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读书作文,离不开“体味”古人读书为文,讲究含英咀华,在吟诵与品味中,体会文字的底蕴。朱熹说:“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唐人贾岛为“推”字“敲”字哪个宜于入诗,以手作态,苦心揣摩,竟不知不觉冒犯了韩愈大人,这段文坛佳话,至今盛传不衰,后人把贾岛称为“苦吟诗人”。在我国古代文人中,类似上述举止的,胜不胜数。他们中间,有“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的;有读到兴  相似文献   

2.
在《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教学中,结合课文特点紧扣“文字”,引导学生说“文”解“字”,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咬“文”嚼“字”,接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熏陶;识“文”断“字”,掌握读书的方法,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3.
新编高一语文第一册《作家要铸炼语文》一文,对“贾岛”的介绍有生卒年代及唐朝著名诗人,较略。而第二册《猎户》中对他的介绍则有生卒年代,唐朝诗人,字阆仙,范阳(现在河北省琢川市)人,  相似文献   

4.
《推敲》是一篇介绍诗人贾岛如何仔细斟酌诗句的一个动人故事。“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是贾岛写的《题李凝幽居》中的一句话 ,他为用推字还是敲字反复琢磨 ,连骑毛驴走路时也在做推门敲门的动作 ,以至于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 ,他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韩愈 ,韩愈认为用敲字好 ,贾岛遂改为敲字。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所描绘的意境 ,感悟推敲两字到底哪一字更为妥贴 ,这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有位老师巧妙地把辩论赛引进了课堂中 ,她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 :贾岛遇到了韩愈 ,他是如何把事情经过告诉韩愈的?谁愿意做贾岛上台表演?(学生顿时脸…  相似文献   

5.
《新作文》2006,(2)
1故事播讲站唐代诗人贾岛,一日骑驴上京城,路上为诗句中的一个字在苦吟。这两句诗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他拿不定主意,便在驴上用手比画。沉吟之间,撞上韩愈出行的马队。韩愈听说后,立马良久,劝贾岛用“敲”字。所以后人写作文要锤炼语句,都说:“推敲推敲。”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以说是炼字的典范。没有艰苦的付出就没有震烁千古的华章!大凡成功的作文都拥有美丽非凡的语言。没有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想写出出彩的文章是很难的。作文语言不仅要准确、简练,更要诗意、鲜活、灵动。缺乏文采的文…  相似文献   

6.
教材简析《推敲》选自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苏教版)。课文主要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一个字,不知不觉撞进韩愈的仪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最后决定改“推”字为“敲”字的故事。故事情节动人,生动地再现了贾岛苦苦吟咏、颇费推敲的诗人形象。教学此文,可以凭借教材,让学生亲历“推敲”的过程,在探究、发现中建构新的认识、创造新的意义。设计理念新课程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建构人格、提升精神、丰富情感与学习生活的一种资源。“用教材教”就是把教材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与研究》第二期发表的刘志军同志的《前略后详有悖常理》一文,对新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关于作家“贾岛”的介绍前略后详提出异议,窃以为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对“贾岛”的介绍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近的特点。我国文学史上的“诗仙”李白的作品在小学、  相似文献   

8.
学习了《咬文嚼字》,许多师生可能还沉浸在“推”和“敲”选哪个字好的深长思考中。朱先生说,“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贾岛当时显然知道,但为什么还是难以取舍呢?而韩愈这位文苑巨擘炼字高手经过长考,为他这一“用字的难处”作了一个取舍,并得到普遍认同。可是韩愈是怎么想的文章却不接着直接解说清楚,是不是朱先生也弄不清贾岛无法确定哪个字好的道理呢?  相似文献   

9.
读完孙绍义老师的《浅谈“推敲”二字的意境》(见《中学语文》2000年第11期)后,让人感觉耳目一新。然而新则新矣,文中却有几处明显的缺憾。首先,孙文说“僧人访客归来”,将作者的原意完全曲解了。“敲”字出自贾岛的五律《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云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从内容上看,贾岛在一个月夜去拜访友人李凝,因主人外出,所以题诗一首示之。并非访客归来回到自己的住处。孙文又说“在那样深,那样静的夜晚,再冒出一个人来,《题》诗中仅贾岛一人,又能从何处“再冒一人”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推敲”一典源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诗人贾岛,而经韩愈拍板的“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千百年来更是深入人心。但是,当我们学习了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一文后,顿时有了一种登高望远的胸襟与气度。朱先生不迷信、不盲从、求真求实的精神以及他那博大深厚的学问造诣令我们感佩不已。在朱先生的精神感召下,笔者斗胆谈一点自己对朱先生所谈“推敲”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1.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小学生尽快识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汉语文不是拼音文字 ,一些研究和调查表明 ,小学生要识2000字以上 ,才能比较顺畅、自由地大量阅读。识字不多就无法“自能读书” ,而不读或少读 ,对学生学习语文无异于釜底抽薪 ,所以识字快慢最终关系到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发展。传统语文教学先让学生用一年左右的时间读“三、百、千” ,过了识字关再去博览、多写。这无疑是比较科学的做法。如今 ,这一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在“韵语识字”、“字族文识字”等实验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也再次证明了学生确实…  相似文献   

