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原及其作品在两汉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在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及评论中都留有痕迹.本文从屈原作品时汉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不同阶段评论者对屈原作品的评论两方面探讨两汉文学观念的演变.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对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研究从90年代开始起步,此后的研究逐步深入。这可分为三个阶段:作家作品介绍阶段、作家作品研究阶段、马华文学史的初步梳理阶段。  相似文献   

3.
谈论到19世纪浪漫派时期的音乐巨匠,李斯特毋庸置疑是其中翘楚,他的作品以其辉煌华丽的炫技段落,热情迷人的旋律线条,和引人入胜的音乐画面感让无数的钢琴演奏者为之倾倒.李斯特的人生阅历及其丰富,从年少成名,热衷炫技的钢琴天才,到沉浸于宗教题材,以宗教文学为灵感进行音乐探索的作曲大师,从善用各国民族音乐元素的巡演明星,到用作品传递匈牙利特色的文化使者,这些无不从李斯特各时期的作品中体现出来.本文将通过对李斯特钢琴作品的分析,探讨其中的民族性以及宗教性,以更好的诠释李斯特的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4.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聚焦美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位如今被公认为20世纪杰出的文学艺术家的文学声誉和人们对他作品的批评接受历经了从大起到大落,再到大起的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过程."菲茨杰拉德"现象即使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本文通过对菲茨杰拉德的文学生涯与心路历程的剖析和对其主要作品在不同时期的接受情况的综合对比分析,探讨了"菲茨杰拉德现象"留给人们的启示和思索以及"菲茨杰拉德研究热"产生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5.
简·奥斯汀的作品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国内外学者争相从不同角度研究她的作品,然而国内鲜有文学评论家从政治角度对其加以研究,试从小说内容、小说采用的叙事手法及小说的人物与场景安排寻找政治在简·奥斯汀的作品中留下的痕迹,意在证明她的作品并不是远离当时的政治环境,而是在各种具体的细微处留下了政治痕迹。  相似文献   

6.
盛蕾 《文教资料》2008,(30):65-67
沟口健二拍摄的<雨月物语>被称作其电影生涯中最为精致的作品,这部改编于上田秋成同名小说集的作品,融入了沟口健二细腻委婉的因素,因此和原作有了较大的区别.本文从对人性的认知、对女性的情怀及意境的运用等方面分析沟口健二电影对于文学的改编.  相似文献   

7.
立足于对中国当代把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作品这一现象的分析,对建国后中国电影改编研究的得与失作了简单的梳理与总结,从研究主体、研究内容和研究手法三方面作了较为细致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在新时代背景下,名著改编电影成为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及辅助手段.本文试从分析电影与文学作品在文学性与文化性方面的交叉点与分歧点,探索英美文学教学中电影与文学的互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与意蕴,并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对作品进行解读,增强对文学作品的品鉴能力与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9.
上个世纪60年代末,接受美学在联邦德国兴起,读者作为接受主体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重视.然而,有一位特殊的"读者"接受美学的理论家们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他就是作者.作者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我们称之为作者的"自我阐释",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够促进文学意义的生成与发展,同时为文学互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从世俗的角度入手,以爱情婚姻为载体,对上海地区的市民意识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与海派、通俗文学有着相同的一面.但她不满于此,她的作品总是在浮华背后隐藏着令人发省的思考,让读者世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女性的生存困境.在这方面她超越了通俗,使其作品具有长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薇拉·凯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描写美国西部拓荒时代故事的女作家,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在国外对凯瑟的研究大致和她的创作同步,相比国外而言,国内关于凯瑟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伴随着批评话语的多元化和阐释空间的逐渐开放,对薇拉.凯瑟的研究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看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呈现多元化、全面化、纵深化发展趋势。从研究的对象来看,研究者不仅对其作品进行了全方位解读,还对凯瑟本人作了专门的研究。从研究的方法看,研究者采用的各种批评理论对凯瑟及其作品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从研究形式来看,对凯瑟的研究不仅有传记著作,还有大量的评论性专著和单篇文章。但相对于其他美国现代作家来说,薇拉.凯瑟及其作品研究尚未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对其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流散文学引起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本文就从两位印裔女作家的作品入手进行分析,以文化视角对流散文学蕴含的思想观念进行分析,透过作品寻找流散文学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3.
对于文学翻译工作者来说,文学研究是从事文学翻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主要以诠释学为理论基础,在肯定作者本意的前提下,论证了文学研究的必要性,指出文学研究可以有效地修补译者和作者在历史文化背景和个体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距.在文学翻译的视野下,源语世界的文学研究重在对各种批评方法的合理利用,而译语世界的文学研究则有助于提升译者的文学和语言素养,二者从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为作品神韵的传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孙海芳 《红领巾》2005,(5):112-114
文学与疾病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如果从性别差异出发,我们会发现女性作家作品中的疾病主题与男作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与患者的角色、自我意识发生关系.在女作家笔下,女性的疾病成了受害的隐喻,女性的疾病与女性的角色冲突、与女性性别紧密联系了起来.新时期女性文学对疾病主题的表现则主要集中在女性的生理疾病方面,病妇形象更多地患有生理意义上的疾病,遭受着身体病痛的折磨.在这些作品中,疾病变成了一个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思考生存方式的隐喻.  相似文献   

15.
马克·吐温的作品深受文学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又从美国民间流传的笑话趣闻中摄取了大量素材,加之他经常使用第一人称,巧用富于戏剧性的结局和夸张的写作手法,使他的作品俏皮中寓有严肃,滑稽可笑中透视出深刻的意味.  相似文献   

16.
美国作为推崇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青少年文学作品中存在相当数量的中国元素。三类中国元素的描写在作品中大量出现:神话传说,包括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故事和美国作家在此基础上的改写;美国的中国移民和美籍华裔;中国人的衣食住行,节日习俗等常见文化点。但中肯而平实的作品不多:很多作品存在中国元素明显与现实不符的问题,对中国文化的细节描述个体性、地域性太强;对当代中国和第三波移民的描写太少,而对这个关键历史时刻的沉默和话语权的缺失,从客观上也给那些描写回忆与想象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的作品让了路。中国元素对美国作家而言,写起来要么非常沉重,要么就流于浅薄浮泛。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对汪曾祺西南联大时期的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抗战时期昆明的地理环境对于汪曾祺的文学创作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并且对这种影响在其作品中的呈现进行了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再度解读三毛及其作品,揭示三毛作品备受读者青睐的内在原因,从中探究三毛作品蕴含的鲜明时代烙印、独特人生感悟和愈久弥新的审美接受魅力,彰显其价值新意。  相似文献   

19.
辽道宗的懿德皇后萧观音,是已知辽代历史上最为有名的女作家,也是已知辽代女性作家中现存作品最多的一位(如今可见的共计15篇)。本文对萧观音作品从体裁、内容、风格、思想、传承以及与其他作家作品的异同比较等角度做以了分析和考述。  相似文献   

20.
2004年发表的晚唐文学研究文章约有75篇(不包括李商隐和杜牧研究).在这些论文中,学者们提出不少新观点、新见解.特别在考证方面,充分显示了研究者们严谨求实的学风.今就所见,择其要者,从诗人及其作品考论、作家作品艺术特色研究、文学流派研究三个方面分别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