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指导观察、积累,丰富习作素材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生长在农村的儿童有机会更广泛地接触自然,他们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而有些孩子不会观察生活,不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要想让孩子们的作文能够“选择有意义的内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必须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积累,培养作文兴趣,帮助其“找米下锅”,提高他们的选材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写作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意识地体验生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发现事物的真谛。培养学生兴趣最有效的办法是广辟园地,丰富习…  相似文献   

2.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同样每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因人而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在作文教学中一千个学生为什么就不能有一千个生活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的作文指导仍坚持冲着分数而来,猜题、套题,甚至默许、引导学生胡编乱造,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作文成了为教师而写、为应试而作,  相似文献   

3.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同样每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因人而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在作文教学中一千个学生为什么就不能有一千个生活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的作文指导仍坚持冲着分数而来,猜题、套题,甚至默许、引导学生胡编乱造,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作文成了为教师而写、为应试而作,  相似文献   

4.
范贤群  余伟 《课外阅读》2011,(11):348-349
众所周知,作文在中学语文里和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合称“三大板块”,地位极其重要。作文是衡量中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尺度,是现代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和提高中学的写作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作文教学。提起中学生作文,社会上颇多批评,普遍认为“写作水平低”、“不会写东西”。中学语文教师感到难教,教了这么多年,也还解决不了“作文难”的老大难问题。学生感到难写,每次教师一出题布置,学生们便望题兴叹,感到无从下手,找不到材料,无话可说,没什么可写的。“生活中每天无非是吃饭睡觉”。所以他们的作文或东拼西凑,没有中心;  相似文献   

5.
作文命题是小学作文教学的难点。科学、合理的命题是小学生作文成功的重要基础。一个合适的作文题目,不仅能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构思、立意、选材,更能帮助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厚积薄发,以题激趣,以题促思。一、作文命题要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小学生年龄小,思维、语言正在发展中,对周围人、事、景物的认识不够。因而作文题目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换句话说,作文命题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最好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第一、命题宜新。“老生常谈”似曾相识,不能激起学生作文的激情与欲望,更不利于学生写好作文。在命题时,应找准生活的耀眼点、事件的新…  相似文献   

6.
一、作文命题,要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 1.“母题”带“子题”。教师根据作文要求出一个“母题”,让学生围绕它辐射出许多“子题”来。例如一位教师结合学校开展的一次绿化活动让学生以“班级绿化活动”为素材写篇文章,至于选材、体裁、字数等一概由学生自己决定,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结果这次作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学生文章的文体不拘一格,立意各不相同。虽然,同学们文笔不很优美,但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从这一成功的作文训练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并不缺乏聪明才智和创新意识,如果我们的命题能切合学生的实际,创设能刺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引发他们思考和参与生活,那么,一批思维活跃、有潜在创造能力的“小作家”就会出现。  相似文献   

7.
最近笔者对部分高中学生做随机调查,发现学生对作文评改的积极性低下。作文教学只剩下“一头一尾”。“头”是指教师给学生布置文题话题,“尾”是指教师给学生的作文评定等。中间的反复修改锤炼的过程荡然无存。这大大降低了作文教学的效率。本人认为在作文评改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贯彻审美原则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有效解决作文教学低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8.
时下,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生活作文备受青睐,学生喜欢生活作文,理由是:其一,生活作文写的是真话;其二,生活作文不用规定非要写什么内容,它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真实地表现他们的生活;其三,学生讨厌命题作文,有的学生讨厌《作文大全》一类的作文书,作文指导课老师读的优秀例文会把学生的思维框死。笔者欣喜地发现,我校的“漫画”教学来源于生活,发现生活的真谛,揭示生活的内涵,是融入生活作文的一条好路子。为此,笔者尝试让漫画与生活作文接轨,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漫画有“趣”,激发学生写作的动机漫画以其表现手法形象、生动、诙谐而令人忍…  相似文献   

