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为现代诗人的叶芝在诗歌中探索了其矛盾分裂的自我,描述了一个二元对立的诗学世界,阐述了关于历史、社会、生活等的哲学观点.本文通过分析其诗歌中关于灵魂与肉体二元对立的观点揭示了叶芝本人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相信灵魂的永恒及其对肉体的超越,同时认为灵魂与肉体的矛盾统一构成了人的存在.然而诗人的灵魂从没有停止对绝对的真理和美的求索,这种灵与肉的冲突在他的笔下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最终充满希望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悲观情绪、堪忍态度、现实与理想、灵魂与肉体的分裂为《渴望自由》一诗的特征。该诗描写了现实与理想、灵魂与肉体的分裂、矛盾和对立,从而营造了一个无极世界、宏迭的意义场和艺术至境。现实与理想的对立、肉体与灵魂的抗争中诗人在思考人生、生命、存在和宇宙。  相似文献   

3.
杨东升 《文教资料》2010,(20):27-29
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对生命与艺术、肉体与灵魂关系的思考轨迹是他诗歌成就的折射,叶芝经过对神话与哲学的思考,对革命与鲜血的反思,最终将他的诗歌艺术推向高峰。  相似文献   

4.
威廉·巴特勒·叶芝的《丽达与天鹅》是诗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结合叶芝生平分析解读《丽达与天鹅》,诗中的对立模糊是诗人坎坷的爱情经历与肉体灵魂的冲突,将梦幻的理想和感知的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性爱融合于想象之中,在充满想象的诗句中诗人使自身的爱情得到了升华,使肉体与灵魂得到了一定的慰藉。  相似文献   

5.
《驶向拜占庭》是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晚期的代表作之一。诗中刻画了两种鸟的形象,一只是"赞美成孕﹑出生和死亡的一切"的凡尘之鸟,另一只是歌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金鸟,象征了肉体与灵魂,青春与老年,此生和永生的二元对立,诠释了晚年的诗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6.
悲观情绪、堪忍态度、现实与理想、灵魂与肉体的分裂为<渴望自由>一诗的特征.该诗描写了现实与理想、灵魂与内体的分裂、矛盾和对立,从而营造了一个无极世界、宏迭的意义场和艺术至境.现实与理想的对立、内体与灵魂的抗争中诗人在思考人生、生命、存在和宇宙.  相似文献   

7.
威廉·巴特勒·叶芝可以说对爱尔兰乡间风光作了最好的诠释。叶芝的浪漫情调与20世纪硝烟弥漫的现实完全没有关联,可他却也因此成为20世纪最后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是爱尔兰的灵魂。品读叶芝的诗歌,就是在品读叶芝本人。在他的诗歌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日趋成熟的叶芝。他的个性在诗歌中彰显无遗,爱情的不幸、感慨光阴逝去和对美好的追求便成为他作品的主要内容。“星星看起来是那样遥远,远得像我们的初吻;啊,我的心已如此苍老!”爱与心俱凋零,化作一股清风,在秋冬时破败的芦苇间慢慢穿行。枯黄的苇叶承接着落日的余温,在秋风里无奈地摇…  相似文献   

8.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这是叶芝的《当你老了》里最为有名的诗句,也是他流传最广的诗歌,仿佛这首诗歌和叶芝之间已经划上等号似的。许多人,都是从这首诗歌开始认识叶芝的,于是大家都认为他就是这样的一个抒情诗人。其实,这只是叶芝的一个侧面,这就如同站在靠近海洋的岬角去眺望海洋时,所见到的只是海洋的一小片。  相似文献   

9.
伊沙被誉为解构主义诗人。伊沙诗歌《母语》存在着一种隐秘的二元对立智性架构,即关于"汉语"与"英语"、中西方话语权弱与强的二元对立智性架构。该架构在《母语》中占据着主导因素,并达到了最大前推化,继而其语言的审美性得到了最大的后推。对占据伊沙诗歌主导的二元对立的智性架构的挖掘,有助于读者把握伊沙诗歌的美学特征及其艺术魅力的源头。  相似文献   

10.
可从对立、爱情和追求真理三个主题来分析威廉·巴特勒·叶芝的诗集《苇间风》中《鱼》这首短小精悍却富有内涵的短诗。此诗中的"鱼"和"我"象征着叶芝的关于物质和精神二元对立;结合叶芝的坎坷爱情经历,此诗中"鱼"象征着诗人一生求而不得的爱人,以及从诗人哲学思想解读"鱼"是诗人追求的主观真理。  相似文献   

