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教学,又如何让自己的教学工作取得成效,应该是每一个教师永恒的论题。我曾经同样深受其扰,然而当我有机会去阅读古人的一些关于教育的见解时,便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了,并且据此确定了自己教学的准则。和《小戴礼记》(即《礼记》)并行而传的《大戴礼记》中有一句话:"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说的是年轻时养成的习性如天然生成的一样,一旦成为习惯就不易改变了。我们可以这样解读:教学中,要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一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沈艳 《辽宁教育》2014,(5):89-89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阐述教育教学之道的圣贤之书、经典之言浩如烟海。身为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在课余时间,或者在受困扰之时,读一读古代圣贤关于教育教学之经典名著,品一品其教育教学之精辟理论,不仅能够产生拨云见日、茅塞顿开之感,还会给自己找到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向。  相似文献   

3.
习惯,亦作习贯,通常指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关于习惯的养成,古今中外,名人前贤不乏真知灼见。《大戴礼记·保傅》指出:少  相似文献   

4.
能够认认真真地读几遍《礼记》,是缘于为师专讲授《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与教学指导》课。说实话,《礼记》之所以在儒家经典中被称为大经,不仅仅因为它是封建“礼”教的范本,更重要的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集成文献,49篇,可谓字字珠玉,句句闪光。尤其涉及古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篇章,其阐述之简明,点论之精深,不禁令人叹服不已。  相似文献   

5.
丁自于 《小学生》2013,(10):110-110
《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品行的经典读物,对于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小学生群体中民族文化的缺失,文明礼仪的弱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整合传统养蒙教材——《弟子规》来引领现代文明礼仪的教育,规范学生的言行,通过有效的诵读、研习、践行,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得以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孩子?一、创设氛围,让经典随境和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可见,熟读乃至背诵《弟子规》确实是引领学生品行养成的有效途径。"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经读千遍,其义自见。"为了让  相似文献   

6.
正刘勰《文心雕龙·宗经》曰:"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自余从事书法教育以来,几十年如一日地研习古代经典碑帖,解析书史书论,自然而然地沿袭了宗经的传统书法观念。对古代经典的阐释,先要述而不作,才能深入其中,逐渐摒除积习,养成引经据典的习惯。传统书法强调书如其人,所谓  相似文献   

7.
《学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一篇,它是我国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和办学经验的总结.这篇文章全文不过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但内容博大精深,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古代教育和教学.本文仅就《学记》关于教学方法的论述进行初步探讨.一、诱导法《学记》指出:"故君子之教,喻也."君子是指教师;教,是指教学;喻,是指诱导之意,正如南宋戴溪所说:"教者有善诱之功,学者有欲罢不能之意."全句意  相似文献   

8.
“习惯”,亦作“习贯”,通常指逐渐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关于习惯的养成,古今中外,名人前贤不乏真知灼见。《大戴礼记·保傅》指出:“少成若性,习贯之为常。”英国著名教育家罗达尔认为,儿童时期培养成的好习惯,可终生保持,并带来无穷的快乐和安慰。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得更明确:“什么是教育?  相似文献   

9.
《小学作文教学纲要》指出:"小学作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写作能力,又能使他们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作文教学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手段,又是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黄济 《中国教师》2006,(12):21-23
四、《礼记》解读《三字经》在讲到学《礼》时,是把《周礼》也放在其中;而且在讲到《礼记》时,同时提出大小戴(即戴德与戴圣)各自注释过《礼记》(即《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的问题。如“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我们这里所讲的《礼记》,是由戴圣所最后删定的《小戴礼记》,共49篇。后经东汉郑玄作《礼记注》,唐孔颖达作《礼记正义》,将其列入《十三经注疏》,《小戴礼记》便成为后世通用的《礼记》的范本。《礼记》,也是儒家的主要经典之一,成书于战国到西汉之际,其中对礼制的内容、礼制的…  相似文献   

11.
宋冬琴 《小学生》2012,(9):68-68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并对不同学段的写字教学提出不同的阶段目标。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有利于把字写端正,而且有利于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视力。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终身受益。洛克在《教育漫谈》中提出:"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指导学生写一手端端正正的字,也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相似文献   

12.
朱军 《教育》2012,(12):56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总目标"中倡导:"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教学建议"中强调:"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13.
<正>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学习、体会和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但同时,通过语文教学,学生会受到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中国古代提倡的"文以载道"就是这个道理。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通  相似文献   

14.
夫《大戴》,儒经也。其最佳之注本则为王聘珍之《大戴礼记解诂》,故中华书局刊而布之。余今所校《主言》、《哀公问五义》两篇二十则,即以中华书局印本为底本,于正文之误及《解诂》与各注之非,皆作校正,以求其是也。《主言篇》十四则 (1)孔子曰:“参!今之君子惟士与大夫之言之间也。其至于君子之言甚希矣。 (第一页第四行)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以下简称《解诂》)曰:君子,在位者之通称。《白虎  相似文献   

15.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很多内容,其中阅读习惯尤为重要。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6.
一、导入:简介《学记》 师:同学们,我们读一下这段文字好不好?《学记》简介,预备——读. (屏显.生齐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和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学记》写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学记》的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相似文献   

17.
梁任公在《二戴礼记解题》一文中,谓《尔雅》为《礼记》“百三十一篇中之一篇或数篇,而大戴曾采录之。”他的主要根据是: 一据张揖《进广雅表》所谓“‘《尔雅》篇,叔孙通撰置《礼记》。文不违古’也。”二据臧庸《尔雅古注》序中列举汉代人引《尔雅》称《礼记》之文:“如《白虎通·三纲六纪》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会倾听和应对,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2.对学生进行不乱花钱的教育,帮助学生养成正确使用压岁钱的习惯。教学准备录制磁带:《春节序曲》、喜庆鞭炮声、儿童给长辈拜年的一段录音。  相似文献   

19.
《学记》是“七十子后学”编篡的《礼记》里的一篇。西汉初年,《礼记》尚存一百三十一篇。宣帝时,戴德、戴圣叔侄,各传《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大戴礼记》八十五篇,《小戴礼记》四十六篇。到了东汉,马融在《小戴礼记》的基础上,增入《月令》、《明堂位》、《乐记》三篇,共计四十九篇,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礼记》一书。  相似文献   

20.
关于"愉快教学",古今中外不少教育理论家都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过:"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