9.
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审视当今中学作文教学 ,结论必然是 :作文教学的改革方向乃至策略必须“让作文向生活延伸”。具体实践 ,首先是要改变作文教学理念 ,再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 ,使作文课堂向生活开放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作文指导中要发挥开放性作文创新训练的功能,提高对学生作文指导的能力题材的拓展功能。新教材作文训练能开拓学生取材的渠道,如初一上学期指导学生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的作文参考题中有道题是《那次,我真的哭(笑、生气、伤心……)了》,题目提示出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自由选择,把潜在的想像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尽情地释放出来。思维的多向发展功能。开放性创新作文训练,能引导学生突破定向思维的旧格局,凭借联想拓展新意境,展示全过程。学会做人的导行功能。开放性创新作文的实质是写真求实,开放…  相似文献   

11.
一、命题创新作文命题非常重要。如果作文题目过于抽象,范围宽泛,将导致学生望“题”兴叹,尽管搜肠刮肚,抓耳挠腮,写出来的文章也难有新意,要么人云亦云,走进“雷同区”;要么破绽百出,走进“滥诌区”。无论是教师命题,还是学生自己拟定的作文题目,都要做到范围小、要求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揭示生活情境,能有效刺激思维,如题目《我最喜欢的一位老师》,外延大,范围广,难以启动思维,不妨换为《班主任的新招》、《善解人意的老师》等,激起学生心中的情感,使学生进入作文的“最佳开发区”,实现放胆作文。二、材料创新作文的材料不一定是惊天…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语文考试中作文的考试虽然出现了“话题作文”热,由学生自拟题目,但初中毕业会考作文还是以命题作文为主。我从学生的毕业会考作文中发现了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深思的一个问题:有些学生不会审题,对题下“材”,造成考场作文走“题”,得分平平。  相似文献   

13.
郑文聪 《广西教育》2008,(34):45-45
学习不只是一个知识增长和能力提高的过程,更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一段生命历程。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学生把作文训练当作“沉重的大山”,主要是他们找不到作文材料,没有去看、去听、去思考周围的生活。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说过:“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作文材料。‘生活与作文’好比‘水与鱼’的关系,鱼离不开水,因此,作文也离不开生活。”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与书本是学生作文的两只翅膀。我们的一切悲欢、一切希望和努力,无不源自生活。其实,书本也是人类生活的智慧结晶。“生活,这是一切书籍中第一本重要的书。”(罗曼罗兰)而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状况:只着眼于让学生应付考试,把作文训练空间完全限定在语文课堂上,偏重形式,忽视内容,一味围绕考试指挥棒押宝猜题,一味训练符合应考模式的作文。  相似文献   

15.
学生如果对作文有了兴趣,便会产生极大的写作热情,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①明确作文的重要性;②例题贴近生活,从“我”写起;③走向生活,走进自然;④打破定势,营造轻松氛围;⑤鼓励调动。  相似文献   

16.
一般来说。所谓“一题多做”是指语文老师对学生的书面作文进行批改之后,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评语对自己的作文再修改,反复多次。就同一作文题目让学生反复修改自己的作文,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肯定有帮助。但是,在“一题多做”的训练中。如果只坚持一种形式,不仅会使学生厌倦,而且学生在思考角度不变的情况下反复改一篇作文。其在思维品质上的收获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正如巧妇做饭一样,如果脑中无感性认识,手中缺乏作文的素材,是难以写好作文的。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不应仅仅注重课堂上的指导和评讲,还应致力引导学生阅读积累,观察生活,寻找素材,赋予学生“找米下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作文最感头疼的莫过于无材料可写。为此,必须想方设法拓宽学生的生活范围,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寻找素材、发现素材、找“米”下锅,倡导学生经常练笔,写“生活作文”。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文难,一难在不知从何下手,二难在无话可说,三难在词不达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在普通高中生中这“三难”尤为突出,许多学生往往谈作文色变,为完成作文任务而作文,因而作出来的文难免存在主题不突出,文题不对,思路不清,语言平淡无味,毫无独特的思想、情感和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20.
作文的教与学一直是困扰师生的问题:教师苦于无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难于应付这项“苦差”。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随意出个题目让学生做的情况较为普遍,对作文的评价更是满足于自己的评头论足,无视学生对作文评判的权利。批改中模棱两可的评语“语言较好”、“中心不很突出”、“结构比较完整”比比皆是,而学生对评语视而不见。我们知道,语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所以,作文教学就应该教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而不是冥思苦想地进入老师设置的框架,编排一个想象中的故事,应付了事。要让学生懂得当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