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付力  杨杰 《文教资料》2007,(1):198-199
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提出了新时期的荣辱观,是新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建设的标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承担着院校人才培养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发挥着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因此,认真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扎实推进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2.
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课程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走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的必要工具,因此将古典诗词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符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中国古典诗词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古典诗词与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的融合;二是古典诗词与大学英语课文主题的融合;三是古典诗词与大学英语节日文化导入的融合。古典诗词学习不仅能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开辟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言与意具有非一一对应性,它为古典诗词“味”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古典诗词在言意关系的张力系统中,具体呈现出素美之味、比喻象征美之味、含蓄之味和醇美之味四个层面。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价值观教育具有内在的联系,它进一步丰富和明确了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方向。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复杂的特点,必须以“八荣八耻”为导向,夯实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教育方法,建立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互动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5.
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穿起来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没有线索,记叙文就会杂乱无章。“诗犹文也”。好的诗词也一定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使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在一个完美的形象之中。而这根线索。往往体现在诗词的一些关键性词语或句,或者像古人所说的“一篇之骨”“一诗之眼”中。阅读古典诗词应当求其线索。抓住了线索,也就掌握了理解诗词的钥匙,不致把诗词理解得支离破碎,到头来还是不得要领。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荣辱观(简称“八荣八耻”)提出以来,我们就一直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让这样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活动不流于形式,让这一事关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内容真正进驻学校、进驻学生心灵?为此,我们曾组织过一些小型的座谈会,希望通过讨论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然而老实说,在座谈会上听到的并不令人鼓舞,相反,畏难情绪,无可奈何、无所作为的思想状态随处可见。而与此同时,社会上形式主义之风已渐成盛行之势——挂“八荣八耻”标语,唱“八荣八耻”歌,组织“八荣八耻”知识竞赛,编“八荣八耻”书……学校里,要求学生抄写10遍20遍“八荣八耻”内容的有之,反复诵读、默写、背诵的有之,以至于一些小孩子已经不愿意再和大人谈论“八荣八耻”……怎么办?好在大家对加强“荣辱观”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对流于形式的教育的反感也是一致的。那么,关键的问题就是找到切合实际、富有实效的做法了。就是在这样的前提和背景下,编辑部精心策划,组织了一组一线教师写来的文章。这些文章没有太多的理论色彩,都是在亲身实践中产生的感想,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触发大家对这一问题的更多思考。如果能够引起部分读者的共鸣并给予小学教育工作者们一点启迪,那就“于愿足矣”。  相似文献   

7.
中国素有“诗国”之称,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艺苑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千百年来以其动人的魅力和神韵打动、感染着人们。如何解读古典诗词呢?本文着重探讨了有关古典诗词鉴赏的特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叶嘉莹教授(号迦陵)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古代文学教研工作,足迹遍及大洋两岸。在其古代诗词讲授生涯中,她又以“基督、释迦”的担荷精神,深刻地为中华古典文化忧虑而奔走于大洋两岸,成为中华古典诗词的传道者。叶嘉莹教授之独特魅力还在于她用心灵去感悟、解读中华古典诗词所蕴含的生生不已、固执择善的精神品质,涵养她诗意之人生。其“兴发感动”及词之“弱德之美”审美特质的提出,更是超越于传统道德意识,表现出了对人性之“真”与“善”之品质的体认。“诗词即人生”,是“生命之感发”。这既是叶嘉莹教授对古人诗词的体会,也是她之人生境界与追求。  相似文献   

9.
“读”是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最主要的素质训练,是引导学生理解、积累、感悟、内化古典诗词乃至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学时,我们一定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读”的方式,获取最佳的古典诗词教学效果。下面,我具体谈谈我是怎样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诵读古典诗词文本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一、感受韵律美、节奏美之读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诗歌最早是合乐吟唱的。所以,中国古典诗词不仅讲究韵律,还讲究鲜明和琅琅上口的节奏等美学特质。诵读中国的古典诗词,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古典诗词的声韵显示语言的抑扬,节奏显  相似文献   

