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道德教育悖论界说及其德育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教育悖论是道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与至善教育目标相背离的内在性矛盾和根本性冲突,即事实与价值的冲突.它是一种善恶共时性存在的自相矛盾,是发生在道德实践领域的结果式悖论.其善恶对立与对抗的自相矛盾的结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排解道德教育悖论,需要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帮助人们转换道德认知方式.培育并提升人们的道德悖论思维水平,以推进道德教育的科学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韩非子.难一》描述的"自相矛盾"是逻辑悖论矛盾,将其用作"对立统一"意义上的矛盾是误用,这导致逻辑悖论矛盾在唯物辩证法中的缺位。误用和缺位的语言学方面的原因是将德语、俄语中的"对立统一"等同于矛盾,中国本土文化方面的原因是崇尚和谐的传统理念使得"自相矛盾"——逻辑悖论矛盾思想未入哲学和道德文化的主流,唯物辩证法"泊来"中国时只能以"自相矛盾"的语形来表达矛盾,而不能接受"自相矛盾"的语义。"自相矛盾"作为一种逻辑悖论矛盾其实是普遍存在的,将其引进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是很有必要的。这将使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具有"对立统一"和"自相矛盾"的双层含义,赢得自身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每个公民都应把社会公德当作自己的义务来履行,但人们在遵守社会公德这种善的行为时却产生恶的结果,针对这种现象就要求我们用道德智慧消解悖论现象.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道德教育的关注点、前提假设、伦理学观和教育目标四个角度分析和比较了当今道德教育领域潜在的两种道德教育类型——智慧道德教育、知识道德教育的差异,提出了道德教育应培养学生道德智慧而非教会学生道德知识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论道德教育中培养道德智慧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的道德教育与社会发展存在着许多不适应,面对一款款道德规范和纷繁复杂的现实,受教育者往往不知所措。究其原因,道德教育中道德智慧培养的缺失是产生问题的根本。因此从分析道德教育失败的根源入手,阐述道德智慧及其价值功能,结合道德教育目标,使人们意识到培养道德智慧的重要性。同时从道德智慧的构成分析了培养道德智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浅议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我国道德教育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注重发展学生道德判断力,对西方学校道德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我国改革开放所遇到的道德困境非常相似,它对我国走向开放型的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在发展我国学生道德判断力过程中,应着重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确立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转变教师的德育定位。  相似文献   

7.
在教师专业化的潮流中,德育教师专业化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议题,但建基在"道德知识"上的德育教师专业化却无法让德育教师获得道德知识,实现其教授之职。这一悖论的存在源于道德知识的特殊性,道德知识并非科学、技艺般的知识,而是人的理性品质,即实践智慧。因此,需在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规定性上慎思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可能性,并认识到学生的道德发展不能简单地托付于专职德育教师来解决。否则,现代分工化、专业化的潮流势必让人们遗忘道德教育乃共同体事业之观念。  相似文献   

8.
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荣是道德主体对善的一种积极情感反应,辱是道德主体对恶的一种消极情感反应。羞耻感是随着社会发展,在客观条件与主观心理认同基础上发生的自我谴责,是保有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耻的对象是恶。荣誉心是人们对外在规范践履而得到社会肯定的满足感,是提升人的道德境界的内驱力,是推动人之为高尚之人的道德崇高,荣的内容是善。  相似文献   

9.
道德智慧教育: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智慧是一种最高境界的道德,是道德和智慧的融合,即它融合了道德理性和道德非理性,是一种和谐、适度、圆融的精神境界,它建立在广泛的人类知识大厦的基础上,人只有通过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才能获得。我国传统道德智慧的精神实质是“中德”智慧。本文分析了道德智慧的内涵、功能、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道德智慧教育,力图找到中小学知识传授与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悖论”作为一种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道义悖论与"道德悖论"的比较分析,论证后者不能归于严格的逻辑悖论,而应视作一种"类悖论道德困境";结合逻辑悖论社会文化功能的探讨,指明开展类悖论道德困境研究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道德单元是从道德系统中抽象出来的最小单位,它暂时舍弃了其它因素的联系,因而只剩下独立的基本涵义。德性是主体化为个体品质的道德单元。在个体品质中的价值取向系统的作用下,主体化的道德单元表现出确定的价值向性。既要培养基本的道德单元,又要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系统,这就是道德教育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article I examine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dominance of intuitive thinking in moral judging and deciding for the role of moral reasoning in moral education. I argue that evidence for the reliability of moral intuitions is lacking. We cannot determine when we can trust our intuitive moral judgements. Deliberate and critical reasoning is needed, but it cannot replace intuitive thinking. Following Robin Hogarth, I argue that intuitive judgements can be improved. The expertise model for moral development, proposed by Hubert and Stuart Dreyfus, not only teaches us how we acquire intuitive moral judgements, it also shows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intuitive thinking and deliberate reasoning. Analysing the expertise model in more detail, I show that it cannot do justice to the importance of reasoning skills. Reasoning skills are needed because we expect people to be able to argue for their standpoints. I conclude that moral education should not only aim at improving intuitive moral judgements, but also at acquiring reasoning skills.  相似文献   

13.
依据对我校学生的全面调查,在充分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当前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道德理念与道德行为存在较大反差,理论教学与道德实践相互脱节。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15.
道德是个体的内在需要,是指向自我的生存,更是自我自由与自律的确证。道德的主体性特征要求我们转变德育观念,突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与时代意义。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当与学生建立对话交流关系,增强课堂的现实感与生活感,  相似文献   

16.
道德冷漠与道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冷漠,即责任推拒和道德麻木,表面上看只是对责任的否定,实际上则是对人性的否定,带有非常严重的人性和社会后果.道德冷漠在现代社会有一套完备的生产机制,包括精细分工对道德的钝化、现代组织的去道德化、电子媒介对苦难的饱和性暴露等.教育不能冷漠,应该通过将学校建成学习共同体、培养受教育者的媒介与网络批判意识、远距离道德的建构等多种方式抵御道德冷漠的蔓延.  相似文献   

17.
孔争和 《培训与研究》2001,18(3):48-52,40
本文主要阐述道德需要的含义、动力、功能、层次性特征,弄清这些问题对道德教育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道德绑架和道德评价不容易区分的原因是它们的相同点容易辩明,即它们都对人们的行为具有规范指导意义;它们的不同点不容易辩明,即它们所依据的道德标准不一样,道德绑架所依据的标准高于道德评价所依据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It is argued that R.W. Beardsmore's account of moral reasoning provides the most satisfactory explanation of moral behaviour and this is supported by an examination of his main criticisms of R.M. Hare and Philippa Foot. The chief educational implication of Beardsmore's account of moral development i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ough educators cannot be uncommitted on fundamental moral issues, they can, nevertheless, ensure that rational procedures are followed. A committed teacher is not, therefore, necessarily a moral indoctrinator. In conclu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arguments for neutrality rest on mistaken assump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morality and that, without a background of established and accepted values moral education cannot even b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20.
缺乏权利保障的道德本身是不道德的,缺乏道德权利的道德教育本身也是不道德的。为适应当代中国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在当前的道德教育中,应该引进传统道德文化中缺乏的道德权利观念,致力于建构一种以尊重个体的道德权利为基础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