11.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威廉·布莱克十分推崇诗人想象力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他认为“一种力量——想象足以造就一个诗人,想象就是一切”。布菜克诗歌体现的想象世界,哲学观点——“想象与理性的对立”以及诗人通过想象创造的神话体系体现了其神奇瑰丽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12.
弗罗斯特的《白桦树》是一首田园诗,在描写静谧的田园风光时,也展现了诗人内心对于理想与现实的纠结。通过解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对诗歌中存在的矛盾和二元对立进行解构分析,以新的理解,来解读诗人的情感态度,发现诗人对现实的态度是模糊的,他既知道要回归,却也想逃避现实,表达了他对人生的困惑和迷茫。  相似文献   

13.
正一直以来,新诗中对于灵魂的思考总是不绝如缕。无论是实在的拷问,还是想象的修辞,灵魂都可以在诗人那里得到某种程度的审阅。其原因大概是诗人们一直都在寻找一个能够得以诗意栖居的地方,而寻求这个居所却并非肉体的欲望,其根源仍在于使灵魂安息。应该说,在不同的诗人那里,使灵魂出场的风格是不同的,有的张扬而弥漫,有的内敛而隐匿,有的则带着思辨的风格。诗人野松在他的诗歌中大量书写对灵魂的观察,一  相似文献   

14.
美国现代派诗歌先驱艾米莉·狄金森才华横溢,诗情满腹,一生创作了近1800首诗歌,却由于诗人的内心是一个纯粹的自我世界,一个充满矛盾、对立和混乱的世界,注定她生前只能默默无闻。文章通过析读诗人的不同主题的诗歌,发掘其在宗教信仰、爱情婚姻、死亡、自然和成功失败等方面的矛盾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5.
天鹅意象贯穿于叶芝的整个诗歌创作过程,是其爱情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在早期诗歌中,叶芝用它象征永恒不朽的爱情,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在中期诗歌中,天鹅仍然是不朽爱情的象征,但是叶芝对爱情的认识却发生了改变;在晚期诗歌中,叶芝将自己的爱情与天鹅的爱情彻底割裂开来。爱情诗歌中天鹅意象的变迁,折射出叶芝爱情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虽然有研究涉及叶芝与中国文化特别是佛教和禅宗的关系,但是叶芝与儒家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清。叶芝的诗作《天青石雕》散发着浓郁的儒家气息,体现了诗人对儒家思想的理解。本文从叶芝自传、文集、书信等入手,通过文本分析和历史还原,试图说明儒家思想为致力于爱尔兰民族复兴以及西方社会改良的叶芝提供了思路,至少将他的政治理想与艺术追求合而为一。在一定意义上,该诗消解了东方与西方、诗歌与艺术、文学与政治等的对立,实现了统一。同时,该诗与儒家的关系能够为阅读叶芝作品和诗学提供新的视角,为儒家思想提供西方视角下的新涵义。  相似文献   

17.
张执浩的诗歌里具有很浓厚的童话因素。在《糖纸》一诗中,他以令人难以置信的自信承诺诗歌的功能。但随着诗歌童话般的吟唱深入现实生活的内核,诗人不可避免地遭遇现实生活的阻击,形而上的分裂逐渐在其诗歌中显现。对其分裂所带来的痛苦,诗人自觉地承担起来,他从“时间”与“空间”两个向度出发,且以“高原”这一意象消解并弥合了诗歌童话与现实生活的二元对立。诗人在经历从“承诺”到“承担”过程的同时,完成了对诗歌童话世界的构筑。  相似文献   

18.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善于借用各种意象。其诗作频繁出现水、鸟、树等各种意象,玫瑰这一意象也是叶芝诗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意象包含了多层象征意义,同时赋予诗歌多重涵义。本文以《恋人述说他心中的玫瑰》为例,说明意象对诗歌的巨大作用以及叶芝对诗歌中玫瑰意象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郭伟 《现代语文》2006,(4):78-78
杰罗姆·罗森堡(Jerome Rothenberg,1931),美国诗人、理论家和翻译家。作为一个不断创新的诗人,他进一步扩大了传统的内涵和领域,主张“从人类经验最广阔的领域去寻找诗歌传统”。他相信诗歌的力量,相信诗人可以通过诗歌来改变世界。为了让中国广大的诗歌爱好者“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2003年第5期《世界文学》对其诗歌和诗学进行了选择性的译介。从中可以看出,罗森堡的诗关注的始终是人的问题,探讨人与世界、与时间、与生存和死亡的广泛的联系。为了审察人的具体生存状况,他对精神和肉体、性别意识所带来的生存观差异等比较敏感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叶芝作为爱尔兰男性诗人的杰出代表,是“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的领袖,其诗剧作品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和凯尔特乡土情结,同时也展现出了爱尔兰文学的父权特性。本文从“二元对立”“骑士爱”和“女性物化”三个方面分析解读叶芝诗作中爱尔兰父权传统的呈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