10.
王平 《现代语文》2009,(7):84-84
教育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只是教书,更要育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名篇佳作,成为灿烂的华夏文明中的一朵奇葩。古典诗词从各个角度映射着自然之美、人情之美、思想之美,如果能够真正走进其中,人的精神会变得充实,人的灵魂会得到净化和升华。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古典诗词之美,是培育学生美好人格的有效途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突出了人文性。这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本题相契合的,既要学“语”又要学“文”。而古典诗词的情感教育正适应了语文人文性教育的要求,与语文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正好吻合,因此,注重中学诗词的品读,感悟诗词中作者抒发的感情,对完成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八荣八耻”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凸显以“八荣八耻”为主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就是要凸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美德、法制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以便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一些昔日浑身散发着诵读古典诗词气息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诵读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情、鉴赏古典诗词的水平不仅没有与日俱增,反而大呈下降和大有回归原点之趋势。由此,我们有必要在此探求拯救学生濒危的古典诗词阅读热情策略。  相似文献   

14.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史上的瑰宝,隐含了许多难以言传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精深含义,给人以深刻启迪。教材所选的那些作品,都是精华,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的良好素材。在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学是难度较大的一部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本文分析了古典诗词教学疲软的现状和原因,并提出几条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公民美德是维系共和政体的一种社会情感。古典形态的公民美德以公共利益的至上性为核心价值取向。文艺复兴与启蒙时代开始了从古典公民美德到现代公民美德的转型。托克维尔奠定了以“正确理解的自利原则”为基础的现代公民美德。公民美德的历史形态及演化过程对当代中国政治教育的启示是:塑造社会主义公德必须采取世俗化的、制度化的、自立自治的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6.
于保峰 《考试周刊》2010,(3):230-231
胡锦涛总书记在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主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建设的标杆。  相似文献   

17.
王昌龄提出的“三境说”是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理论。观物境之形,品情境之意,悟意境之蕴,丰富了古典诗词的意境审美。内觉体验生发的哀思愁情,崇高体验抒发的家国情怀,超越体验兴发的豁达精神,构成了古典诗词的哲思审美。意境的感性、哲思的理性,深化了古典诗词的审美蕴涵。体裁声律、主题群文、文化审美等方式可打通古典诗词审美教学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荣辱观(简称“八荣八耻”)提出以来,我们就一直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让这样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活动不流于形式,让这一事关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内容真正进驻学校、进驻学生心灵?为此,我们曾组织过一些小型的座谈会.希望通过讨论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然而老实说,在座谈会上听到的并不令人鼓舞,相反,畏难情绪,无可奈何、无所作为的思想状态随处可见。而与此同时,社会上形式主义之风已渐成盛行之势——挂“八荣八耻”标语.唱“八荣八耻”歌,组织“八荣八耻”知识竞赛,编“八荣八耻”书……学校里,要求学生抄写10遍20遍“八荣八耻”内容的有之,反复诵读、默写、背诵的有之,以至于一些小孩子已经不愿意再和大人谈论“八荣八耻”……怎么办?好在大家对加强“荣辱观”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对流于形式的教育的反感也是一致的。那么,关键的问题就是找到切合实际、富有实效的做法了。就是在这样的前提和背景下,编辑部精心策划,组织了一组一线教师写来的章。这些章没有太多的理论色彩,都是在亲身实践中产生的感想,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触发大家对这一问题的更多思考。如果能够引起部分读的共鸣并给予小学教育工作们一点启迪,那就“于愿足矣”。[编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素有“诗国”之称,古典诗词是我国学艺苑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千百年来以其动人的魅力和神韵打动感染着人们。如何解读古典诗词呢?本教重探讨了有关古典诗词鉴赏的特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放大古典诗词之美以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社会生存空间膨胀,心灵空间日趋狭窄.努力培育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成为高等教育的要旨之一.古典诗词从各个角度映射看人格之美、人性之美、人类之美,如果能够真正走进其中,人的精神会变得充实,人的灵魂会得以净化和升华.因此,放大古典诗词之美是新时期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