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Q革命问题是阿Q典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阿Q是一个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体,他具有强烈的朴素的革命的愿望,但是他同时又走向了革命的反面,阿Q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思想悲剧、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2.
对于写人记事这类文章,阅读时如何理清写人记事的关系呢?一、了解背景背景是人物活动的时间和环境,它对人物思想性格有重要的影响.例如《阿Q正传》中的阿Q,其性格特征是非常典型的.他有自发的革命要求,又不理解革命;他希望通过抗争,改变自己的现状,但又自私、狭隘、封建、保守落后、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弱怕强,成为了自发的革命要求和落后的思想意识的统一体.因此,他干了许多滑稽可笑的事,他为什么有这种“精神胜利法”呢?都与背景有关.鲁迅写《阿Q正传》,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生活,阿Q生活的未庄是一个偏僻的乡村,交通很不方便,只有一条能航行  相似文献   

3.
王京娜 《文教资料》2006,(20):80-81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生活为背景,记述了落后的不觉悟农民阿Q一生的遭遇,成功地刻画了阿Q的思想和性格。在小说中,鲁迅先生为阿Q深受压迫而不知作出真正的反抗感到痛心,对他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进行了  相似文献   

4.
一、反常的心态阿Q是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一个“像压在大石头底下的草一样”的“沉默的国民灵魂”,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典型。他的屈辱地位和悲惨处境使他本能地倾向革命,想通过革命来满足自己的要求。可是阿Q又没有觉悟,对革命不理解,甚至一无所知,因此,一开始他对革命“深恶痛绝”。革命使举人老爷害怕了,使未庄的一群“鸟男女”都“慌张了”,这使他感到“快意”,便对革命神往起来。他的革命目的是报个人私仇,他的革命口号是:“要什么就是什么,喜欢谁就是谁”,而他最后却认敌为友,自找绝路,可叹可悲。阿Q的不觉悟…  相似文献   

5.
阿Q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在中国是个响当当的人物。阿Q一生未娶妻,虽有过一场恋爱风波,但结果还是不了了之。阿Q在调戏了小尼姑之后,小尼姑骂他会“断子绝孙”,但据说,《阿Q正传》一经发表,就不断地有人对号入座,说鲁迅就是在骂他云云。  相似文献   

6.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高中语文五册课本首次将全文编入,并单列为一个教学单元。基于作品篇幅长,容量大,思想深邃,学习难度较大,笔者在教学时对主要内容作一概括,归之于六个“三”。三大情节段落开端和发展:小说1-3章主要写阿Q的阶级地位和经济地位,概括勾勒了阿Q以“精神胜利法”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再发展:小说4-6章写阿Q的“恋爱悲剧”、“生计问题”和受到的剥削与压迫,显示出社会的矛盾。高潮和结局:小说7-9章写阿Q的革命,表现了他在革命到来之后的性格变化和悲惨命运,揭示了时代…  相似文献   

7.
阿Q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但他也曾一度“中兴”过.那是由小尼姑“断子绝孙”的骂声,导致了阿Q的恋爱悲剧,这是他一生中的转折点,也是小说内在线索的铺展.围绕着这个线索,作者写了中秋后阿Q的“中兴史”,他走进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台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穿的是新夹衬,看去腰间还挂着一个大搭连,沉钿钿的.将裤带坠成了很弯很弯的弧线.”这时的阿Q是发了财的.因此他又得到未庄人们新的敬畏.  相似文献   

8.
孙卫华 《文教资料》2005,(34):76-77
阿Q和别里科夫同属世界文学画廊中不朽的人物形象.阿Q是鲁迅先生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之间写的小说<阿Q正传>里的人物,他的故事发生于辛亥革命前后,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的根本原因;而别里科夫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1898年写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形象,他的故事发生在俄国革命前夕,反映了俄国革命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阿Q的梦     
乍看题目,有人一定会问:在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阿Q并没有做梦啊?但是,您还记得小说中阿Q憧憬革命时那一系列美妙的幻想吧,我们何尝不可以说这是一场美梦呢.正因如此,改编成电影的《阿Q正传》,在原著的基础上,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真正让阿Q做了一场美妙的梦,并通过这场“美梦”悲剧的结局,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记得一句格言说:梦再美,也只能做到醒来的时候.阿Q的梦正是如此,当辛亥革命一失败,他的美梦也就象泡影一样破灭、消失了.  相似文献   

10.
郭文奎 《考试周刊》2014,(50):21-22
鲁迅《阿Q正传》里的假洋鬼子是革命党人的典型形象,历来对于他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说他在辛亥革命时是领导革命,不是投机革命;有人完全不认同,作者对此加以评析,提出观点。  相似文献   

11.
浅谈阿Q     
阿Q是鲁迅著名小说《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他生活在旧中国,是一个贫苦落后尚未觉悟的、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残害的农民典型。阿Q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是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的一生。他的形象具有  相似文献   

