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也就是说教师教学时,要蹲下来和学生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才会有心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关爱学生,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下面就以一道思考题为例谈谈我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有一次家访,学生的母亲告诉我这样一件事:“我清楚地记得,孩子那一天回家兴奋得要命。我开始以为是孩子得了个一百分,后来孩子告诉我,今天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碰到他,摸了摸他的头,还对他笑了笑,引得同学嫉妒的要命。”  相似文献   

3.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而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学会激励孩子。教育实践证明,运用激励的方式,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为实现既定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激励从放低要求开始纵观作文教学改革的全貌,笔者也常感到困惑与忧虑,大部分学生怕作文、讨厌作文,总感到“没有东西可写”,对作文缺乏兴趣,觉得每次作文要求太多、限制太多。写出的作文并非有感而发,而是为了“交差”,结果空话、套话、废话连篇。为激励学生作文,我认为可以放低作文要求。激班里曾有位学生,一写…  相似文献   

4.
赏识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就如同露珠一样需要教师倍加呵护。应该怎样呵护学生露珠般的心灵?在教学中我用了赏识教育法。作为一名教师,我从不吝惜表扬,总是由衷地肯定孩子的行为,哪怕是点滴的进步,我也会竖起大拇指,发自内心地告诉他:“你做得很好,我为你的行为感到骄傲……”有了老师的鼓励,孩子会感到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持着他,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每…  相似文献   

5.
汤莉莎 《山东教育》2005,(16):12-13
新学期开学不久,我将全班的座位重新进行了调整,把学习差的学生与学习好的学生合理搭配,目的是提高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一位学生的家长找到我,要求我给她孩子调换座位,调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旁边。我把这次座位调整的目的给她说明了,但她坚持她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一位上初三的学生在一次摸底考试成绩不理想后,选择了离家出走。惊惶失措的母亲在终于找到孩子后,很不理解地向心理学老师诉苦:孩子没有考好时,我从来没有批评过她,我总是在鼓励她——这次考不好不要紧,只要努力,再多下工夫,下回一定会赶上来的。难道我这样做错了吗?  相似文献   

7.
师爱如雨     
我曾看到这样一则报道:日本一家报刊曾对千名学生进行调查,问你喜欢怎样的老师,结果发现有69%的学生希望老师温和可亲,具有爱心,而喜欢渊博知识型老师的只占31%。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由此,我认识到了.爱是学生都需要的精神雨露。十五年前,我走上了教育岗位,从那天起.我就挑起了班主任工作的重担,一干就是12年,这期间,我的爱就如同春雨滋润着每位学生的心田。  相似文献   

8.
    
阎再兰 《天津教育》2002,(12):27-28
不知是天意还是偶合,一个长得酷似我侄子的学生恰巧分到了我所任教的班级,这名学生叫杨洪志。就是这样的缘分,使这个孩子得到了彻底的改变,从中,我也深深领悟到:老师在意一个学生,对他的成长与进步是多么重要!要讲这段故事,还得从几年前说起……1996年暑假开学后,我被调到了一个新的学校,担任初三(3)班班主任。分班那天,我一眼就发现了这个名叫杨洪志的孩子,还差点失声叫出来:“东海……”细细一看,却不是。哎呀,他与我的侄子东海长得简直太像了,不仔细辨认,还真有点看不出来。啊,他会不会也像我的侄子一样非常懂事可…  相似文献   

9.
“孩子,握紧你的拳头。”这句话.在我为人母时对我的孩子说过,在我为人师时对我的学生也说过。说这句话时,有气愤,有悲伤,也有无奈。其实,怎样让孩子勇敢地站起来.而又不粗鲁地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确实值得我们教育工作深思。  相似文献   

10.
黄莉 《贵州教育》2010,(17):18-18
开学初,按惯例都要给学生排座位。就是这个小小的排座,却给我带来了不少烦恼。每次一开学,家长就来嘱咐我:我的孩子眼睛近视,帮忙排近点;我的孩子调皮,帮忙排近点;我的孩子和同桌性格不合,老是出茬儿;和我孩子同坐的孩子调皮,学习不好,影响自家孩子学习,帮忙换换;我的孩子总是坐第一排,离黑板太近了,对眼睛不好,帮忙排到中间……尽管我都以各种善意的理由答应或拒绝,但还是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家长,就找我的好友、亲戚,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教育对象是10岁左右的孩子。是孩子,难免存在错误和缺点,应当如何看待孩子的不足呢?20多年的教学工作使我深深体会到,对待学生要少些惩罚,多,些宽容。  相似文献   

