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对全国10省(市)4000多名初高中学生的问卷调查,考察了青少年的道德推脱及其形成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青少年道德推脱的总体水平不算高,得分为1.38分,介于对道德推脱持"不同意"和"有点同意"之间,但其道德推脱中责任扩散机制的水平则比较高,得分为1.85分,已接近对相关推脱指标持"有点同意"的水平;这暗示,青少年更多地以模糊行为与后果间因果关系的方式来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免除自我谴责;进一步分析后发现,社会关系、等级式权威教化和理性选择均对青少年的道德推脱有一定解释力。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养成,社会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方向性教育,对青少年成长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但社会的多样性、复杂性,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信息社会化,社会信息化"的整体趋势,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和思想道德体系,受到强烈的冲击,致使青少年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已成为目前最严峻的教育问题。本文试谈社会环境对青少年道德成长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的道德心理发展,寄寓着民族道德发展方向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希望,它将决定现有的社会道德体系在下一个世纪的历史地位和精神作用,并辐射全球。一旦青少年道德价值失落,形成道德心理障碍,我们今后几代人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弥补或修复。当前吸毒、同性恋、艾滋病快速传播等社会现象日益严重,其根源是道德心理教育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青少年道德心理教育。青少年道德心理教育,主要从培养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两方面开始。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青少年的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由于青少年涉世不深,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再加上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等方面存在种种原因,导致了青少年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上存在着种种失范现象。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道德能力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当前青少年道德欠缺甚至道德失范现象,提出道德能力的培养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提升青少年的道德能力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引导青少年树立主导价值观念和解决当前青少年道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需要。因此,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引导青少年增强主体意识,健全评价标准,建立知行统一的培养模式,以提升和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能力。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德育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目前,中国青少年的道德素质不断滑坡,挑战道德底线的事层出不穷。对于这种现象,家长、学校、社会三种教育实体都难辞其咎,本文通过对青少年道德失衡现象的分析,试图在教育层面探索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面对道德滑坡、社会公信尽失现象,构筑道德堤坝,加强青少年感恩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当今社会,青少年感恩意识淡化是不争的事实,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忧虑。本文深入分析青少年感恩意识淡薄的深层原因,从经济、文化、教育现状提出对青少年进行感恩教育的践行策略。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引起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变的、互动的。其中,道德失范是引起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因此,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手段必须重构社会的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是现代性问题.网络文化的悖论性存在状态是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的本体根源;网络文化危机是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的本质所在:缺乏社会文化动因推动公共治理是难以遏制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蔓延的外在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以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为支撑。伴随着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提高青少年网络道德素质成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时下,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泛滥,针对这种现状,需要用"中国梦"引导网络个体的自我教育,完善健全道德教育体制,优化网络环境,建立健全法律体系监察部门职能等措施,应对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1.
所谓道德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以及对自身道德行为等进行分析、判断、评价的思维活动能力。培养青少年道德思维能力就是引导学生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要求,正确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道德领域问题,使学校道德教育建立在对道德思维内在规律的特点和正确把握之上,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是社会群体中所占比率较高的人群之一,青少年问题也是社会普遍存在的大问题之一。文章将从青少年道德赋能的概念以及意义出发,探索言辞在青少年成长以及道德赋能培养过程中所表现的功能,旨在明确言辞的巨大力量,为更好的培养青少年道德赋能而理清思路,发挥好言辞的巨大威力。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在网络行为中表现出的道德问题日益严重,这一现象促使我们对这一群体道德教育的重新思考。青少年网络道德具有一般性、介质性与主体性三个方面的特征。与此相应,网络道德教育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和道德品格必须从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性和外部环境着手。  相似文献   

14.
角色承担机会是儿童道德发展的直接源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乐伯格认为,儿童智慧的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智慧发展并不直接导致道德的发展,道德发展与智慧发展相互平等的现象并不意味着道德判断只是智慧水平在道德问题上的“应用”。道德发展不仅需要智慧发展,而且还需要社会性质的刺激,这种社会性质的刺激来源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他假定,一个儿童一直到青少年都被剥夺了所有社  相似文献   

15.
<正> 关于我国青少年犯罪形成并迅速发展的原因,前几年不少人认为林彪“四人帮”的毒害是唯一原因;近几年有人认为青少年犯罪的发展是各种消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某些政治现象、道德现象、反动人物等对青少年犯罪都直接发生作用;还有人认为,大变动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控制失调必然导致大量青少年犯罪,因此,青少年犯罪的发展是社会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网络环境下的道德现象、道德问题作为考察对象,指出现有网络道德失范及其对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管理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当前面临着严重的青少年道德缺失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来自学校、家庭、社会、朋辈及个体自身。要解决青少年道德缺失问题。我们的对策是:发挥榜样的作用,发扬中国传统美德,发动社会与家庭参与,鼓励青少年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18.
蔡定基 《教育导刊》2002,2(8):79-81
本文以网络环境下的道德现象、道德问题作为考察对象,指出现有网络道德失范及其对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管理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由此带来的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也越显突出,同时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重视,加强和研究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从青少年各种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出发,分析了造成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各种原因,从而对信息技术与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结合的趋势、条件以及对策作了探究。  相似文献   

20.
当今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少年心目中出现了传统榜样道德虚化和偶像去道德化的现象,其社会根源在于文化价值多元导致榜样多元、自主意识增强消解榜样权威、道德失范现象引起榜样迷失、媒介娱乐化解构榜样道德.应通过净化媒介环境、改善社会风气、宽容自主意识、变单向树立为民主指导来重构青少年道德榜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