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墙看电影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正是8亿中国人看8部“样板戏”和少量社会主义国家电影的年代。一天,“黑皮”十分神秘地宣布了一个消息:“军分区篮球场每周六放内部电影。”话刚出口,“二莽子”、“苕货”等几个同学便“乌拉”“乌拉”(前苏联语:万岁之意)的联呼起来。  相似文献   

2.
信息·数字     
广播影视大奖“电影华表奖”评选开始5月20日,广电总局发出《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举行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影华表奖”(十一届)评选工作的通知》。通知说,原“中国电影华表奖”、“夏衍电影文学奖”,“中国电影童牛奖”整改后总称为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影华表奖”。依据整改后《华表奖评选章程》,第十一届电影华表奖评选范围为2004年7月1日至2005年6月30日摄制并已公映或2002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残疾人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让更多盲人享有电影艺术发展成果,7月18日,广电总局所属中国电影科研所、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和电影数字节目中心在中国盲文图书馆启动了“口述影像文化助盲”公益行动。据介绍。此次“口述影像文化助盲”公益行动,4家单位共捐赠了100部电影资料,招募了98名职工加入志愿者队伍.其中大多数是电影创作和研究人员,他们将成为口述影像的讲述者。(消息来源:新华网)  相似文献   

4.
一、与世界接轨:80年代的中国电影批评理论 邹赞:您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译介国外电影理论,如《(搜索者)——一个美国的困境》《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表述》等,同时尝试以当代中国电影的实践去挑战西方理论,这些西方理论资源涉及符号学、叙事学、精神分析等,这期间您经历了一次“语言学转型”。您多次提到过当时开办的电影理论讲习班,一批大师级西方电影理论家到中国传经布道,您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这段经历?  相似文献   

5.
一、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制片业投融资体系初见端倪 2001年12月25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颁布了修改后的《电影管理条例》,并于2002年2月1日开始实行。表明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的开始。其后,广电总局陆续颁布了多项促进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定,这些政策规定在新的《电影管理条例》的基础上,为电影产业的开放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政策支持。特别是作为电影“制-发-放”流程中最为核心的-环-电影制作,其投融资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并形成了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6.
2005年,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作为国家一级学会,为纪念中国电影的百年诞辰,特地在2005年举办、协办了一系列学术活动:5月,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联合主办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之“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学术研讨会”;6月,参与协办了由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美国亚洲电影协会联合主办的“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与亚洲电影、中国电影百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10月,与本刊编辑部联合主办了“百年中国电影与大众传媒”学术座谈会。这一系列活动充分体现了学会致力于“推进影视教育事业,繁荣影视文化与学术”的宗旨。为集中体现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念百年中国电影的成果,本刊特约请学会的会长、副会长从不同角度各自撰文,集结成这一“纪念专辑”,以纪念。  相似文献   

7.
在扩大国际区域合作、文化共通环节,电影机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效用。2015年匈牙利正式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电影周”作为电影区域交流过程中缔结的璀璨成就,其诞生亦有其坚实的文化背景与秩序基础,早在20世纪50年代被亲切地称之为兄弟国家的匈牙利便以积极的态度筹办举办“中国电影周”,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电影周”其自身价值职能也融入了新意象,国际表达更加充盈丰富。在与匈牙利共同分享中国电影成就的同时,在电影层面构造了中国电影开放交流的新格局,推动了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形塑与神塑。  相似文献   

8.
会议     
《传媒》2005,(11):42-42
跨越疆界,重新想象:2005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年会召开;“百年中国电影与大众传媒”座谈会举行。  相似文献   

9.
李岚 《视听界》2007,(6):48-50
“加油站”——院线 李岚:在西方发达国家,电影产品的生产、制作、营销等各个环节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上游开发、中游拓展、下游延伸”的产业价值链条。从上海电影集团的经验来看,您认为该如何加强中国电影产业价值链建设?  相似文献   

10.
冯喆是上一世纪著名的电影明星,1995年纪念中国电影诞辰90周年、世界电影诞辰100周年之际,冯掂列入126位“中华影星”之中,2005年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之际,冯酷也列入了“中国电影百年百星”之中。  相似文献   

11.
谢瑾 《传媒》2019,(17):59-6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传播好中国价值。电影作为一种载体,可以传播我国的民族文化,展现国家形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电影具有的虚拟化、影像化特征对受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中国电影的“走出去”也就成为必然,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也就承载了提升中国“文化自信”和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和使命。《长城》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电影,该片以中美合作拍摄为模式,位居“2013-2018年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影响力”排行榜首位,获得了国外受众的好感,进一步分析其成功经验可为我国电影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依然笼罩,全球化趋势使世界经济充满了变数,但文化产业逆势上扬。2009年世界电影蓬勃发展,美国、中国以及欧亚多个国家均突破了年度票房纪录,全球影市飘红。电影产业开始向截然不同的方向演变:一部分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国家开始合纵连横.垄断国际电影市场:一部分较为贫穷的国家逐渐失去在国际电影市场上的声音,沦为“电影孤岛”。我们已经进入文化资源喷涌的时代,进入了世界电影的竞争与角逐,打造中国电影强国不但具有必要性.而且也具有紧迫性。  相似文献   

13.
历经三十余年的市场化转型,新世纪中国电影逐渐形成一种资本化、景观化、好莱坞化的大片生产模式,塑造了中国电影崛起世界的文化想象。不过,新世纪中国电影去政治化的市场化过程充满争议,商业成功与价值失落、产业转型与结构断裂、民族意识与后殖民性交又互现,导致其文化认同的危机,并引发了一系列反向的电影生产和电影批评实践。追溯中国电影的民族性、人民性和历史性,反思“唯市场论”的电影发展模式,借鉴批判现实主义的左翼电影话语,是重估新世纪中国电影的主流价值和文化主体性的崭新向度。其意识形态内涵是:在经历了激进市场化过程中的价值震荡之后,中国电影话语正在形成新的主体性叙事、结构性平衡和现代性想象。  相似文献   

