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石”质的维护与坚守,对“玉”质的排斥与抵抗,贾宝玉形象染有浓厚的“谪世”因子。小说借宝黛爱情悲剧的先验模式,宝玉对女性人生价值的褒扬,宝玉由石---玉---石的精神游历过程等的描绘,多方展现宝玉的“谪世”成份。  相似文献   

2.
对"石"质的维护与坚守,对"玉"质的排斥与抵抗,贾宝玉形象染有浓厚的"谪世"因子.小说借宝黛爱情悲剧的先验模式,宝玉对女性人生价值的褒扬,宝玉由石---玉---石的精神游历过程等的描绘,多方展现宝玉的"谪世"成份.  相似文献   

3.
贾宝玉“真顽石”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宝玉”并非“真顽石”,而是介于美玉和顽石之间,似玉非玉,似石非石的一块美石。在传统文化看来,玉象征着高贵、清雅、智慧,石象征着卑贱、平俗、愚昧,“假宝玉”集这两种文化品格于一体,凝结着事物的正与反、是与非、优与劣、善与恶等,而正邪两赋成为贾宝玉的最独特思想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4.
贾宝玉形象来源于女娲补天神话的多重转换:女娲炼石——“宝玉”——神瑛侍者——贾宝玉,这种多重转换标志了贾宝玉形象的独特性。曹雪芹通过神话的多重转换象征,把女娲补天精神转化到贾宝玉形象之中,又通过“石头记”神话的石头——“宝玉”与“宝玉”——“石头记”二元对立结构,象征了贾宝玉人生回归的原型。女娲补天神话的多重转换象征和“石头记”二元对立结构,是曹雪芹对贾宝玉形象的整体构思和整体结构;这个整体构思和整体结构所表现的思想意义,融不进“宝玉”向一僧一道要求到红尘“乐享”内容;“宝玉”乐享内容显然是后加进去的。脂砚斋对“石头记”的艺术表现有精彩绝伦之论,但是,脂砚斋并没有理解到曹雪芹运用女娲补天神话对“石头记”的原型意义,也没有理解到贾宝玉形象是女娲神话原型的多重转换象征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5.
贾宝玉的精神苦难不仅来自于“石”的精神本质与“玉”的人间幻象之间的“神”“俗”矛盾,更来自于宝玉内心深处“灵性”与“理性”这两种理想模式和精神范型的矛盾,这是中国文人特殊文化心态的折射。  相似文献   

6.
就《红楼梦》中“宝玉”名字的意蕴,作不同意前人作出的解释,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宝”字含有“功用价值高”的含义,此字揭示了宝玉对于贾家的重要意义,也指出了宝玉被利用、被牺牲的悲剧命运,而“玉”字则评价了宝玉的人品,“玉”在中国传统化中,多用来比喻君子的道德。“玉”永远无法成为世俗人眼中的“宝贝”,这就预示了宝玉最后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是一部涉及宗教题材的小说,对它的研究应该考虑到佛道观念的影响。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孙悟空,这也就决定了小说结构围绕他而展开,孙悟空的故事就是一个道家的“谪世”故事。整部小说的结构就是一个描写孙悟空“谪世”前后故事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8.
一、虚实相生,别开生面——画笔手法的运用。曹雪芹写人深得绘画之妙法,常常通过他人之口说、耳听、眼看、心想,远伏近铺,层层皴染,塑造富有立体感的鲜明形象,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林黛玉进贾府后,宝、黛虽未谋面,但在实写黛玉的同时,“得间便入”,虚写宝玉。作者首先通过别人之口“说蛊玉”,通过黛玉之耳听宝玉。王夫人向黛玉介绍宝玉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不要去招惹他。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三玉”——贾宝玉,林黛玉和妙玉,早已为读者所熟悉。但大观园里还有一“玉”——林红玉,却往往被人忽视。她是怡红院烧水扫地的丫头, “因‘玉’字犯了林黛玉宝玉,便都把这个字隐起来,都叫她小红。”然早期脂评本的叙述中皆称为“红玉”,可见,她也是“玉”。她与林黛玉名字只一字之差,在作者的构思中,她与黛玉一定有着不解之缘。熟谙作者创作意图的脂砚斋在评语中曾指出这一点。在《红楼梦》二十四回“小红本姓林”一句旁,脂批:“又是个林。”“小  相似文献   

10.
阅 读 下 面 一 段 文 言 文 , 完 成 1-5 题 。 前 怪 石 供 ① 苏轼 《 禹 贡 》 : “ 青 州 有 铅 、 ② 松 、 怪 石 。” 解 者 曰 : “ 怪 石 , 石 似 玉 者 。” 今 齐 安 江 上 往 往 得 美 石 , 与 玉 无 辨 , 多 红 黄 白 色 , 其 文 如 人 指 上 螺 , 精 明 可 爱 , 虽 巧 者 以 意 绘 画 有 不 能 及 , 岂 古 所 谓“ 怪 石 ” 者 耶 ? 凡 物 之 丑 好 , 生 于 相 形 , 吾 未 知 其 果 安 在 也 。 使 世 间 石 皆 若 此 , 则 今 之 凡 石 复 为 “ 怪 ” 矣 。 海 外 有 形 语 之 国 , 口 …  相似文献   

