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萨迦派是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之一,他们坚持招收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勤奋学习的僧人,注重培养僧人的全面素质。在教育制度上采用学分制,井分期分批派管理干部到内地学习,重视干部的年轻化、知识化。  相似文献   

2.
杨富学 《家教指南》2023,(4):187-199
敦煌莫高窟第61窟被多数学者认定为西夏窟,主要依据在于该窟出现有夏汉合璧僧人题记和西夏装僧人画像。学术界存在一种误解,认为西夏文在元代基本不再使用,其实,不管是黑水城还是他地,西夏文相当流行,真正意义上的《西夏文大藏经》的首次刊刻与其后反复印制都是在元代完成的。按照西夏规定,西夏文地位在其他文字之上,而莫高窟第61窟榜题的汉文写于西夏文之前,与西夏文“特重”的情况相反;从黄道十二宫中处女座与人马座来看,不具西夏服饰特点,却有元代特色;甬道南壁的龙纹,与中原、西夏的温驯风格差别很大,却接近西亚、回鹘的凶猛风格,当与元代色目人大量入居敦煌有关。尤为重要的是,西夏助缘僧像覆盖于蒙古文题记之上,可作为铁证,证明莫高窟第61窟甬道壁画为元代之物。  相似文献   

3.
区域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定量评价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江苏省城市人居环境进行综合评价.首先根据构成人居环境质量的基本因素——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性质和相互联系,建立人居环境综合评价三级指标体系,选取36个具体指标对江苏省13个省辖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把13个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分为三个类型,最后分析了江苏省城市人居环境发展中的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立足中国文学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比较的方法.论述了元代文学的重大变迁及变迁的原因和意义。从文学主体精神的觉醒,结构上的自由趋向与形式上的再现趋向三个方面,阐释了元代文学的独特风貌,认为元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元代文学开辟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元代来华的几个印度和尚及其与中土士大夫的交往唱和作了考述。这是中印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中国儒士往往按中国儒家的标准来衡量外国僧侣,同时,来华印僧也学习到中国文化,作诗文“有唐人作者之妙”。印土寺中有印度和尚。本文认为,“印土”即“印度”之异译,在有印、华两国僧人参加的佛教传承链中,见出儒家思想对佛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通史练习举要(下)沈长云41、元朝最受尊崇的喇嘛教是_教的一支,元世祖曾封喇嘛教僧人—为国师,使创制蒙古新字。42、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反映了封建黑暗统治压迫人民的现实。另一位著名剧作家—的作品《西厢记》则描写了一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43...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国时期,时局纷乱,内忧外患,藏区佛教僧人纷纷进入内地弘法传教,并积极参与抗战宣传,主动参与内地太虚等发起的"人间佛教"运动,使得藏传佛教这一时期在内地得以传播。在此背景下,当时云南的藏传佛教亦高僧辈出,以爱国爱教的弘法主线向内地传播,云南藏传佛教在民国时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飞来峰元代造像开元代内地藏传佛教艺术之先河.本文通过分析西夏佛教艺术与飞来峰元代造像中藏汉交流风格的具体表现形态,结合元初江南佛教艺术的创作背景及西夏艺术可能的传播途径,离析飞来峰元代造像中含有的西夏风格因素.  相似文献   

9.
滇东北地区包括今昭通市、曲靖市、昆明市的东川区和寻甸县等区域,这一区域在元代属于彝族聚居区,是云南通往内地的主要交通要道。故元代在此设置了两个宣慰司,在宣慰司下设路府州县,并任命彝族首领为土官,蒙元统治者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控制措施对彝族土官进行管理,使他们为蒙元王朝奔走惟命。  相似文献   

