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乌托邦思想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审美救世主义、是不切实际地让美学承担了不可能实现的重任,到头来只能陷于唯心主义的虚无空想。不可否认,消极审美救世主义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乌托邦思想不仅只是如此的一无是处。只要跳出原来的成见就可以发现,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乌托邦思想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及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苏东剧变后,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本世纪最大的空想”。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之一是十九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但它与空想社会主义有质的区别。社会主义“乌托邦论”显然没有具体分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失误”,在理论上也是讲不通的。历史将对“乌托邦论”给以科学回答。  相似文献   

3.
乌托邦既是对美好社会的设计,又表达着对不合理社会现实的批判和超越。从前一角度讲,它是空想的代名词;从后一角度讲,它又是一种健康的精神力量。在中国思想史上,先秦时期的儒墨道各家在对现实批判中都体现了一种乌托邦精神。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乌托邦精神又表现在不满于现实的士人的超世追求,主张改革的政治家和儒家学者的政治理想以及农民反对封建现实的追求中。近代以来则成为先进中国人判断资本主义、追求公平和谐的大同理想社会的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它仍是消除现代性悖论,建设小康、实现和谐和解决民生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4.
文化批判理论对大众文化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成为"商业囚徒"的文化,它毁灭了文化应当具有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必定会导致形成兼具欺骗性和操纵性的意识形态.笔者认为大众文化是时代的必然产物,而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显得过于高傲和偏激,它所倡导的"精英文化"早已陷入了艺术的空想和浪漫主义的审美"乌托邦",完全忽略大众文化对社会和民众带来的积极作用,用独断论眼光去审视大众文化.虽然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思想存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但它有益于我们判明大众文化发展中可能暗含的种种弊端,引导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乌托邦文学与反面乌托邦文学的演变都与乌托邦思想中两层固有矛盾的作用息息相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使两种文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具特色。20世纪,当人们实践乌托邦理想受挫,个人利益取代社会整体利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心,乌托邦文学由于批判现实的功能弱化逐渐丧失了魅力,而反面乌托邦文学则顺应了矛盾发展的趋势,迎来了全面兴盛。  相似文献   

6.
乌托邦具有明确的空间形态,它是一种空间性概念。和传统乌托邦主义者不同,哈维敏锐地把握到了乌托邦的空间面向。传统乌托邦概念由于预设了空间的封闭性,因而压抑了时间性和开放性,由此可能导致“去人性化”的“退步乌托邦”显现。在伦理批判的基础上,哈维提倡以“场所精神”来应对乌托邦的空间困境。这种“场所精神”是哈维辩证乌托邦思想的重要体现,它突出了空间感受的日常化和诗性化,以具体场所来反观人之感觉,从大而无当的“理论性感知”向细腻真切的“日常性感知”复归。  相似文献   

7.
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中坚人物,他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批判的矛头指向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生理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他希望用审美的维度去拯救社会.这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乌托邦思想。  相似文献   

8.
将莫尔的“乌托邦”概念与中文“空想”一词等同起来,或将“乌托邦社会主义”译成中文“空想社会主义”,类似的翻译和诠释不尽妥切,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误解。文章以莫尔的原著为基础,并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文化的内涵、莫尔的理想政治构架、西方思想的源流和学术界各种探索为视角,就上述学术问题作一个梳理、评述。文章的核心观点是,学人不应当用空想来替换乌托邦概念,事实上莫尔的鸟托邦是包含诸多现实内容、诸多现实矛盾的理想政治社会。  相似文献   

9.
进入20世纪以后,反乌托邦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卡尔·波普尔对乌托邦思想的批判尤其激烈.他认为:乌托邦工程的哲学基础和立足点是站不住脚的"本质主义",它蕴涵着通往极权主义的危险因素.卡尔·波普尔对乌托邦思想的批判存在诸多问题,他对乌托邦思想也存在一些误会.事实上,卡尔·波普尔仅仅是对极权主义进行批判而已,它并不能构成人们去反对乌托邦的充分理由.甚至,在他的思想里,依然存有着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10.
马尔库塞和本雅明都是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寻求对现代性的反叛和救赎.马尔库塞在意识形态批判之中终于寻找到他的审美乌托邦;而本雅明则发现和拯救了"寓言",形成他自己的审美救赎,同时他还在资本主义现代艺术中发现了碎片、震惊和断裂.通过对二人艺术及审美观念的比较,希望发现他们审美乌托邦和审美救赎的异同,并努力将之与现代社会批判作有效链接.  相似文献   

