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通过拉康镜像理论以及他者欲望理论,对贾平凹的小说《五魁》中主人公五魁在封建思想下的行为进行分析,通过五魁几次在对柳少奶奶的爱与压抑的挣扎中,追寻他欲望的所在与行为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美国女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早期不幸的遭遇使其在作品中流露出"渴望"与"缺失"。尽管如此,诗人从未停止在"缺失"中探究和思考,寻找自我认同。本文结合拉康的"无意识"理论、镜像阶段对毕肖普的诗歌进行解读,探究诗人在其诗歌中的自我构建过程以及诗歌背后隐藏的"潜文本"。  相似文献   

3.
在拉康那里,主体是社会化的主体,婴儿在成长过程中,只有认同社会法规(道德、惯例以及法律等)的制约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镜像阶段"是拉康主体理论的起点,文章从"镜像阶段"入手阐明拉康的主体理论,并以海明威及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为例,重点探讨人在成为主体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心理因素,以及这些心理因素在其成为主体的过程中所起作用,旨在说明人生是一个不断确立其主体地位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他者"是拉康提出的相对于"自我"而形成的概念,作品《城堡》主人公土地丈量员K围绕"我是谁?"这个问题试图通过"他者"来确认自己的身份,文章将对K和卡夫卡从身份认同的焦虑到"他者"话语下身份认同的失败进行分析,两者身份构建的失败,也暗喻现代人的生存现状。  相似文献   

5.
<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因其坚韧的"硬汉性格"而成为文学殿堂中一个极其突显的艺术形象.桑提亚哥之所以能始终坚守着他的"硬汉性格",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在想象中达成了对自我完美个性的塑造.文中的小孩、马林鱼、迪马齐奥、狮子,其实都是老人的自我镜像.在想象的作用下,这四者与老人的"硬汉性格"达成了和谐共振,能指与所指实现了和谐与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结合拉康的镜像理论,可以从心理角度更好地探讨最终导致爱玛悲剧结局的原因。"镜像"有其复杂性,一是描述式的,一是幻想式的。基于此,爱玛她同时生活在有逻辑的现实世界和梦幻世界之中。爱玛致命的缺陷,不在于她想象的习惯,而在于她全然剪断社会、道德对自我的精神束缚,任凭自我沉溺于幻想,沉溺于虚幻的认同感当中。更重要的是,她的极度自恋转变为对婚外情、肉欲的疯狂追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来阐释女作家迟子建小说的独特魅力。主要从梦幻童年、理想女性和诗意乡土三个方面具体分析迟子建的小说。童年记忆对她的小说创作有深刻影响,作家通过理想自我的不断书写,建构了一个拉康式的想象之界,成就了一个独特的北国乡土的神话。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当代华裔作家邝丽莎的《上海女孩》一书中,主人公也即第一人称叙事者秦珍珠讲述了自己和妹妹在遭遇家仇国难后逃亡至大洋彼岸的美国,并在那里艰辛地落地生根的故事。这段特殊的生活经历,挑战了珍珠的自我同一性,颠覆了她的自我意识,使得她能够进入他者的世界,在自我与他者的互为观照中不断地寻求自己的位置,最终完成身份建构。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自我与他者的不和谐关系,使得珍珠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认识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又包含着肯定。这体现为她言辞中的矛盾和冲突,及叙事上的"复调"特点。而透过这一点,读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珍珠及她心中的家庭成员形象和国家形象,并明了其对身份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学生观影响着师生间交往、沟通、理解的程度。列维纳斯的"异质性他者"伦理观强调"他者的异质性",反对"自我的同一性"。教师需要摆脱"自我同一性"的学生观,关注作为"异质性他者"的学生,进而从更深的层面理解教育的本质并重视自我反思。  相似文献   