10.
藏密从元代传入内地后,对明代的淫佚之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影响了明清时代的一些小说,尤其是色情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藏密“以染而调伏”的思想对色情小说的结构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元朝的崇佛及其相关的乐舞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廷在成吉思汗发动对金战争时,即接触到了中原的一些高僧,遂将佛教视为有利于巩固其自身统治的有力工具而加以介导与保护,以后诸帝,或出于师法先汗,或出于对佛教义理的尊崇,抑或两者并举,致使元朝崇佛之风日隆,与之相对应的是,一别汉王朝传统,元廷乐舞中装扮圣僧形象、宣传佛经义理的内容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元朝度僧,主要有试经度僧、特恩度僧、保举度僧、鬻牒度僧等形式。度牒质料为羊皮,僧尼世祖时统计为21万余人。元朝度僧,形式齐全,经历着由注重僧尼素质向注重国家经济收益的政策变化,度僧制度宽纵混乱,仅针对汉地佛教僧童。元朝度僧,对社会来说,维护了元朝的统治,有一定积极意义;同时,大量民众流入空门,阻碍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僧团中龙蛇混杂,一些僧人作奸犯科,甚至发动和组织反抗元王朝统治的斗争。对佛教来说,保持了汉传佛教的传承和命脉,却也使佛学更加不振。  相似文献   

13.
元杂剧中多有涉及佛教因素的剧作,其佛教世俗化的倾向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在元杂剧中佛教僧众多呈现出世俗化面貌,世俗场景大量侵入佛教圣地,佛教成为满足俗人俗愿的精神寄托,这与元杂剧自身是一种世俗化的俗文学和元代佛教自觉向世俗化转变息息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俗化的发展历程与中国佛教的世俗化线路惊奇的一致,说明元杂剧中佛教的世俗化具有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证元朝时期来华高丽僧人的有关情况,以揭示元朝与高丽文化交流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张议潮收复敦煌,委派沙州都法律洪辩的弟子悟真入朝。悟真在长安游览佛寺,与京城高僧大德见面,吟诗赞诵,极一时之盛。敦煌遗书中有若干史料记述此事。本文对相关写卷进行了叙录,对涉及的佛寺、僧人及有关诗文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16.
对《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应该有全新的思考。蔡铁鹰的前期研究虽已提出了新的思路,但我们应当考虑更广阔的文化背景,即从佛教密宗的传入以及佛道两家论辩的背景中寻求解释。佛教密宗在东汉、中唐以及元代曾有三次大规模的输入,尤其是元初忽必烈及蒙古黄金贵族皈依藏传密教所造成的藏传佛教的强力输入,对内地的俗文学有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日本中世,以五山寺院为中心的禅僧垄断汉文学,并介入对华外交事务。自宋元以来以两国僧人交往活动(或日僧直接来华,或中国僧人赴日)为核心的中日文化交流在明洪武初仍在继续并得到新的发展。当时,作为京都五山文化代表的绝海中滓亲自渡明,居留时间长达八年,习禅之余,间染汉诗,水平几敌中土。绝海虽称典型,然也浓缩和反映出其时中日文化频繁交往的情形。  相似文献   

18.
韦丽华 《钦州学院学报》2012,27(1):52-55,60
从《小仓山房诗集》诗歌创作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表现内容以及袁枚与僧侣交往的目的、游历名山佛寺的目的看,袁枚并未深受佛教的影响,与袁枚多反佛言辞互为表里。探讨袁枚与佛教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清代文人与佛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最早提出宋初"晚唐体"一说,并对其成员进行勾勒的是宋元之际的方回《送罗寿可诗序》,今人多从此说,然学界也有异议。笔者将现有文献史料和诗人诗歌创作实践等结合起来考察,认为将"九僧"、寇准、林逋、魏野、潘阆、赵湘归属于"晚唐体"应属无疑。宋初还有很多诗人受"晚唐体"影响,其诗具有"晚唐"风味,但这些诗人作品大多散佚,仅凭几首佚诗残句以及古人的评论,难以考征其诗风归属。  相似文献   

20.
汉末三国时期,佛教初传中国,佛教高僧多精通方术,以方术幻化吸引中国民众。南北朝时期,南方佛教高僧前期受玄学影响,谈玄之风甚盛,后期儒学礼教成为佛教高僧学习的重要内容;北方佛教沙门前期多重内典而不重儒学,后期则出现精通儒家经典的佛教高僧。到南北朝后期,南北佛教界都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典型僧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高僧学风好尚和知识结构三个阶段的变迁,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