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早年的重要诗作《自题小像》的写作年代和地点问题,值得讨论一番,因为它牵涉到对诗意的正确理解。鲁迅的这首诗,其实是应该称作《无题》的。一九○三年鲁迅在日本东京第一次将此诗题赠友人许寿裳时,并无诗题。一九三一年鲁迅在上海两次重写此诗,亦无诗题。只是因为鲁迅是将这首诗题在断发照片的背面赠给许寿裳的,所以许寿裳在回忆此事时,给这首诗加上了《自题小像》这个题目,以后就被大家所沿用了。应该指出,鲁迅写这首诗的动机和诗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中国现代爱情诗的拓荒者,他于1918年5月在《新青年》发表了新诗《爱之神》。1919年4月又在《新青年》发表了新诗《他》,这首诗标志着现代爱情诗的成熟与完美,是奠基之作。鲁迅还提倡并保护爱情诗创作,他不仅鼓励、指导"湖畔"诗社年轻的爱情诗人汪静之写爱情诗,而且当封建顽固者攻击、抵制甚至扬言封杀汪静之时,他挺身而出发表反击文章为汪静之辩诬,并当面鼓励汪静之要勇敢地写爱情诗,因为青年有写恋爱诗的权利。年轻的汪静之在处境最困难时受到鲁迅的支持与保护,又积极投入爱情诗写作中去。  相似文献   

3.
<正> 关于诗题“偶作”《亥年残秋偶作》一诗是鲁迅先生的绝笔诗。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这首诗是在1935年12月5日,写给友人许寿裳的。在鲁迅先生六十一题、七十八首诗作中,此诗堪为压卷了。因之,一般的选家大都瞩目于这首诗。但是,几无例外,在题注中,都把“偶作”释为偶而或偶然之作。这种注释实际上是不  相似文献   

4.
禹域多飞将,蜗庐剩逸民.夜邀潭底影,玄酒颂皇仁.鲁迅的这首五言绝句,查《鲁迅日记》,知道是在一九三三年六月二十八日书赠黄萍荪的.当年黄萍荪在杭州《东南日报》任记者,却并不认识鲁迅,这首诗是通过郁达夫转求得来的.抗日战争期间,黄萍荪的家遭日本侵略军的洗劫,鲁迅的这幅珍贵手迹,也就被偷传到日本.一九五六年八月,鲁迅夫人许广平访问日本,意外地见到了这件珍物.原来这幅手迹已经转手,这时已被为和平事业而努力的日本反原子弹、氢弹大会的事务总长安井郁所收藏.他出视这幅手迹,请许广平鉴别真伪.许广平在感慨之余,回忆当年鲁迅写了这幅诗的手迹后的情况时说:“凡有青年的要求,鲁迅是尽可能替他们办的.待到寄出不久,鲁迅的  相似文献   

5.
《湘灵歌》是鲁迅诗作中争论最大的一首,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近年来,有些同志根据《文艺新闻》发表《湘灵歌》时写的编者按语,对这首诗作了新的分析,一些问题大体明朗。我同意说这首诗是哀悼革命烈士之作,但我觉得有些问题还值得探讨,有些解释还可以商榷。本着学习的精神,把自己不成熟的看法写出来,希望得到同志们指教。  相似文献   

6.
对鲁迅的《自嘲》一诗,研究者是有不同解释的.我认为,要确切地解释这首诗,就必须弄清《自嘲》这首诗的本事,这是确切地解释这首诗的一把钥匙.我认为这首名作所描写的,是鲁迅的一次避难生活,它是一首写实的诗.据许广平回忆,鲁迅寓沪期间,有过三次避难.第一次是1930年3月,鲁迅因参加自由大同盟、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绮罗幕后”一诗,几十年来被认为他全部遗诗中最难理解的一首。原来,一九三四年九月,鲁迅因老友、《申报·自由读》主编张梓生索字,写赠一诗:“绮罗幕后送飞光,柏栗丛边作道场。望帝终教芳草变,迷阳聊饰大田荒。何来酪果供千佛,难得莲花似六郎。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鲁迅逝世后,这诗才于一九三七年初由许广平录入《集外集拾遗》,并加上题目《秋夜有感》。可是全诗的意义到底怎样,读者和鲁迅研究者多年还无从理解,鲁迅的亲人也未明究竟。一九四一年冬,锡金受许广平之托,着手研究鲁迅遗诗。关于这首诗的含义他听到张梓生青年时代教书时的  相似文献   

8.
《无题》是鲁迅一九三四年五月三十日写赠给日本社会评论家新居格的。新居格来华访问,在上海拜会了鲁迅,鲁迅通过赠送这首诗,向日本人民介绍了当时中国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真实情况,传达了中国人民的声音。二十多年后的一九六一年十月七日,当着日本人民进行反压迫斗争的时候,伟大领袖毛主席又把此诗亲笔书赠给正在我国访问的日本朋友。这就见出这首诗的深刻的革命内容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有的人》是臧克家同志一九四九年十月参加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之后写的一首抒情诗,诗的副标题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着重在一个“感”字上,要写出作者对鲁迅伟大革命精神的赞颂,并把自己对鲁迅革命精神的理解与对社会现实的认识结合起来,对反动统治阶级进行无情的鞭挞,启发教育我们应该以鲁迅为榜样,做一个一心为人民的崇高革命者。因此,这首诗虽短,但主题深刻,内容丰富,表现集中凝炼,不论在思想和艺术技巧上都能给我们以教益。  相似文献   

