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格拉底40岁左右就成了雅典远近闻名的人物,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苏格拉底不仅因哲学成就和智者气象,让许多人崇拜,还因其鲜明个性、幽默自嘲的言行和生活修养被后人称道。  相似文献   

2.
"对话"一词,很早就出现于古希腊哲学著作中。苏格拉底与其弟子柏拉图通过对话,阐发了智者对人类、对世界、对宇宙的追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有把对话运用到教学中的范例。现代解释学、建构主义、  相似文献   

3.
苏格拉底哲学表现为从对自然本原的研究转向对人的心灵的研究的视野转向和以对话诱导的方式来达到对德性的普遍定义。从某个角度而言,苏格拉底哲学可以看作是巴门尼德与智者的某种结合。巴门尼德力求在偶然现象背后寻找世界的必然,提出了真理与意见、存在不能不存在的观点。这是西方“存在论”(本体论)的基础,由此结束了对世界本原原始朴素的探究。智者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观点至苏格拉底处得以深化。可以说巴门尼德“存在”概念和智者的人对自己的意识觉醒都深深地影响了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这一表现的哲学蕴涵。  相似文献   

4.
一、人类的自我认识与哲学的核心问题人类认识自己已成为人类思想的最高目标.卡西尔曾对这一点评论说:“在对宇宙的最早的神话学解释中,我们总是可以发现一个原始的人类学与一个原始的宇宙学比肩而立;世界的起源问题与人的起源问题难分难解地交织在一起.”①从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来看,古希腊哲学中的向自然宇宙的探究并不是纯粹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而是人的自我认识的一部分.当人类的哲学意识萌发时,人类必定观看周遭,确定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在这里,认识自然的目的就是认识自己②.使希腊哲学真正转向人类学的是苏格拉底.在他那里,哲学唯一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他所知道的以及他全部探究指向的就是人的世界.他曾说:“一个人还不能认识他自己,就忙着研究一些和他不相干的东西,这在我看来是十分可笑的.”③苏格拉底相信,只有坚持不懈地认真审视自己,审视别人,审视人类的生活方式,才能获得对人的洞察.苏格拉底促使哲学第一次转向了人的美德、智慧和灵魂之善,从而开创了古典人文主义的先河.苏格拉底的问题和方法,经柏拉图思想的传播,在人类文明历史中留下了它的绝唱.  相似文献   

5.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中西方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智者。孔子作为儒家思想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从未著书立说,但是他影响着整个西方的哲学思想。孔子的"启发"艺术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虽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两个教学方法的背后又蕴含着巨大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6.
苏格拉底引起了哲学思想的一次重大变革,他赋予哲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等以全新的内涵,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其重要标志就是他的人本主义思想。希腊哲学由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和社会是从"智者学派"开始的,苏格拉底的哲学并不仅仅延续自然向人的转变,更直接的是对人的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哲学从对自然的直观和不自觉的逻辑思维方法转变为自觉地考察人的理性和认识。苏格拉底的人本主义思想,可以从认识你自己、神学目的论、美德即知识和精神助产术四个方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和苏格拉底几乎在同一历史时期先后创立了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并把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广泛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对世界教育的发展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是,西方教育史学界(包括原苏联教育史学界),只重视对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整理研究,认为这是启发式教学的唯一渊源,但对孔子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却没有应有的认识和评价。我国教育史学界普遍认为,启发式教学有两个渊源,即东方渊源和西方渊源。东方渊源指的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西方渊源指的是古希腊时期雅典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本文试图通过对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比较研究,阐明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异同,特别是孔子启发式教学理论和实践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对话”一词,很早就出现于古希腊哲学著作中。苏格拉底与其弟子柏拉图通过对话,阐发了智者对人类、对世界、对宇宙的追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有把对话运用到教学中的范例。现代解释学、建构主义、接受美学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了对话对阅读文本及人类自我理解的重要性。现代对话理论已被许多国家的教育家认同,并吸收到母语教育有关文件中。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对孔子哲学抱有偏见,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孔子不是一位哲学家。事实上,孔子的哲学范畴“仁’与苏格拉底的哲学范畴“善”互有同异。如果说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极其重要人物的话,那么,孔子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是崇高的,是任何历史人物都无法相比的。黑格尔对孔子哲学的偏见主要缘于他对中国汉语文及孔子哲学的不了解。  相似文献   

