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玄学派诗人、天主教徒理查德·克拉肖创作了大量玄学诗歌,尤以宗教诗歌最为突出。其诗歌创作灵感大部分来自于《圣经·新约》福音书,以描绘《圣经》中人物意象为主。本文将以诗歌"On the Wounds of Our Crucified Lord"为例,剖析其中的圣经意象以及宗教背景对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为17世纪英国玄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乔治·赫伯特的诗歌向人们传达了无处不在的人神观念。赫伯特的诗歌《祭坛》,除了在形式上巧用圣经元素以外,从诗歌题目的选取到意象再到人神观都可以在《圣经》中找到原型。诗中丰富的圣经原型不仅很好地体现了赫伯特对于宗教的虔诚之心,同时也将诗歌的形式、内容和主题完美融合,赋予诗歌一种整体性和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大量地使用典故、圣经和神话原型意象是艾略特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之一。在诗歌《圣灰星期三》中,艾略特运用意象、原型、典故、象征和残缺的情节等艺术手法勾勒出一幅诗歌图画,传达了渴望宗教救赎和精神复生的心声。本文通过分析诗歌中庞杂繁复的原型意象,解读了瑰丽的诗歌图景下诗人的感情经历。  相似文献   

4.
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璀璨的文学史中,乔治.赫伯特的光芒似乎被他同时代的诗人,比如弥尔顿和约翰·邓恩所掩盖,他留存于世的作品只有一两首诗被收入诗歌文集,其中《美德》和《复活节的翅膀》是广为人知的两首。然而在西方,作为十七世纪著名的宗教诗人,乔治.赫伯特其人和其诗一直不乏关注者。此文试图分析关于乔治·赫伯特的两本传记:艾萨卡.沃尔顿的《赫伯特传》(TheLife of Mr.George Herbert)和艾米.查尔斯的《赫伯特生平》(A Life of George Herbert),以期更多地了解乔治.赫伯特其人,进而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作品。  相似文献   

5.
17世纪是欧洲巴罗克文化时期,巴罗克文化凸显了处于该时期的英国玄学诗歌文体的内视性、张力性和夸饰性等特征。以邓恩、赫伯特、马维尔等为代表的英国玄学诗人在巴罗克文化视域下进行诗歌创作,其诗歌的形式、主题、意象及修辞手段等都表现出鲜明的巴罗克文体特征,这表明诗歌文体是在特定时期的文化氛围下由政治、经济、宗教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表征了该时期独特的精神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6.
乔治·赫伯特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宗教诗人,他的英语诗集《圣殿》以其内容虔诚、语言简练、形式工整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从17世纪开始至今,对乔治·赫伯特诗歌的研究就未中断,而且各个时期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此文意图梳理出各个时期赫伯特诗歌的主要研究成果,以期为国内的赫伯特诗歌研究者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圣经》中的许多典故被广泛运用于西方各种艺术形式中。俄罗斯的诗歌也不例外,许多俄罗斯诗歌创作的原型、意象和底蕴都源于圣经。了解圣经典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诗歌语言,理解诗歌的内涵,从而为赏析俄罗斯诗歌另辟一条蹊径。  相似文献   

8.
张枣是一位具有“化欧化古”独特诗艺的当代诗人。《圣经》和荷尔德林等西方现代诗人给予他诗艺生成的灵感,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纯诗”理念的融合开拓了他的诗歌之路。在张枣的诗艺路径中,隐含的宗教哲学促成其诗歌创作的内在超越。张枣的独特诗艺和超越企图应置于20世纪80年代非典型流散状态中来看待。  相似文献   

