的一门文学研究独立学科。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实现途径。“中国学派”是当今国际文化语境中文学及比较文学自身发展合乎时宜的要求,它可以在跨文化双向阐发的基础上构建自己有别于法、美学派的方法论体系;它以“求异”为特色,话语重建为目标,体现为一种视界、目标和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一、比较文学理论研究 篇 名 比较文学研究将向纵深发展一一中国比较文学 学会第三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侧记 1989年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一瞥 世界文学交流中的跨国。红娘’一一“媒介学。 简介 ‘ 开阔视野,培养能力一一谈比较文学在外国文 学教学中的运甩 比较文学在沏南 关于中国的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研究成果的检阅一一谈《现代中西比 较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界定“中国学派”危机与前途 对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一些思考一一与孟长勇 同志商榷 论比较文学体系中的三栩位 借鉴、深寻,建构一一关于中国比较文学研究 理论綦点的思考 中国比较文…  相似文献   

18.
近30年来世界比较文学的重心已经移至中国。中国学者在研究方法上做了一系列新探索与新表述,提出了阐发法、原典实证法、三重证据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影响研究"与"传播研究"剥离,将"平行研究"优化为"平行贯通"研究,并在"译介学"与"翻译文学"、"世界文学学"与"宏观比较文学"、"形态学"与"变异学"等若干分支学科中做了新的建构与开拓。中国比较文学以其开阔的胸襟与宏大的视野,超越了法国学派、美国学派那样的学派局限,以东西方文化融合,文化视阈与文学研究融合,历史深度与现实关怀融合的方式,形成了"跨文化诗学"这一新的学术形态与特色,也使世界比较文学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关于清代乾嘉考据学派的研究,有所谓“吴派”、“皖派”和“扬州学派”的争议。江藩是乾嘉汉学的中坚人物,有人依据师承关系,称之为“吴派后劲”;或据其自署地望,谓之“扬州学派精英”;或溯源其祖籍,而归之于“皖派后学”,故今日学界难置其位。因此,在讨论江氏归属哪一种学派时,不免产生“三派分立是否成立”的质疑。而这一质疑的深入,也会涉及到清代学术研究的其他问题。  相似文献   

20.
比较文学发展史是一个不断破除旧体系,开拓新范式的历史.20世纪中期,美国学派针对法国学派的不足进行质疑和反驳,发起了一场持续十年之久的比较文学危机之争.论战的焦点集中在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方法上,双方最终打破学派之间的隔阂,各自修正自己的观点,出现了互相融合、取长补短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