12.
王宁 《教育文汇》2005,(1):40-40
一天,下课铃响了,一群孩子聚在绿色大厅旁,边指点边说着什么。我经过此处,一个学生拉着我的衣角说:“老师,花问的两只蜻蜓(仿真)不见了?”我俯下身子和孩子们一起找蜻蜓。蜻蜓可能掉进水中了?可能被谁拿走了?是学生吗?也可能……  相似文献   

13.
李展雄 《广东教育》2004,(11):57-57
最近和朋友聊起学生的消费情况,朋友列举的数字让我吃惊:北京中学生约有40%的学生的月消费金额在100—300元之间,有31%的学生年消费额在2000——5000元之间,而排在前三名的消费倾向分别是:食品、服装和学生用品。我想,北京的孩子如此,珠三角的孩子也应该相差不远吧。《广东教育》上有一篇文章说“再富也要‘穷’孩子”,这固然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学生的经济实力“雄厚”  相似文献   

14.
说孩子     
有了孩子,谁都希望孩子小时候乖,长大了有出息。做父母的全盼望孩子出人头地,就闹出许多畸形的事体来。有人以教孩子背唐诗为荣耀,家有客人,就呼出小儿,一首一首闭了眼睛往下背。但我从没见过小时能  相似文献   

15.
一 写话课,带着一年级学生隔着玻璃看雨,看看雨不大;鼓励孩子走到内花园去,去摸一摸,闻一闻,然后,伸出舌头,去尝尝雨滴的滋味。听着孩子叽叽喳喳的声音,看着他们认真的神态,我想,其实看见了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只是,这样的经历会成为一种烙印,刻在孩子心里,知道这么做是有趣的,是被鼓励的,是饶有意味的事。从本质上来说,  相似文献   

16.
我曾经问过我的学生:世界上如果没有老师会怎样?我满以为他们会说没有老师就没有知识,没有老师就没有科学等,可是孩子们的回答却令我失望:没有老师就没有考试,没有老师就没有作业,没有老师就没有暴力……听到这些回答,我不禁从心底发出一声感叹:孩子,我用什么触动你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三尺讲台给了我太多的教育体验和情感经历。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质量。教育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而情感交流的纽带便是老师对学生的爱,因此师生之间要有和谐的情感共鸣。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可…  相似文献   

17.
师爱与施爱     
我是一个踏上工作岗位才几年的年轻教师,但经过这几年的工作使我认识到对学生充满爱是做一个优秀教师的前提。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可见,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教师职业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8.
优秀的班集体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温床,培养学生以校为家,以班为家的思想,培养学生"班荣我荣,我爱我班"的观念是我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理念。我憧憬让班级成为一个和谐温馨的家,让每一个孩子都在爱的怀抱里学习、生活、创造,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的庇护下健康地成长。教育实践证明,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近二十年班主任工作中,我体味到它的艰辛,但同时也收获了这项工作的快乐。“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9.
张莉 《辅导员》2014,(4):54-54
爱。给孩子阳光心灵那年,我接手了二(3)班。班里有一个被很多人笑称为“大舞台”的孩子,她叫蓓蓓。同学们叫她“大舞台”,是因为她曾自诩自己是上过“大舞台”的人。刚一接触这个孩子,我就能感觉到她的机灵、热情、聪明……但是她又是一个过分张扬、不能自律的孩子。又一次,学生又在向我诉说蓓蓓如何如何,我几乎是忍无可忍地大喊了一声:“蓓蓓!”听见喊声,她不太情愿地转过头,  相似文献   

20.
正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蔽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与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如何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并让它奏出美妙的音乐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应具备以下几点:一、关爱是润滑剂关爱学生、热爱事业是每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是个人的狭义的偏爱,这种爱是从大家、社会、学校、家长的重托出发,使学生得到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