10.
有关鲁迅《自题小像》诗的探讨文章,近来研究者们陆续发表了很多.有谈作诗年代的,有议诗中用典的,篇篇都有独到见解,读后深受启发,作文用心之良苦,更感敬佩.鲁迅这首不朽名作,究竟写于何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基本上是同意许寿裳说鲁迅“在一九○三年留学东京时,赠我小像,后补以诗”的说法,断定为一九○三年.其实  相似文献   

11.
《暮江吟》这首诗大约写于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感于朝官的腐败,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2.
“杀人如草不闻声”,这诗句过去曾经多次被人引用过。据一些引者说,这是鲁迅写的。不错,在《鲁迅全集》中,这句诗至少出现过两次。在《三闲集·“醉眼”中的朦胧》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知道人道主义不彻底了,但当‘杀人如草不闻声’的时候,连人道主义式的抗争也没有。”另外,在《伪自由书·王道诗话》中有如下一首诗: 人权王道两翻新, 为感君恩奏圣明, 虐政何妨援律例, 杀人如草不闻声。这首诗是揭露胡适的反革命两手  相似文献   

13.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的“缁衣”一词,历来或注为“黑色的衣服”,或引《诗经·缁衣》篇,注为卿大夫所著之朝服。我们结合记念文章,领会《惯于长夜过春时》全诗的主旨,认为不应将“缁衣”释为“黑色的衣服”。该诗是诗人怀念友人之作,诗人是将《诗经》中的《缁衣》诗,作为怀念战友的典故来用的。最早解释诗中“缁衣”一词的是许寿裳。他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谈到他问起鲁迅写这首诗的情况时,鲁迅解释说:“那时我的确无写处的,身上穿一件黑袍子,所以有缁衣之称。”后来陆续出版解释研究鲁迅诗歌的专著。如周振甫的《鲁迅诗歌注》、倪墨炎的《鲁迅旧诗浅说》、郑心伶的《鲁  相似文献   

14.
<正>《求乞者》《影的告别》都写于1924年9月24日,又一同发表于12月8日《语丝》周刊第四期上,说二者是姊妹篇,并不为过,两首散文诗在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惊人地相似。一可以肯定地说,这首诗创作的最根本的动因,是"兄弟失和"。但鲁迅绝没有将诗的全部内涵停留在家庭背景的层面,而是借此深入地思索并探讨了更为深刻严峻的社会问题,揭示了造成鲁迅思想苦闷彷徨的原因。作为周家的长子,鲁迅倾尽心力维护家庭的和睦,这是毋庸置疑的。鲁迅在谈到自己回国的原因时说,因  相似文献   

15.
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藏克家写的。请认真阅读课文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主要歌颂谁?为什么要以“有的人”为诗的正题?前一个问题你一定能正确地回答,从诗的副题“纪念鲁迅有感”,以及诗中有些从鲁迅的名句脱出的句子,可以看出它要歌颂的是鲁迅先生。这是诗人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的。当年10月1日,人们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胜利诞生。不久,又在首都隆重地召开纪念鲁迅的大会。诗人在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后,写下了这首热情赞颂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的诗  相似文献   

16.
吴欣 《华章》2011,(29)
1902年,年轻的鲁迅东渡日本留学,所闻所见,使他愈加痛心于积弱多病的祖国.这首《自题小像》写于留学的翌年.当时,鲁迅毅然剪去了被认为是民族压迫象征的辫子,并写下这首凝聚着他雄心抱负的诗篇.这首诗有数个译本,摘取其中几篇有代表性的译本加以推敲分析,对弘扬鲁迅文化,总结格律诗歌翻译的成败经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鼓励修改的积极性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文章不是写好的,而是改好的.每逢教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教师总不忘举文中那首七律诗词语改动的例子.诗里有这样两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1932年7月11日鲁迅日记上写的是“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而1933年作者写《为了忘记的记念》一文引用这首诗时,把“眼看”改为“忍看”.“刀边”改为“刀丛”.两字之差,表现出鲁迅先生对革命青年被虐杀的无限痛惜,对嗜血成性的刽子  相似文献   

18.
<正>《希望》写于1925年1月1日,发表于1925年1月19日《语丝(周刊)》第10期。关于《希望》的创作动因,鲁迅在《〈野草〉英译本序》中写道:"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鲁迅这样说,透出两层意思:一是当时青年非常消沉;二是鲁迅希望青年走出消沉,追求希望。而《野草》研究者们只看到了这首散文诗所表现的鲁迅思想消极阴暗之一面,而忽视了鲁迅创作本诗的积极意义,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缺憾。先生已仙去,他的文字还留存,他的思想犹如中天之日月,永照后人。  相似文献   

19.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就是自居易当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春行》。钱塘湖就是西湖,我们的中学课本上说:写的是西湖景色。这样说,有一点不好,就是容易和许多解释这首诗的人一样,把这首诗当成是一首写景的诗,让《钱塘湖春行》变  相似文献   

20.
写文章,学点“仿调”术,能使文章流光溢彩,平添无穷魅力。“仿调”,指仿拟既成的格式或语气。鲁迅在《崇实》中写的一首诗,就是仿唐朝诗人崔颢的《黄鹤楼>。其诗是:“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这首仿调诗,语言活泼有趣,给国民党反动派以无情的嘲笑和辛辣的讽刺。有人曾仿《黄鹤楼》的前四句作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