12.
古时一考生为文,援引了《诗经》中“昧昧我思之”旬,却误写成了“妹妹我思之”。考官便批道:“哥哥你错了!”  相似文献   

13.
李秉 《语文知识》2001,(10):35-36
我们的方块字中形近字、谐音字特别多,稍有不慎就会读错、写锚,而水平差的人强不知以为知,更是笑话百出。清末的一次科举考试,以《尚书》中的“昧昧我思之”为题,意为“深切地默默想念“。一位考生却误将“昧昧”写成“妹妹”,文章内容自然更是南辕北辙。阅卷的考官见题目错写成了:妹妹我思之。成为”思妹心切”之意,不禁哑然  相似文献   

14.
“推敲”的故事是一个难于证明其真假的故事,但“推敲”二字在原诗中的更替却使贾岛背叛了本性;如果故事是不真实的,则是后世文人迫使贾岛背叛了本性.从而通过贾岛使中国古代文人背叛了本性。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的语言使用中,离不开语句的表达,而词语则是语句的基本单位,是组织段落、篇章的基础材料。因此,词语运用得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文字的魅力,往往在一字之中尽可体现,而一些以一字之妙传神的佳话至今仍为我们所乐道。贾岛的“推敲”故事一直被大家传为美谈。当时贾岛正骑在驴上,想起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是又觉得不好,想将“推”改成“敲”,便在驴背上作“推敲”之状,不觉一头撞在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上。韩愈问他缘由,贾岛说出了自己的疑虑。于是韩愈和他探讨起来,最终确定用“敲”字,“推敲”二…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读书以治愚。读书本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去除愚妄,求得聪慧。然而,不少人上学校读书,受教育反而致愚。就如不少有识之士所抨击的“学生被越教越傻”。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在《我和语文教学》指出,教师要做一个开窍人。开窍之道在于一个“灵”字。教师讲课的关键在于一个“点”字,点在学生的心扉上,洞开学生的心窍,使学生能独立地进行学习、独立地思考问题,孜孜以求地寻找正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被奉为一字之师的佳说甚多,其中较为后人熟悉的当推唐代行吟诗人贾岛为“鸟宿池边树,僧 月下门。”诗句中用“推”、“敲”字,贾岛遂拜韩愈为一字之师,传为佳话。同时被后人崇为炼字炼意的绝好佐证而广泛传颂。其中影响较大的便是朱光潜先生的炼字炼意说,其文为《咬文嚼字》,但笔者读后沉思良久,掩卷之时,发现用“推”字还是用“敲”字,孰好孰坏应从作诗的主体韩愈与贾岛身上寻根溯源,较为恰当:一、贾岛何以对“推”、“敲”二字诿决不下呢?从表面上看好像诗人在苦吟于用“推”还是用“敲”的字的选择上,在其恰当与…  相似文献   

18.
贾岛“推敲”故事纯系后人创作。但为何选定贾,为何用“推”、“敲”二字作素材,均事出有因。  相似文献   

19.
“学导式”教学法的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导式”教学法是从发展学生的自学与探索能力入手,以全面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作为教学活动的主线,而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优点在于突出了学生在教学“双边”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把教与学的重心真正落实到“学”字上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到,开展“学导式”教学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应把对学生自读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对读书可以说是习以为常了.然而如何做到会读书,乐读书,并把读书当作获取知识的自觉行为,则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第一,带读.数学有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表示符号,文…  相似文献   

20.
<正>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歌大意我在苍松下询问小童子,他说师父去采药了。只知道人在这大山之中,可山中云雾缭绕,又哪里能知道他的行踪呢。诗歌故事贾岛是唐代出名的“苦吟”诗人,他写诗时,每句诗、每个字都反复锤炼,花尽心思。因为用心,因为“苦吟”,贾岛还出过“车祸”,也“因祸得福”写下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