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图法系列《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使用手册《中图法·期刊分类表》实用指南《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使用手册《中图法》第二版与第三版修订类目对照表中图法(第二版)分类导片中图法(第三版)使用手册中图法(三版)使用手册中图法简本(第三版)中图法简本(第三版)中图法简本(第三版)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二版)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期刊分类表(第二版)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三版)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电子版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索引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网络版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本(第四…  相似文献   

2.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在第二版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地修订、充实、完善和提高,于九○年正式出版发行了,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中图法》第三版进行分析。而《中图法》第三版在编制过程中,广泛集中广大分类工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与二版相比较有许多改进之处,其主要表现在: 一、实用性《中图法》第三版为适应各类型图书情报单位专门编制了简本、图书本、资料本、期刊本、使用说明、使用手册、主题词表、索引等八个系列产品与其配套使用。为了利于使用单位做好图书目录的改编工作和新书分类工作还特编制《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二版与第三版修订类目对照表》,作为使用《中图法》第三版的参考工具书。这是我国目前唯一系列化的图书分类法,开创我国分类法史上的先河。《中图法》第三版第一次在法律专业类目中采用了双表列类法的编表新方法,它是在参考借鉴了国外分类法编制技术的长处基础上,将组配分类法隐含在分类体系有限地显示出来,从而既满足了综合  相似文献   

3.
1980年第2版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是我国最新编制的一部综合性大型分类法,它吸取了国内外多种分类法的优点,编制技术此较严密,注意了体例上的一致性,增加了大量新科学、新技术类目,具有一定的特色,是我国目前比较好的一部分类法,已被广泛应用到全国各类型图书馆及情报部门。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图书馆界使用得较多、且较有影响的分类法是《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以下简称《科图法》)、《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草案)》(以下简称《中小型表》)和《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以下简称《人大法》)。在这几部分类法中,除《中小型表》外,其余三家都在近几年内作了修订,出了新的本子,《中图法》和《科图法》是第二版,  相似文献   

5.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本)(以下简称《简本》)是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节编而成的。2010年《中图法》经修订已出版了第五版,与其相适应的《简本》也相应修订。笔者有幸参与了修订工作,现根据工作实践,对两者作以粗略比较。  相似文献   

6.
目前对于种次号各图书馆有多种用法,如大类种次号法(22大类)、简表种次号法(1474个类目)、黑体字基本类目种次号法(以下简称基本类目法,约有4440个类目)详表种次号法(以下简称详表法,约40000个类目)以及根据分类法使用范围应用种次号。一九七五年七月一日吉林市图书馆在改用《中图法》的同时,研究改用种次号法,采用了基本类目法。结合出版和馆藏情况,还选用了详表法。基本类目法的编制方面是这样的:如《车工工艺》的分类号是TG510.6(此  相似文献   

7.
苏联《图书、书目分类法》(Библиотечно-би-блиографическаяклассификация简称ББК)于1960—1968年陆续出完各卷册,计25卷,30分册,是作为大型科学图书馆使用的详表。1970—1972年又出版了供一般科学图书馆用的缩简本,共5  相似文献   

8.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问世以后,已被全国各种类型的许多图书馆使用。年内即将修订再版《中图法》详表和简本,《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也在组织修订之中。按着同一分类体系,结构和标记制度,同时编制出三种详略不同的出版本,这在我国图书分类法发展史上是创举。当前,运用图书分类理论,总结图书分类工作实践,结合分类法发展客观规律,提出科学地、长远地使用《中图法》的全面设想,对于分类法的使用者和编辑者都是有意义的。本文就是在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9.
樊瑜 《图书情报工作》2006,50(3):115-118
针对各个学科领域期刊分布的发展特点,结合分类实际工作的需要,依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期刊分类表》的编制原则,参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发展变化,提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期刊分类表》的具体修订措施,包括根据文献保证原则增加类目设置和类目注释、规范类目名称和注释、删除重复的类目、完善形式复分表和保持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基本一致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图法使用手册》中“类目复分不加‘0’规则”的辨析付林洋(江西省武宁县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编辑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三版)使用手册》(以下简称《使用手册》),自1991年12月出版问世以来,为全国《中图法...  相似文献   

11.
自从1957年《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草案》出版以后,有不少大型图书馆根据这个《草案》的五分体系编制适用于各馆的分类法。如《南京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武汉大学图书分类法》等等。到目前为止,流行而且占相当地位的分类法,集中起来只有三家,那就是《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和《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其中《人大法》,本来是坚持四分法的,第五版修钉时,也由四分法而改为五分法,可见图书五分法的体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和《中国图书分类法》(第7版)为例,从编制原则、类目体系两方面对海峡两岸的分类法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3.
如何制订适合本馆特点的《中图法》(第三版)使用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中图法》使用本,指根据本单位藏书情况和读者检索需要对《中图法》某些类目作适当调整后所确定的本子。本文简称使用本。《中图法》是全国标准的图书分类法,是一部综合性的分类法,它是为全国各类型图书馆、情报单位设计的,适用于全国一切图书馆、情报单位,面面俱到。但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是我国建国后编制出版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图书分类法,应用广泛。分析了《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五版与第四版 H 31英语类目变化,提出其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下称《中图法》)是一部较有影响的综合性图书分类法,经二版修订,并由国家标准局批准为国家标准的试用本以后,已被全国大多数图书、情报单位所采用。时值三版修订之际,为使修订后的版本更好地适应我国各类型图书馆发展的需要,笔者就其版本问题,略抒浅见如下: 现行《中图法》版本的不足《中图法》曾先后编制了三个不同功能和特点的版本:《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详本),主要用于“图书”分类,起分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类目涵义分析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的结构原理为依据,论述辨识类目涵义的结构分析法、类位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剩余分析法和推理分析法。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第5版)编制的指导思想和修订原则,《中图法》(第5版)“I文学”类目存在以下问题:“I05各体文学理论和创作方法”类目设置的体例欠妥、“I236地方剧”类目设置过于详细、“中长篇小说题材复分表”的复分过于简单,应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5版)部分类目设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第5版)已于2010年9月出版,与《中图法》(第4版)相比,它更强调分类法的实用性和工具性。结合实际图书分类工作,《中图法》(第5版)的"B825个人修养"类目、"D政治、法律"部分类目、"F经济"部分类目、"G894私人收藏"类目、"H31英语"类目、"I207.2诗歌、韵文"类目的设置仍存在不合理之处,尚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希望再版修订时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在编制技术上存在着若干不足之处,兹举教育类为例略作评论。《中国法》在修订说明中指出:修订本在分类体系结构方面变动比较大的有三个方面,G教育类”就是其中之一。在1974年定稿本中,强调了按国家区分的分类方法,这次修订基本上恢复了1973年试用本的编制体系,即按各级各类教育进行区分的分类法编制类目。体系结构的改变,从属类目与类名必然也要作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儿童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版)》(以下简称为《中图法(儿版)》)是为适应儿童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图书分类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遵循儿童和中学生利用图书的特点和检索习惯,在化部图书馆司、国家教委条件装备司、电教司、普教司的亲切关怀和支持下,在中图法编委会的直接领导下,由《中图法(儿版)》分编委会编成。它突出儿童与中小学献的保证原则,所列的类目是客观事物和问题的反映,有类可用,有类就有书,类不虚设;它突出儿童和中小学读的保证原则,它依据儿童与中小学图书馆馆藏献的内容和特点而编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