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孩子是谁的     
孩子是谁的?是父母的?是国家的?当然都不错。但孩子首先是他自己的。这有什么区别吗? 有区别。有的家长因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没有实现,就希望在孩子身上得到补偿。自己想当音乐家没有当成,也不管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天分和兴趣,就硬逼着孩子学钢琴、小提琴。有些父母看到自己同事、邻居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就拿自己孩子的缺点、不足与人家的孩子比,弄得孩子抬不起头来,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个性发展受到抑制。不问是否合适,不管是否符合孩子的实际状况,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这就是没有把孩子看成是他自己的。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6,(59):171-172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不仅对培养孩子独立性、自理能力很重要,同时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对自己的生活、行为负责。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孩子凡事都喜欢说"我会做"、"我行",喜欢自己尝试、体验。既然孩子有这种愿望,为什么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呢?  相似文献   

3.
王莉 《中华家教》2020,(5):28-28
学业的事情自己做主孩子在学习生活中常常要面临一些选择。想让孩子有主见,家长不妨就让孩子多做一点主,不要怕孩子选错,也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今天孩子能为自己的学习做主,明天才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比如选课这样的事情,你能否做到倾听孩子的声音呢?  相似文献   

4.
1.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2.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3.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体验。4.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5.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6.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7.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8.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9.给孩子一个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10.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少家长自我教育的十个策略  相似文献   

5.
把孩子当别人,把孩子当自己,把自己当孩子,把自己当自己。这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朋友跟我分享的话,我也想拿来和做爸爸妈妈的一起分享。把孩子当别人。这句话看着或许别扭,十月怀胎辛苦养大的孩子怎么能当成别人呢?可是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到世界上,他有自己  相似文献   

6.
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相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真正“动”起来。  相似文献   

7.
要想做成功的父母,就应当先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让自己的孩子做一个有助于社会的人!  相似文献   

8.
《宁夏教育》2013,(7):155-155
当你发现孩子对自己的穿衣打扮产生极大的兴趣并有自己的想法时,便意味着孩子进入审美敏感期了。家长无需过于担心孩子会受到什么不好的影响,如担心孩子太过注重自己的外表而变得爱慕虚荣,更不要一味地责备孩子的这些反常行为。家长应该理解孩子在审美敏感期的表现,尊重孩子这一时期的审美要求,适当满足孩子提出的需求,如给孩子自己选择穿什么衣服的权利等,并正确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9.
《云南教育》2011,(3):36-37
家长们总喜欢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对比,或是把自己没有上好学的心愿强加到自己孩子的身上,但是你知道孩子的想法吗?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不要给孩子太多的规划,让孩子们能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0.
孩子出生以后,我们的角色和身份发生了变化,我们不再仅仅是自己,生活重心会迅速而猛烈地转移到孩子身上。我们努力地去抚养、照料孩子,无时无刻不优先考虑孩子,甚至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放弃了自我的需求与成长,比如为了孩子辞职陪着孩子上学,或为了孩子的课外班,放弃自己出差或者外出旅游的机会,或是为了照顾孩子,连朋友、同学聚会也不参加了。我们告诉自己,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是,这样做对孩子、对自己真的好吗?其实,作为父母的我们也是一个普通人,也有自己的需要,我们除了是父母,更是我们自己,同样需要被照料。  相似文献   

11.
教育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孩子总有一天是要自己独立在社会上生存的,自己独立开拓自己的人生的,如果能从小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的自我管理能力,就能增强孩子行动的独立性、目的性和计划性,这样对于孩子以后生活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无疑是有巨大的帮助的。  相似文献   

12.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实现自己的梦想。但孩子是思想独立的个体,父母不应该让孩子沦为自己的附庸。只凭优越的物质生活不能成就孩子,良好的教育才能让孩子终身受益。言传身教,给孩子成长的空间,让孩子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博客锐评     
《上海教育》2014,(30):7-7
作为家长,应当认识到:自己只是孩子的亲人和朋友,应当以孩子的身心成长为重,和孩子的交往中,尊重事实,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引导孩子而不是替代;作为教师,应当认识到:自己也需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情商、智商和法商,并且自己是孩子的朋友,是孩子的成长方向。  相似文献   

14.
如果我们对一些父母说“你们把孩子当作了工具”,父母们肯定会觉得很委屈。为了孩子我们自己少消费让孩子上各种班;为了孩子我们放着自己家舒适的大房子不住,跑到孩子上的重点小学附近祖了一居室一家三口挤在一起;为了孩子母亲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做起了全职妈妈,把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当作自己全部的工作内容……这难道是把孩子当柞了工具?  相似文献   

15.
现在,大部分孩子受了幼儿园的教育,都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如早上起床,有的孩子要自己穿衣服,父母怕孩子动作慢,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匆匆忙忙帮孩子穿。放  相似文献   

16.
王美玲 《成才之路》2012,(18):98-I0015
关爱孩子,应从家庭起步。现在有些家长自己缺乏理想和追求。却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到孩子身上、把自己的意愿转嫁到孩子身上,让孩子不停地上各种补习班,甚至将成人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要知道,孩子想要的,不是一个超前而早熟、承载了过多成人要求的童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大人的引导不可少,但更多的是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需要家长放手让孩子在生活中历练,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相似文献   

17.
美国家长最关心的是:(1)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正常(而不是超常),假如孩子达不到正常标准或者超过正常标准,该如何为孩子寻求帮助;(2)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快乐,因为他们认为剥夺孩子的童年快乐是最残酷、最不公平的一件事;(3)自己的孩子今天是不是比昨天有了新的进步。他们不看别的孩子会什么而自己的孩子还不会,或者自己的孩子会什么而别人的孩子还不行,并为此而忧心忡忡或洋洋得意;他们关心孩子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而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当然并不是100%的美国家长都如此。  相似文献   

18.
和一些妈妈们聊天,经常会听到一些抱怨的声音,说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受了欺负,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啦,或者是夸耀自己孩子多聪明灵巧,别的孩子相比之下是多么差劲啦,等等。 有时候,我会问她们:在要求别人对自己孩子公平对待的时候,你能做到对别的孩子一视同仁吗?你能做到像看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别人的孩子,像欣赏自己孩子一样欣赏别人的孩子吗? 其实,不管是自家的孩子,别家的孩子,他们都是天使。  相似文献   

19.
是谁在那样肝肠寸断的深情呼唤自己的孩子?是谁在那样令人心碎的深情呼喊自己的母亲?是《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里的妈妈在那样肝肠寸断的深情呼唤自己的孩子,是《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里的孩子那样令人心碎的深情呼喊自己的母亲;是汶川特大地  相似文献   

20.
每位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期望值越高,自己内心的担心紧张程度也就越大。其实,家长也知道自己在孩子面前不应该唠叨,但有时却无法控止住自己,总想把自己的家长权威表现出来,不管正确与否,不管场合是否恰当,也不想孩子的感受进行“教育”,势必会影响与孩子的沟通。对此,提几条建议,以期给家长们一点启示。一、信任家长要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要适应孩子的心理特征和时代特点,因势利导,尽可能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始终关心和爱护他们的。特别是父母和孩子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正确对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切忌去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平时多和孩子交淡,用心倾听孩子的话语,琢磨孩子的内心世界及其动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