9.
宾纳(Witter Bynner)是二十世纪初期美国著名翻译家、诗人,他翻译的《唐诗三百首》(《群玉山头》)和《道德经》(《生命之道》)都是在美国比较流行的版本。由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加之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典籍的翻译工作,宾纳的诗歌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非常深,出现了大量的中国意象。本文通过对宾纳诗歌的具体分析、研究,以期论证中国意象对宾纳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花园是人类创造的事物和上帝创造的事物的美学桥梁,花园意象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爱情诗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文化的差异,英国诗歌中的“大地要花园”意象根源于基督教文明,来源于《圣经》中的伊甸园。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们从中世纪禁欲思想的藩篱中突围出来,大胆宣扬真挚、纯洁的爱情,以《创世纪》里的《伊甸园》和《雅歌》里的“关锁的园”为基础来表现爱情。一方面,寄托诗人强烈的宗教情怀;另一方面,表达了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追求世俗幸福的人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和平与战争是诗歌创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朗费罗的诗歌创作虽远离政治,但和平与战争依然是重要组成部分。在《圣经》的视野中分析朗费罗诗歌中的和平与战争主题发现:朗费罗借助宗教精神反对穷兵黩武,提出唯有和平本身才可以通向和平。朗费罗潜意识地认为和平是上帝的目的,是上帝的永恒统治,人类应该是和平的缔造者,和平的工作是上帝的召唤。朗费罗出生于宗教世家,其创作深受基督教的浸淫,从《圣经》的视角阐释其诗歌,为朗费罗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许佳 《海外英语》2012,(15):193-194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意义的灵魂。我们根据诗歌意象的具象内容,把意象分为比喻意象,写实意象及象征意象。美国著名诗人狄金森在诗歌创作中就大量地采用了意象这一手法。该文通过分析其诗歌作品揭示出其中的象征性意象的内涵,从而展现出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3.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意义的灵魂.我们根据诗歌意象的具象内容,把意象分为比喻意象,写实意象及象征意象.美国著名诗人狄金森在诗歌创作中就大量地采用了意象这一手法.该文通过分析其诗歌作品揭示出其中的象征性意象的内涵,从而展现出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4.
美国19世纪著名浪漫主义小说家、诗人和文艺评论家埃德加·爱伦·坡在其诗歌创作中显示出强烈的唯美主义倾向。著名短诗《致海伦》无论在结构、意象上,还是在音韵、主题上都很好地体现了坡的唯美思想。这首诗结构美,表面结构工整对仗,内部结构环环相扣,紧凑凝练,首尾呼应,和谐统一;意象美,意象“归航”中的各种要素无一不美;音韵美,坡为了使诗歌音韵动听,和谐悦耳,与诗中主题相匹配,在选词造句上是极尽雕琢之工;主题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不仅展示了诗人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而且表露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抗议,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哲理诗《麦布女王》是19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一首长诗作品,因其中对于宗教及教会的激烈抨击被作者称作是其反叛基督教的宣言书,然而研究发现,这部作品与基督教圣典-《圣经》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试图通过对该作品中涉及到的典故、意象、人物方面与《圣经》的对比研究,来透视雪莱对于基督教既反叛又承袭的复杂二元对立关系,希望从这一崭新视角来全面解读雪莱。  相似文献   

16.
哈代熟读经书,深谙教义,精通神学。哈代的作品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这与他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有着密切联系,其作品中大量地运用《圣经》的典故和意象,使作品透露出一股浓重的宗教气息。本文试以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圣经》原型来揭示哈代的宗教思想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诗歌中,最能反映其早期宗教思想的代表性诗篇有《春日祈祷》、《生存考验》、《黑色小屋》。以这些诗歌为对象,旨在管窥弗罗斯特早期诗歌创作中流露出的斯维登堡式的宗教信仰倾向。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上,威廉姆·布莱克是英国第一位藐视情理规则、反对18世纪古典文学传统、珍视个人想象的浪漫主义诗人。《虎》诗为布莱克创作并被收入到其诗集《经验之歌》中,是一首反映作者进步思想的著名中短诗。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听觉意象、象征意象、动感意象、引喻意象来具体表现其思想,读起来使人感到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对《虎》诗进行评论,旨在领会诗中的深刻涵义、挖掘其中的美学价值、借鉴诗歌中的创作技巧。  相似文献   

19.
魏尔伦作为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先驱,其诗歌美学观对中国诗人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本文将从戴望舒早期诗歌创作特点开始,通过分析《雨巷》,从魏尔伦与戴望舒诗歌美学观相似性的四个方面(语言的音乐美、意象的平淡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忧郁美)探讨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并从时代背景等三方面分析魏尔伦是如何影戴望舒的。  相似文献   

20.
李力扬的诗歌具有很多后现代派特征,写作手法也有其独到之处。但同时为了阐述爱与死亡的主题,诗人也不乏使用了许多传统的诗歌创作技巧如意象、象征、圣经典故、排比等写作手法。李力扬用玫瑰意象来阐述爱的主题,用黑夜、衣服、雨、等具有死亡象征意义的意象来阐述死亡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