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水梅 《亚太教育》2022,(1):103-105
教育工作为适应当前社会需求,正在不断改革优化,通过强化专业学校内部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其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优秀职业人员。随着人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逐渐紧密,教育单一特性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发展。将能力本位教育观融入职业教育,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提升,因此细致分析了能力本位教育观的构建体系,同时细致阐述了其在PLC应...  相似文献   

2.
(1)“工具论”教育观。强调教育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工具价值和功能,主张教育要以社会的理想为最终目的。教育首先要满足社会的需要,要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服务。(2)“本体论”教育观。强调教育对于发现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方面的价值和功能。主张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教育首先要满足受教育者即学生的需要,并要围绕学生来组织所有的教育活动。(3)“结合论”教育观。认为“本  相似文献   

3.
应确立为大学生未来发展服务的价值目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可以理解为大学(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或一个主体)通过教学活动所预想、所追求、所要达到或所规定的理想状态或要求。有人把大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归纳为四种:个人本位论,即以满足个体需求为中心的价值目标;社会本位论,即以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为中心的价值目标;学术本位论,即以发展学术为中心的教育价值目标;统一论,即满足国家、社会发展需要与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相统一的教育价值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处于不同环境之下的不同的大学,会有不同的教育价值目标。在中国大陆,目前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4.
<正>课堂教学价值取向有代表性的分别是知识本位、学生本位和社会本位。知识本位重视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和结构,凸显教育的工具化价值;学生本位尊重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关注人的生命活力与个性发展;社会本位认为课堂教学应服务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主张根据社会需要确定教育目标。一、基于时代诉求,彰显价值取向当前受各种因素影响,知识  相似文献   

5.
自然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和规律性。不同的自然观对教育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机体主义自然观、机械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伦理自然观分别产生了古代朴素的自然教育观、近代机械本位自然教育观和现代生态本位自然教育观。自然本位教育观以"大自然观"为认识基础,以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和规律的和谐共生为使命,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价值关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倡导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也迅猛地发展着,为社会培养了很多有用的人才。但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各高校培养的人才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迫切需要构建以职业素质为本位构建高职教育。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依据社会的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7.
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是“一种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人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教育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必须坚持生命教育观、和谐教育观、主体教育观、生态价值观、多元主义教育观,从而担负起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8.
从能力本位走向人格本位所谓能力本位教育,是知识本位教育失败的产物,主要用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构建,它试图通过文化知识———科学知识———技术实践这一课程体系,培养出具有超凡能力的科学主体。事实上,要求职业学校通过2~3年的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学生明确的职业能力,实际上是不可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到:“科学与经济的发展只是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一种外部表现形式”。作为直接作用于经济社会生活的职业技术教育,最终目的不是能力本位,而是人格本位。所谓人格本位,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教育观,这种教育…  相似文献   

9.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环节的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符合"终身教育"的理念。其发展趋势可概括为3个方面: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满足学生和社会需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追求——学生是目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育观的体现——学生是主体。  相似文献   

10.
走向21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   总被引:146,自引:0,他引:146  
本文集中讨论了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和教育发展观等几个教育思想问题。提出:走向21世纪高等教育思想转变,一是要把唯社会价值观或唯主体价值观转变为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使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协调平衡的价值观;二是要把传统的知识价值观转变为包含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三是要把急功近利的教育发展观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观  相似文献   

11.
高校课程设计选择何种价值理念是高等教育中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课程研究者在高等学校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上还存在诸多争论。我国高校课程设计中以社会本位为主体、以知识本位为辅助的价值取向,存在着忽视个人价值、课程目标单一、师生创新意识淡薄,教育教学方法死板等问题。我国高校当前的课程改革应坚持以民族文化为底蕴、兼顾国际化取向的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并重的主体教育观;以社会发展为基础,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核心的个性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学生评价取向从知识、能力本位的社会取向到"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学生本位取向的变化反映了在学生评价取向上从只追求教育的外在工具价值到关注教育的内在价值,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甚至否认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尊重,是学生评价上的伦理回归。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学生评价取向从知识、能力本位的社会取向到"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学生本位取向的变化反映了在学生评价取向上从只追求教育的外在工具价值到关注教育的内在价值,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甚至否认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尊重,是学生评价上的伦理回归.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代高师教育史上,高师教育观始终与高师教育体制相互依存,形成社会本位的高师教育观与个人本位的高师教育观,这两种高师教育交替变化的走向构成了高师教育发展的主线。  相似文献   

15.
成人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成人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成人教育注重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提高人的素质,满足人的需要,弘扬人的主体,更新成人教育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近代高师教育史上 ,高师教育观始终与高师教育体制相互依存 ,形成社会本位的高师教育观与个人本位的高师教育观 ,这两种高师教育观交替变化的走向构成了高师教育发展的主线。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本位视角下,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过度主张人的社会主体身份即社会语境下的他己能力,而教育目的个人本位形成与人存在的个人本位的等同化认知,使得教育目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矛盾根源需要重新考量。在教育主体视角下,通过对人的社会主体身份的解构,以及对单一人我主体发展范式的再思考,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中人的社会主体与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中的个体主体走向了人的多元主体教育的初步统一。在意义视角的阐释下,人的多元主体教育中社会主体与个体主体形成内在博弈、类主体即类语境下他我与个体主体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以及类主体具有对社会主体的超越性本质,进而教育从人的单一主体教育走向人的多元主体教育,从人的对立主体挟持发展走向人我与他己协同发展的理性定位。  相似文献   

18.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针对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育出来的学生与市场需求不对接的现象,提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以“社会本位”为主,同时兼顾“个人本位”,即人才培养在充分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一定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价值,促进受教育者的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教育价值概念的历史考察与理论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价值概念是教育价值理论体系中的首要问题。在历史上,教育价值主要指某一学科知识的价值,而今天所说的教育价值指的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价值,即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种客体,对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的发展需要的一定满足(适合、一致、促进等)。教育对个体主体身心发展的需要的满足是教育的本体(内在)价值,教育对社会主体的发展需要的满足是教育的社会(外在)价值,二者都有现实价值与理想(或未来)价值之分。教育价值与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功能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0.
教育改革的先导是教育观的变革.传统的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形势.教育观新的转向具有三种基本内涵:教育是一个文化化人和使人人化的过程;教育要把人培养成为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主体;教育要强调儿童自我的体验、反省、批判和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