14.
柏林电影节中中国大陆电影获奖不少,它不仅成就了一个个国内新锐导演的国际地位,同时也为中国电影的“走出去”战略提供了诸多可行性的途径和方案.回顾中国大陆电影的获奖历程可以看到:中国电影产业的真正成熟和可持续的良性的对外拓展与传播,既需要“强攻”式商业主流大片的“高歌猛进”,也同样需要“细水长流”的“中小成本”电影的“浅吟低唱”,它们分别从不同的向度和题材类型共同建构和完善着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蓝图和格局,承载着对外树立和传播中国主流形象和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媒介重任.  相似文献   

15.
在2009年惶恐不安的“猪流感”之春,有一部关于日本侵华战争暴行的电影《南京!南京!》也引起了中国舆论的骚动和冲突:一方照例是高深的抽象派,对其“人性高度”或艺术深度大加赞赏;另一方则简单直接地贬斥这种编造屠杀者的“人性”故事乃中国人的二次耻辱,甚至谩骂为“汉奸电影”。  相似文献   

16.
徐倩雯 《视听》2023,(5):51-54
为积极主动承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中国一直稳步推进“碳中和”路径建设,中国电影产业也应该有意识、有策略地响应并努力实现国家的“双碳”目标。中国电影陆陆续续有过践行“碳中和电影”的呼吁与尝试,遗憾的是,并未形成延续的生态电影发展脉络,也未提供可探索的行业模式雏形。中国“碳中和电影”的概念实际上包含了电影工业在内容生产和制作流程过程中的双重定义,其实现则需要在内容画面的传达、生态话语权的建立、商业模式的探索三方面共同发力。  相似文献   

17.
孙柯 《报刊之友》2013,(7):92-93
“十七年”电影以前中国的电影放映中,85%以上都是欧美电影,欧洲和好莱坞的电影一直占中国电影业的主导地位。据夏衍先生回忆说,中国电影刚刚兴起的时候,制作电影的人员班底——演员、摄影师,甚至导演,没有一个是科班出身,只是一些爱好电影的人聚集在一起,这些“半路出家”的早期电影制作人员拍摄的影片,情节和风格往往是模仿美国电影。笔者希望以《小玩意》和《魂断蓝桥》两部电影的对比,来说明当时美国电影叙事模式和技巧在中国电影中的渗透,当然,中国电影依然保留着中国的印记,但是这样的模仿无疑是中国电影成熟路程当中大步的跨越。  相似文献   

18.
曹三省  李璐 《传媒》2016,(4):16-18
在2015年内,“互联网+”行动计划作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横空出世,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碰撞与融合,在“互联网+”的旗帜之下,也呈现出越来越密集的创新效应,“互联网+电影”已经势不可挡地成为了这场大浪潮中的一道独特景观.人们把2014年称为中国电影产业的“网生代”元年,《小时代》《老男孩》《后会无期》等电影的高票房,刷新了大家对传统电影票房的认识,这些带有明显互联网基因的电影品牌,让中国的电影产业格局骤变.对于电影产业格局改变所带来的影响正反声音都有,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的思维和基因促进了中国电影的横向整合和纵向重塑.一方面,在电影的形式上,“互联网+电影”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电影形态,如微电影、网络电影、手机电影、新媒体电影等,它们在互联网时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叙事手段;另一方面,在电影的宣传营销层面,“互联网+电影”开辟了全新的宣传营销方式,如众筹、在线售票、网络营销、多屏互动等.反观传统电影形式缺乏创新,仍以内容为王,缺少对于大数据、“粉丝”经济、IP资源的开发利用.如今,互联网已经全方位渗透到电影产业的宣传、发行、融资、创意、营销各个环节之中,将为中国电影产业带来新一轮的革命性创新与改变.  相似文献   

19.
张昆  王臻 《编辑之友》2023,(1):102-109
奥斯卡电影是美国文化的“先行军”,研究其中的中国形象有助于把握美国社会对中国的态度及其背后的文化意图。奥斯卡电影里百年中国形象经历了从“东方古国”到“落后中国”“摇摆中国”再到“多元邻国”的嬗变,总体表现为多重性和复魅化的奇观社会。奥斯卡电影全球票仓布局与“两个美国”共同促成了这一形象的生成,美国电影文化力又按照自身价值体系改写中国文化,所塑造的“球土化”中国形象表征着西方对东方文化的拼贴与重组,也带给中国人身份认同的迷思和反思。  相似文献   

20.
2023年“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延续“以外国受众为调研对象、以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为核心指向”的调研目标。调研以2020—2022年中国电影在海外传播平台上的整体表现为样本,从媒体关注度、社交平台表现、二次传播效果、意见领袖效能等方面出发,全面评估2020—2022年间,中国电影在海外网络的传播效果。调研结果显示,2020—2022年因全球社交隔离等原因,中国电影海外平台传播效果好于之前年份;要重视YouTube意见领袖影响效能;境外媒体整体对中国电影的报道较为积极;Letterboxd、TMDB等专业平台对影片热度有较大影响;Twitter普通群体对民生问题电影关注较多、粉丝超过1千万群体对中国动画电影关注较多。在此基础上提出,应重新建立中国电影海外传播评价体系、发挥中华文化主体性等加快“十四五”期间电影文化强国建设的方案与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