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书阐释了宇称不守恒定律的产生真相及物理科学史上的重大意义,记录了李政道不凡的成功道路。本书也是中国科学发展和教育决策的历史侧面反映,首次披露文革年代李政道的忧国情怀和相关高层内幕,同时揭示了李政道与杨振宁半个世纪学术恩怨的内幕。  相似文献   

2.
《中国图书评论》2010,(2):128-128
本书是首部反映诺奖中华第一人——李政道传奇经历和精神的名人传记。该书首次全面披露了诺奖两位华人得主李政道与杨振宁半个世纪学术恩怨的内幕以及其他重大史料。该书由李政道的助手、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儿子季承耗费10年,七删七改写就,还原了一个伟大学者的真实面日,特别讲述了李政道和妻子相遇、相知、相爱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我第一次听到李政道教授的名字,是在40多年前的一个早晨。那时,我还是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那天早晨,我刚走进新华社编辑部就感到气氛异常活跃。编辑们一面兴奋地阅读刚刚收到的外国通讯社的电讯稿,一面兴奋地谈论着什么叫“宇称守恒”,什么叫“宇称不守恒”。李政道和杨振宁教授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推翻“宇称守恒定律”的讯息,就这样迅速地传遍了全世界。“李政道和杨振宁是谁?他们是怎样做出了这惊人的发现?还有吴健雄教授,他们这些华裔科学家何时才能来中国谈谈他们的治学经验,他们的甘苦,他们的追求,他们的生活道路………  相似文献   

4.
1987年10月的一天,我接到国防科工委的电话,电话中让我于次日下午到北京八宝山公墓陪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为不久前我采访报道过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扫墓。杨振宁教授与邓稼先教授的深厚友谊那天,我如期而至。同时前往扫墓的还有宋健、周光召,以及国防科工委的负责人伍绍祖等。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也去了。这天杨振宁身穿白色的风衣,黑色西装,来到八宝山的骨灰堂。他眼里含着热泪,向他少年时代的同学、好友邓稼先的骨灰盒深深地鞠了3个躬。祭奠以后,在院子里他同我们大家合影留念。杨振宁教授与李政道教授在上个世纪50…  相似文献   

5.
从狄拉克到杨振宁、李政道,再到今天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创世者的神秘面纱正在被层层揭开。  相似文献   

6.
前记:今年6月20日上午我与渊冲兄欢聚于当年西南联大外文系老同学沈师光大姐家,天上地下,无所不谈。忽然间他谈锋一转,提到前不久在京与杨振宁先生聚首,杨谈及西南联大办得比当时美国一所赫赫有名的大学还好,而且谈了许多西南联大办学之“奥秘”。渊冲兄还说,他刚写好一篇有关他  相似文献   

7.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杨振宁的夫人杜致礼是国民党名将杜聿明的长女.当时,杜聿明作为国民党43名首要战犯正在北京功德林战犯改造所接受改造;他的岳母曹秀清和岳母家中其他成员则在台湾。1971年杨振宁要回国探亲了,是先往祖国大陆还是台湾探亲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8.
正杨振宁、李政道这两位华人获取诺贝尔奖的开启者,后来虽反目成仇,闹得不可开交,但他们在一个人面前不得不"相逢一笑",并争取获得他的理解、谅解甚至支持,这个人就是他们的老师吴大猷。当年,他们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不约而同向吴大猷发去感谢信。1957年10月31日,杨振宁接到获奖电话,当即致函吴大猷说:值此十分兴奋,也是该深深自我反省的时候,我要向您  相似文献   

9.
杨振宁和李政道在长期的讨论和探索中取得了科研成就。英国的高校及其图书馆重视通过讨论和交流来培养人才。因此,高校图书馆提供读者进行讨论、交流的区间,对培养读者的开放性思维和创造力有很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10.
《百家讲坛》是央视2001年7月9日开播的汇集名家名师的讲座式栏目."开坛"之初曾与文学馆合作,其宗旨是"构建时代知识,享受智慧人生",将受众定位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准和知识背景的"精英",将主讲人瞄准了全国知名的学者或者教授,如杨振宁、李政道等学术名流,探讨的内容也都是一些最新的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成果。这期间.虽然得到了部分学者的认可.但曲高和寡的节目与绝大多数电视观众的喜好与兴趣相去甚远.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默默无闻.几乎濒临末位淘汰的边缘。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彻底改版必遭淘汰.而若改旗易帜还有重新崛起的机  相似文献   