10.
《喜福会》是美国新生代华裔小说家谭恩美的经典之作,后被华裔导演改编为电影,其影响经久不衰。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出发,通过描写作品中四对母女在两个世界、两种文化之间的融合和碰撞,探讨被"边缘化"的美国华裔女性在美国主流社会遭受到的压迫和歧视,揭示出她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从沉默的"他者"到找寻回自己话语权的艰辛之路,以此探寻华裔女性实现自我身份构建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1.
镜像理论认为自我建构离不开自身,也离不开自我的对应物,镜像阶段是想象性思维方式的起点。解读德育镜像的发展不可类推,要因时、因势、因况而变化,其建构更是一个长期而不断发展的过程。本文试从东北师大附中德育实践的个案视角来浅析从德育镜像的建构到德育主体回归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博弈理论指出在交互策略行为中博弈方遵循纳什均衡策略或者混合纳什均衡策略思想,并指出要随机化自己的策略选择,不能够表现出很强的规律性,因为一旦被对方熟知即可被利用来增大获益。高水平网球运动竞赛是"二人零和"博弈,含有参与人、策略、支付等博弈要素,所以提出假设高水平网球运动竞赛是不是符合博弈理论的一些基本思想,如"混合策略"理论和战术行为选择是否随机等都有待我们去验证。以博弈分析理论的基础理论思想为指导,采用拟和优度卡方检验,Kolmogorov-Smirnov检验和游程检验等方法对现代竞技网球运动竞赛进行了理论验证,得出:博弈论的理论思想在网球博弈行为中的验证过程,证明了"混合策略"理论与预期的一致性,同时发球序列独立的检验也与经验相符即网球运动员都意图随机化自己的行动,使对手难以预测。但是值得说明的是网球运动员的战略行为"混合策略"使用以及随机化选择都是以个人特长技术、打法类型等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莫言小说《蛙》中的"姑姑"万心,是新世纪文学中难得的聚焦了特定历史矛盾和复杂社会意涵的人物,是《蛙》中最富政治解读空间和最具艺术审美价值的形象。姑姑的一生,始终与当代政治文化生态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在社会政治的历史变迁中,她始终不能支配自己的命运,一步步在当代政治的牵引与宰制下走向自我的"异化"。本文就从姑姑不同阶段的"异化"出发,细致分析姑姑由"神"入"魔"再到荒诞救赎还原为"人"的戏剧化过程,从而反思个人在当代中国政治机制变迁下难以与自我人性本质相统一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电影《通天塔》从四个单元故事分别展示了隔阂主题下的多种"他者"形象,而女性"他者"形象始终贯穿其中。这些女性人物都在不同程度上被弱化和丑化,等待着男性社会的拯救。因此,只有建立了平等的两性关系,人类才能构建真正的"通天塔",打破沟通的隔阂,迎来光明与希望。  相似文献   

15.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处处强调他对戏曲和自己戏曲理论的自信,但实质上则流露出很强的"宗元"观念。其"宗元"主要体现在:十分推崇元曲,以元曲为尊,评价戏曲时以合"元曲风味"者为优。李渔"宗元"并不盲目复"元"之古而是借复古以革新,对元曲所短,大胆进行革新,李渔还尤为重视舞台和观众。李渔戏曲理论中的"宗元"观念,有利于促进戏曲及戏曲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十七年文学中,"我者"越来越脱离具体的感性描写,日益被"他者"——权威意识形态整合、规训,成为抽象化符号化的"我者"。十七年文学中的"我者"是在时代、阶级、政党的召唤下进行执政党对自我的设计和认同,是一种"想象中的自我描绘"。本文从人与历史、人与家族的关系两方面分析十七年文学是如何对"阶级意识"这一主体意识进行建构的。  相似文献   

17.
李昂在其婚恋小说中,从"性"角度切入,塑造了一系列陷入婚姻情爱的女性形象,她们无论是被生存所迫进入婚姻而受尽折磨,还是在两性相处格局里追求爱情但始终不得,或是在征服男性过程中被自我异化,都无法摆脱被侮辱、被损害、被吞噬的命运。女性这一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始终难以摆脱男权阴影遮蔽的事实,也特别揭示了妇女实现社会解放和自我觉醒的艰难性与长期性。  相似文献   

18.
后殖民主义关注"他者"的身份问题,旨在打破西方对东方的文化霸权。从"他者"身份的角度解读《圣经》"亚伯兰下埃及",分析希伯来女性撒莱和埃及奴隶的被殖民者身份,可以解构圣经的传统权威阐释,突出被殖民女性的双重掩盖身份,展现埃及奴隶作为"他者"的边缘化身份,从而消解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霸权,推动各民族文化平等自由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自媒体环境下"把关人"角色开始淡化,"自我把关"是应对各种网络现象的有效手段,这一行为与英国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代表人物约翰·密尔的观点有很大程度上的交汇。本文主要是从密尔提倡的自由主义观点出发,探讨自媒体时代的"自我把关"行为。  相似文献   

20.
如果按照叙写角度的不同,可将《诗经》塑造的女性形象分别定义为"自我形象"和"他者形象"。一般说来,女性的"自我形象"在叙写过程中呈现出形象与直白的审美特征,而作为被他人进行观察、描摹、叙写的"他者形象",则呈现出抽象与朦胧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