12.
对于阿Q的“革命”,黄修巳的观点较有代表性,他说,“由于他(阿Q——笔者)有革命的潜在要求,因此当辛亥革命高潮来到的时候,阿Q也就比较快的振奋起来了。他向往革命,要投革命党,所以我们看《阿Q正传》的后半部,他那种‘精神胜利’就少了。”(中央电大《现代文学》)但是,这种阿Q的“革命”与精神胜利法相“脱离”的观点却是我们不敢苟同的。 一 在阿Q身上,精神胜利法是其主要表现,它成为阿Q这个典型人物的性格内核。试想,如果没有精神胜利法,还成其为“阿Q”吗?它是人物的性格内核,也是小说的核心。它贯穿在整篇小说中,随着情节的进展,阿Q始终都未超越它的束缚:  相似文献   

13.
一、真假不辨,以讹传讹.由于资料不足,一本"教参"常被当作教学的主要依据,各人手中的若干书刊上有关文章,也往往成为"家珍",长久引用,甚至代代相传.这样,就难免有真假莫辨,以讹传讹的毛病.五十年代,我们都读过朱彤的《鲁迅作品分析》,许多人案头上摆着这三卷小册子.讲《狂人日记》,不自觉就引用了书中关于"狂人不狂"的说法来了,其实,这个曾经颇为流行的观点,不久就被否定了,朱彤自己也已经承认是个"错误看法".又比如,我们教《阿正传》常有人引用"阿Q是地主出身"的说法,根据是:他说过"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这种分析流行了几十年,把阿Q自欺欺人之谈当作事实.还有人根据小说中阿 "无师自通"的半句话"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说作品含有"革命是必定要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需要调动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为此,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这篇光辉著作中,特地写了“是非关系”一节,指出应当在弄清是非界限的基础上,帮助犯错误的同志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命。毛主席还引用了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的故事,要全党同志引以为戒。《阿Q正传》写的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农村发生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阿Q,是个生活景况十分悲惨,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的农民。但是,由于封建正统观念的毒害,他起初对革命  相似文献   

15.
在文论坛中,关于鲁迅小说中的阿Q是否具有革命性这一观点,历来争论很大。笔者从三个方面对阿Q的人物形象再做分析:阿Q的典型性格特征和他的糊涂思想,阿Q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鲁迅写此文的社会意义。从中可以看出,阿Q虽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他性格中的主要内容却是精神胜利法,正是精神胜利法的支配,阿Q无法在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又起着阻碍觉醒、麻痹斗志的作用,加之他的糊涂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农民阶级的孤立,可以肯定的说,阿Q不可能具有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在谈到他的小说创作时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大名鼎鼎的阿Q也是如此。阿Q的生活原型都来自他们的故乡绍兴,或是同乡,或是远亲。阿Q的主要原型是生活在绍兴新台门东面的戴家门里的流浪汉兄弟———谢阿有、谢阿桂。阿桂平时以农工为主,后来为生活所迫,“以偷为副业”。辛亥革命那年,绍兴的知县和绿营管带都逃走了,城防空虚,阿桂跑到大街上,大声嚷道:“我们的时候来了,到了明天我们钱也有了,老婆也有了。”其胞兄阿有诚实本分,主妇们都客气地称他为“有老官”。阿有的这些事迹在小说里便…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中的常时节是一个“以柔退走”而又“恃强凌弱”的典型。他上承战国寓言的齐人,下启现代小说中的阿Q。这三个形象,虽然在历史背景、经济状况、社会遭遇等方面有所差别,但在人格心理、精神境界等层面上,却具有本质的相同。齐人-常时节-阿Q,生成了小说表现中国国民性问题的一条射线;从齐人到常时节再到阿Q,是文学的进步,更是小说意识的巨大发展。  相似文献   

18.
《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篇影响深远的短篇名作,多年来一直作为中学语文课文使用.但其鲁迅式的深刻与独特也确实为教学中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阿Q性格中革命性和落后性的矛盾,学生总觉得不可思议,既不理解他真实地要求革命的一面,又不理解他落后的一面与他反抗性格的联系,……对于阿Q悲剧的必然性以及形式这一悲剧原因,学生多半归纳到他性格方面的因素,而不能通过阿Q的悲剧来  相似文献   

19.
殷瑜 《文教资料》2007,(12):84-86
前东德作家克里斯托夫·海因(Christoph Hein)借用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的素材,创作了同名剧作《阿Q正传》。主人公阿Q以一位无政府主义者的形象登上舞台,他和朋友王把“无政府主义”这个词当作提神剂,成日里幻想着革命,却从不采取行动。海因通过这部剧作批评了前东德的知识分子,讽刺了他们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劣根性。  相似文献   

20.
阿Q——歪传     
公元2000年1月1日,赵大爷成了未庄第一个买电脑的人,他也因此骤然大阔。四乡八里都来看稀奇。阿 Q 虽因“吴妈事件”被责罚永不能进赵府,但实在耐不住那分好奇,便和小 D、王胡同去。进得赵府,只见大院里摆了个大桌,上面一些大大小小的盒子和线。中间的大盒子表面有些花花绿绿的画。还有几个字,阿 Q 只认得是什么什么网。又见得假洋鬼子正与秀才咬耳朵,阿 Q 模模糊糊听到了“数字革命”几个字。“革命?又要革一轮了么?”阿 Q 有些不解。晚间喝完酒。又同别人乱吹诸如自己先前也有那电脑,只不过后来当了换酒之类的牛皮。阿 Q 照例踱回土谷祠。他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说不出的怒气一点点冒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