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为晏殊伤别怀远的名作,作者以时间为顺序结构全词。词之上阕借景写情,融情于景,点出离别之苦;下阕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全词细致描写了女主人公独处空房的孤寒生活,表达了悠远缠绵的情思。在写景抒情方面,亦婉亦豪,情致高远。  相似文献   

2.
豪放词人苏轼对婉约派词并不排斥,《江城子》即是一例。它是苏轼抒发自己对亡妻深切怀念之情的。全词设境遣情,自然真实,以“记梦”为线索,描写了梦前思念、梦中相见和梦后哀思的悼念亡妻悲苦的心情轨迹。词中显示的感情变化,表明作者并非“短于情”。  相似文献   

3.
李清照的《声声慢》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运景入情,以放纵之笔写悲怆情怀,满纸呜咽,万斛仇恨,表现作者孤寂、凄凉、哀愁之心境及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全词用笔直率真挚,层层铺写,景景含愁,情情是愁,极力渲染烘托,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立体的愁情美。一.妙用叠词,彰显愁情音乐美  相似文献   

4.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李清照后期词创作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首句连用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缠绵…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九课《词两首》中的《渔歌子》。教学目标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的情感。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3.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1.一条线索这首词的题目为《秋别》,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以深情细笔描绘出一幅秋日别离图,极富动情力,而“伤离别”为全词的走笔线索:上片实写秋江伤离的场面,下片虚写离人别后的悒郁。2.二个侧面一写伤别场景,一写离人心理。其景和情都  相似文献   

8.
《声声慢》为李清照晚年所作名篇之一,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发词人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浓烈的时代色彩。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本文选取四种有代表性的《声声慢》译文,即林语堂、许渊冲、朱纯深、徐忠杰的译本,从形式、韵律、语言、文化意象和风格五个方面进行对比赏析。  相似文献   

9.
(宋)辛弃疾 《学苑教育》2020,(4):F0002-F0002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赏析: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相似文献   

10.
《念奴娇·赤壁怀古》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豪放",其文风更偏向于"旷达"。前人解读此词,或以为表现作者对祖国山川之热爱,进而提升为爱国之情,显然失之偏颇。细读全词可知,词人通过艺术的重组加工,因如画江山而展开对三国英雄之追思,直面早生华发之多情与人生如梦之虚无,以臻于精神超脱之达观境界。  相似文献   

11.
<正>【教材分析及设计理由】《雨霖铃》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上阕细致描摹离别的场景,借助景物渲染离别的悲伤之情;下阕动情想象离别后的生活,将别后的孤独、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全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堪称抒写离别之情的千古名篇。词是配乐歌唱的诗体,它和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词的内容就是根据曲调的高低快慢填写完  相似文献   

12.
李清照的《醉花阴》历来为学者称赞。“人比黄花瘦“堪称全词的点晴之处。情感表达的含蓄宛折,细腻深沉的阴柔关是此词的风格特色。总之,全词情感含蓄深沉,风格细腻婉约,用语却是淡然,可谓语淡情深。  相似文献   

13.
<正>《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第二课,这篇文章属于"文包诗",截取《水调歌头·中秋》的最后一部分供孩子学习。这部分是全诗的精华,是全词基调由心绪不宁转向宽慰豁达的点睛之处。这首词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是因为它表达出作者对亲人的真挚思念和祝愿,含蓄而深沉。在教学中,我紧扣"情"字,使学生身临其境,真正领悟到"万水千山总是情"。  相似文献   

14.
《沁园春&#183;雪》作于1936年2月,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大气磅礴,写景则纵横千万里,论史则上下几千年。作者咏雪言志,抒发了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充分表现了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朗读作为重点,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5.
先秦性情互用,二者具有内在相关性。“性”在先秦哲学中有生之本质义,亦指人之先天禀赋;“情”由性而来,亦与性合一。庄文中性、情交织,彰显出“情生于性”“性情不离”的内蕴。在性与情的交涉中,庄文彰显“天情”要义,提出“性命之情”,倡导真性真情。庄子自身亦率性任情,痛惜“矫性伪情”,呼吁通过“修性反情”“复归天情”,进而由情入道。  相似文献   

16.
(宋)晏殊 《学苑教育》2021,(12):F0002-F0002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历来为人称道。  相似文献   

17.
苏轼的《令奴娇·赤壁怀古》,人们大多认为全词格调豪放,通篇大笔挥洒,只是“人生如梦”的感慨,抒写了郁积在心中的块垒,含有消极情绪,与全词豪壮情调不和,略显低沉了点。笔者认为,最后一层恰恰是苏轼向世人庄严宣告,自己决不放弃报国之志,要满怀执着,追求梦想。“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两句,非但没有因消极因素而影响到全词的豪壮,恰恰是和全词格调和拍的,是积极向上的。“人生如梦”,我们一般都认为是人生空幻,像梦一样虚无不可把握,进而认为词中有消极因素,作者有道家虚无的思想。的确,苏词中以梦比现实比人生的有多处,且主要取梦的虚…  相似文献   

18.
此词为抒写离愁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北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相似文献   

19.
正臧静书友的章草作品整体书风略显生拙,不以巧媚为能,别有一番味道。用笔多取碑学笔法,中锋遒润,转折多用方笔;结字以扁宽为主,亦穿插纵长字形,字势颇有变化;全词下阕以落款方式处理,别有新意。此作应注意的地方是,正文中"谁(谁)举(举)沉浮"应为"谁主沉浮",此外"漫""舸"等字草法宜再严谨些。  相似文献   

20.
"小山"新解     
对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一句的解释,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种对词意理解上的分歧,不仅影响到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更应影响到读者对全词整体内容的理解。通过分析考证,本文推倒了闵定庆、沈从文等研究者的六种说法。认为“小山”应是指“丰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