11.
小时候我看《红楼梦》是跳着看的,跳过的总是那些诗文、对联、灯谜之类的。等到学会品读的时候,我才知道曾经错过了怎样的一段景致。读“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我突然感悟到,这岂不是一篇很好的文学讲义?宝玉在大观园,在他的父亲面前初展才情,一批清客在旁捧场迎合,无论是宝玉对众人的批驳,还是众清客对他的赞语,都是极好的文学点评。宝玉将“泻玉”贬为“粗俗不雅”而写作“沁芳”,将犯了正名的“杏花村”改作“稻香村”,诸如此类,宝玉和众人的那番理论,其实便是作者的文学审美观,让人们从中得到点拨。更让我叫好叫绝的是…  相似文献   

12.
谁偷了玉坠?     
话说宝玉近日从蒋玉菡处得了一个镂空的精致玉坠,甚是喜欢。这天史湘云来怡红院玩耍,宝玉便要取玉坠与湘云看,可是宝玉怎么找也找不到那个玉坠……宝玉命袭人、晴雯等丫头们仔仔细细地将房内查找了一遍,可还是不见玉坠的踪影。湘云笑宝玉骗她,宝玉急了,又命丫头们找了一遍,可仍旧没有找到那个玉坠。晴雯细想了一回,她记得宝玉把玉坠放在梳妆台上的,可此时梳妆台上的确没有玉坠。宝玉便问今日可曾有嬷嬷进房来,秋纹道宝玉的乳母来过。宝玉平日里最讨厌他这个乳母。他这个乳母仗着自己奶过宝玉便眼往天上瞧,根本不顾宝玉房里的丫头们的感受,来…  相似文献   

13.
一、虚实相生,别开生面——画笔手法的运用曹雪芹写人深得绘画之妙法,常常通过他人之口说、耳听、眼看、心想,远伏近铺,层层皴染,塑造富有立体感的鲜明形象,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林黛玉进贾府后,宝、黛虽未谋面,但在实写黛玉的同时,“得间便入”,虚写宝玉。作者首先通过别人之口“说宝玉”,通过黛玉之耳听宝玉。王夫人向黛玉介绍宝玉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不要去招惹他。林黛玉又自然联想到母亲生前所说的“二舅母生的表兄,乃衔玉而生,顽劣异常”,如此先入为主、欲扬先抑之法,给读者造成强烈悬念,难怪林黛玉疑…  相似文献   

14.
三人果然都往宝玉屋里来。一进来,黛玉便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三人拍手笑道:“这样钝愚,还参  相似文献   

15.
读《红楼梦》常有一种“如闻其声”“尽闻其声”的感觉。什么欢声笑语、闲言碎语、快人快语、淫言浪语、酸言醋语、唇枪舌剑、情话痴语以及官方语言——元妃省亲、宝玉见北静玉、带威胁性的管理者语言——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群众场面”语言——如宝玉挨打一场、粗村语言——刘姥姥乃至王熙凤都爱说这种话……都写了个绘声绘韵、淋漓尽致。读书时耳边一片吱喷喧哗,掩卷后余音在耳、拂之不去。却原来,《红楼梦》不但要用眼睛看、用心想而且要竖起两只耳朵来听的。为什么有这样的听觉效果呢?第一,《红楼梦》的人物语言是绝对生活化的口语…  相似文献   

16.
菊花诗赏说红楼——从探春《簪菊》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云以菊花为友,黛玉当菊花为情人,探春视菊花为亲人,宝钗将菊花作丈夫,这四人所写之“菊花诗”是对宝玉情谊的诗化描写;而宝玉所写之“菊花诗”却是怡红快绿、追求自由之“浊玉”的夫子自道。十二首菊花诗,是作者精心编织的红楼一梦的影子,湘、黛、探、钗四人构成宝玉精神探索的四个角度,形成宝玉精神支柱的形而上四极,使此回书成为通部书的又一大关键。  相似文献   

17.
段超 《语文知识》2002,(1):17-18
中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古籍中有许多字词跟玉有关。现将常见的罗列如下,供大家参考。玉——石之美者为玉。分为硬玉(翡翠)和软玉。璧——一种有孔的圆形板状玉器,也有扁圆形的。《尔雅·释器》: “肉(玉的部分)倍好(孔的部分)谓之璧。”环——其形似璧。《尔雅·释器》: “肉好若-谓之环。”  相似文献   

18.
还有36个     
一看“谪”字,不少人会想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甚至不由自主背出“庆历四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在“谪守巴陵郡”里,“谪”读zhé,古代官员降职或调到边远地区称“谪”。好像上过中学的人都能说出这些来。可是,这个“谪”,对于我来说,就不仅仅只是一个方块字了,一看到它,我的头就一下子大了,这个“谪”字也就跟着大了起来。我念书时,没有学过这个“谪”字,没等见到《岳阳楼记》,就停课了,那叫“文化大革命”。到了乡下,无聊时多,就寻找有字的东西看,遇上了半本旧课本,其中就有《岳阳楼记》。那时没有人管着,我…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别从版本样态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带“玉茗”字样的符码、诗词典故中“茗玉”未曾缺席的事实、宝玉贴身小厮茗烟(焙茗)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内在有机联系等综合考量,共同拱卫着刘姥姥口中出现的那位女儿的芳讳确为“茗玉”而非“若玉”的学术结论。  相似文献   

20.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散文名篇《岳阳楼记》,从北宋开始就广为流传,北宋人王辟之曾说:“庆历中,滕子京谪守,治最为天下第一,政成,重修岳阳楼,属范文正公为记,词极清丽。苏子美书石,邵餗撰额,亦皆一时精笔。世谓之四绝云。”所谓四绝,是指经过滕子京重新修缮了岳阳楼,范仲淹作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