11.
本通过论述大学所固有的超越功利、超越现实及管理运作上的自主自治等三种性质,凸显了其“超越”的一面,旨在彰显出大学的“乌托邦”品格,以期引起对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市场化中的相应问题进行审视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Three recent novels for children offer fictionalizations of the year that Louisa May Alcott spent at the utopian community of Fruitlands: Little Women Next Door, by Sheila Solomon Klass [New York: Holiday House, 2000]; Becoming Little Women, by Jeannine Atkins [New York: Putnam, 2001]; and Fruitlands: Louisa May Alcott Made Perfect, by Gloria Whelan [New York: HarperCollins, 2002]. This essay explores the strikingly different ways in which three different authors approached the project of presenting to children the inspiring but ultimately disillusioning story of a real-life dream of a utopian community that failed to come true.Claudia Mills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at 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nd the author of many children’s books, most recently Makeovers by Marcia and Ziggy’s Blue Ribbon Day (Farrar, Straus & Giroux, 2005).  相似文献   

13.
郑观应是我国近代史上由买办向民族资本家转化的典型,为商为官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思想的矛盾、立场的复杂。他关心时局,勤于笔耕,与新闻报界联系紧密,并有自己独到办报观。不过,探析其理想中“日报”的性质特点,不难发现其“日报”观在当时只是一种理想的“乌托邦”理念。  相似文献   

14.
作为当代热销的通俗文学作品,《哈利·波特》以其大胆的想象、细致的设定和厚重的文化为底蕴,在现实投射的基础上,打造出了清晰可感的魔幻乌托邦,让人在阅读中感觉亲切而熟悉。基于此,从历史渊源、文化背景、社会构成、时代接受等方面,对作品的后现代魔幻现实主义进行分析,探索其中的文学内涵。  相似文献   

15.
乌托邦与意识形态都具有观念的特征,两者在形式、内容与功能上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但是在本质上,乌托邦并不等同于意识形态,乌托邦具有引导人们超越现实的能力,它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更具有积极的意义;而意识形态则往往以维护当前的社会存在为目的。混淆乌托邦与意识形态阻碍着人们对于乌托邦的正确理解。在实践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现实标准和价值标准来区分乌托邦与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6.
世界文学视野中的乌托邦具有丰富的意义和解读的多层次性。本文从乌托邦的审美意义和乌托邦与现实的关系的角度考察了鸟托邦的屏蔽现实的手段及意义、关照整体及可能性的特征、解构与重构的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17.
同大多数人一样,竹久梦二也是生活在夹缝中的人:原本"想当诗人",但"诗稿无法取代面包";"有时以绘画形式代替文字写诗",反而带来意外惊喜;作为职业,他还"必须写散文",却更希望"能尽情画自己的画"。在现实(生活)与理想(艺术)之间,梦二似乎少取折衷、多走极端,终而不免停辛伫苦、哀怨连连。  相似文献   

18.
席勒在对法国大革命所抱的美丽幻想失望之后,他以诗人的天真浪漫,设想绕开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改造,致力于美育的方式的社会人心的改造,想使人超越自然界所造成的那个人的样子,把人的自然必然性提高到道德必然性的完美人性。席勒认为这是人类社会通向真正自由之路,也是人自身实现为人的自由王国之路。席勒的艺术美与美育理论都是围绕这一乌托邦的构建而展开。  相似文献   

19.
乌托邦的疑惧与破毁--以《边城》《九月寓言》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边城》和《九月寓言》都营造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世界。但如果从两个本中呈现的时间观念上考察,从《边城》中“水”和《九月寓言》中“大地”等中心意象上来考察,那么作家主体内心深处对于乌托邦存在的犹疑就会显现出来,这最终导致了乌托邦存在的虚幻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深入发展,现代性的伸展打破了社会封闭,并以理性主义的原则实现着人从传统束缚中的解放;但它同时又带着一种悖论性的后果,把人纳入工具理性的逻辑之中,使人在追逐利益中失去了超越性的批判精神。乌托邦以不与现实合谋的批判精神,引导人们在理想之光照耀下发现现实的缺陷,表达着对现代人困境的拯救。以人为本正是在现代性与乌托邦之间建立一条实现人的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