10.
孔子 (前 5 5 1- 479)与苏格拉底 (前 4 6 9- 399)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 ,一个是中国的圣者 ,一个是西方的智者 ,可谓双星闪耀。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东西方文化、教育的走向 ,时至今日 ,还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孔子与苏格拉底两位先哲的谈话式教学可以说是中西方启发教学的源头 ,并形成了启发式教学的典型范式。下面我们通过教例具体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同之点与不同之处 ,这对于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孔子生于我国春秋末期 ,是儒家思想及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相似文献   

11.
不论是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还是孔子的"仁学",哲学的目光始终聚焦在"人应该怎样活着"和"人与世界"的伦理学思考.本文的观点来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以及中国重要哲学、美学观点的启发,试图梳理"本源"这一根本前提产生的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审美基本理念,即重视"对立".  相似文献   

12.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与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博学多识、思想深邃的学者,他们一个是中国的圣者,一个是西方的智者,可谓双星闪耀。二人分别开启了东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先河。二人的启发式教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与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博学多识、思想深邃的学者,他们一个是中国的圣者,一个是西方的智者,可谓双星闪耀。二人分别开启了东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先河。二人的启发式教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万物 ,只有人才是一种有自我意识的存在 ,自人类诞生以来 ,他也一直在不断地认识着自己。综观中外哲学史可以发现 ,对人的存在、价值、位置、意义等问题的研究构成了哲学的永恒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 ,哲学就是人学 ,哲学史就是一部探求人之存在的各种状态的历史。从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 ,到苏格拉底对人的关注 ;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人的尊严的捍卫 ,到康德实现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及到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超越 ;从马克斯·舍勒把人定位为动态的X ,到雅斯贝尔斯对时代的精神状…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东方教师的始祖,苏格拉底是西方智者的先师。虽然两位素不相识,但他们在教育教学上却都不大重视“教材”。孔子的教育教学提倡“论而不著”,这意味着教育内容在人的思想之中而不在文字  相似文献   

16.
“对话”一词,很早就出现在古希腊哲学著作中。苏格拉底与其弟子柏拉图通过对话,阐发了智者对人类、对世界、对宇宙的追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有把对话运用到教学中的范例。语文课程改革吸纳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把“对话”引入《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  相似文献   

17.
敞亮教学的道德光辉——苏格拉底对智者教学的伦理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者自称“德性的教师”,苏格拉底却怀疑他们是否开展了真正的教学。在对智者教学展开伦理批判的过程中,苏格拉底指出,不努力教人就是不道德,省察道德生活是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教学是在平等对话中自我发现真理,驯兽术是不道德的教学方式。这些观点开启了西方教学伦理思想的先河,奠定了现代西方教学伦理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与中国春秋时期的孔子,有颇多相似之处。他们的事业相似:都是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顺便说一下,历史上,特别是古代,哲学家、教育家往往是一身二任,研究哲学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事,也往往不是一代人的事,薪火相传,而这就离不开教育,亦即,从某种角度说,哲学是教育的内容,教育则是哲学存在及发展的形式。学习分类理论诞生之前的教学论被称为是哲学取向,这也是原因之一。他们活动的时代相似: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  相似文献   

19.
因材施教是地道的教育原则,当人们追溯这条原则起源的时候,追到了西方的圣贤苏格拉底和中国的圣贤孔子。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被后人归纳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我们可以从两位圣贤展开的教育实践不同前提进行分析,判断一下苏格拉底和孔子谁更像教育学意义上的教师,从而为当代教师展开教育实践提供一些启示。一、苏格拉底和孔子是怎样展开他们的教育实践的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没有留下亲笔撰写的著作,都是弟子们根据回忆对他们的言论给予纪录,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思想主张。弟子们和他们的对话就是他们的教育实践展开的形式。从…  相似文献   

20.
如果我们可以总体上把古代哲学称为世界观哲学,把近代哲学叫作认识论哲学,那么,我们也可以把现代哲学称为人学哲学.哲学是对人生意义的探寻.但这种探寻在不同的时代,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其方式也不一样、在古代,哲学家是通过探寻世界的本源来寻找人的地位和价值的,因为他们直观地相信,人属于世界.到了近代,人将自己与世界对立,以认识到自己有能力认识和征服世界而确定了人的地位和价值,这就是所谓的理性主义.但哲学很快又发生了一次变革,这次变革是以全面追问人的存在本身,而且将人与世界理性地相融以确立人的地位和意义为基本特征的.这次变革就是我所说的“现代西方哲学的人学变革”,它初始于十九世纪末,至今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