11.
传媒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为“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贡献,成为率先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但两人多年后交恶,1962年形同陌路的他们决裂分手,不但国际科学界引以为憾,日后在返回中国大陆贡献科学成就的各种场合,杨、李不合也成为中国科学发展上的一件阴影。而两位当代中国大科学家的对撞起因,即在一篇经典性论文的排名先后问题。有关诺贝尔颁奖  相似文献   

12.
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抗日战争烽火催生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这所特殊的、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西南联大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共主校务。西南联大汇集了一大批学贯中西的著名专家学者,大师如云,陈寅恪、陈省身、华罗庚、周培源、冯友兰、费孝通、吴大猷、吴晗、闻一多等赫然其中。  相似文献   

13.
邓招华新著《“文学场”视域中的西南联大诗人群研究》从文艺社会学视域出发,在历史场景的空间性重构中考察西南联大诗人群,穿梭于文化政治、艺术现场等多重语境的交叉地带,从新诗的现代性体验与诗形转换与建构两个层面完成了对西南联大诗人群的身份辨识,突显出西南联大诗人群体创作在新诗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抗日战争烽火催生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这所特殊的、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大学.西南联大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共主校务.西南联大汇集了-大批学贯中西的著名专家学者,大师如云,陈寅恪、陈省身、华罗庚、周培源、冯友兰、费孝通、吴大猷,吴晗、闻一多等赫然其中.  相似文献   

15.
十年动乱期间,闭关锁国。我作为一个科学记者,在事隔三年之后才详细知道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获得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经过。 丁肇中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之后,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物理学家。他是位什么样的科学家?为什么会获得这一殊荣?作为一个跑科技战线的记者,我觉得应该深入采访。 那是1979年的秋天,全国科学界正沉浸在粉碎“四人帮”的巨大喜悦中。一年前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用李政道教授的话说:海内外的有志之士都很关心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问题。海外科学家纷纷来华,或讲学,或进行学术交流。继李政道之后,丁肇中教授来中国讲学。当我听中国和学院的科学家们说,丁教授祖籍山东日照,他虽然很小就远走异邦,而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却先用中文然后用英文发表了动人的演讲时,这驱使我很想更进一步了解他。 他在那篇曾使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座的人们因听不懂中文而互相交头接耳的演讲中说:“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是物理学上最早的一个研究题目,早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的《墨子》上便有记载。到了20世纪,物理学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和光线有关系的。1901年,X—射线的  相似文献   

16.
西南联大是抗战全面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联合筹设而成的新校。从组织性质、常务委员和管理人员的身份、师生管理、联大组织内部隐含的变数等方面阐述西南联大突出的组织特色,即三校在这所新设立的大学中是联合、合组关系,是参加西南联大、服务联大,而三校也有各自的建制、机构和事业。  相似文献   

17.
杨世瑜 《兰台世界》2020,(2):121-124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京津地区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举校南迁,几经辗转,最后在云南昆明创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根据南京国民政府的要求和云南的实际需求,"西南联大"创办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简称"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凭借"西南联大"优秀的师资背景,该院发展迅速。"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培养目标明确,实施方案得当,促进了云南基础教育与师范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明勇 《青年记者》2016,(7):102-102
去年8月,我看到一则新闻,首都大学生采访团“重走西南联大之路”,他们在云南走访了华罗庚、闻一多、潘光旦、梅贻琦、周培源等西南联大教授的故居。  相似文献   

19.
学海泛舟     
杨振宁:为何没有跨上超一流? 在强手如林的科学擂台上,我们民族最杰出的“科学之神”—杨振宁,还只是一个一流棋手,离超一流棋手还有着相当大的距离,甚至是不能逾越的距离,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哲学意识的贫困是杨振宁不能成为超一流大师的最根本原因。超一流大师必须是思想家,是哲学家,而一流科学家则仅仅是专门家,相反,我们甚至多次看到杨振宁有认为哲学无用的思想。对人类前途、命运缺乏深切的把握与关怀是杨振宁不能成为超一流大师的第  相似文献   

20.
微记录     
<正>@国学精粹:赵朴老去世后,当时已经辞去中国书协主席的启功被公推为西泠印社社长。某次印社年会,启功与书协某领导共同与会,启功发言,屡提及西泠如何如何,不料那位领导却在好心地在一旁纠错"是西冷呀"。先生道:"你冷!我不冷!"@微尘:1957年时获得诺贝尔奖时,李政道、杨振宁在国内大受关注。首先是因为"宇称不守恒理论"本身属于国际上热门的重大科学发现;另一方面,李、杨二人当时依然是中国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