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整体读,读通读顺,了解大意   1.同学们,能说出几句带有"读书"两个字的名言或诗句吗?   如: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相似文献   

2.
古今中外的名人们对"读书"有许多精当的论述.歌德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普希金的"读书就是最好的学习",我国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论它们的含意有多少细微区别,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在强调"书"是必须要通过"读"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的.  相似文献   

3.
一、要突出一个"读"字 "读"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任何教学手段都不能替代的.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读"的作用,坚持以读为本,以读促思,以读促悟,围绕"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使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读有所得,不断学会阅读本领.如:预读,扫清阅读障碍;初读,感知大意;细读,理解感悟:精读,品词赏句,迁移运用.  相似文献   

4.
一、整体读,读通读顺.了解大意 1.同学们,能说出几句带有“读书”两个字的名言或诗句吗? 如: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自首方悔读书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相似文献   

5.
一、创设读书氛围,让学生由阅读到"悦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多读是关键所在.在激发学生读书兴趣上,我是这样做的:利用语文课或自习课的时间让学生读,有时读从网上下载的优美文章,有时读学生的精彩习作,有时读<家庭教育周刊>中的好文章.在这过程中,使学生能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要求学生手中有作文书,有时间就可以看.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真正地实现了由阅读到悦读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正>对读书而言,每个人都能谈出自己的观点,比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名言主要讲读书要多读,强调的是次数及熟悉程度。并未涉及读书的快慢,快慢其实也很值得研究。有人读书如蜗牛爬行,有人读书如行云流水,也有人读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读书的速度对一个人的读书究竟有没有影响呢?那是有的。读的太慢了,势  相似文献   

7.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名肓道出了"读"与"写"的密切关系,的确,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学生能将阅读中积累的写作知识运用到写作中,轻松快捷地写出具有个性和才情的文章.因此,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应从阅读教学入手.  相似文献   

8.
王三忠 《学子》2013,(4):48-49
一、读书促感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当然,读书有一个方法问题,学生只有学会读书,才能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1.在轻读想象中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轻声读课文的同时,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借自身的经验、经历帮助了解课文内容,达到初步感知课文,为继续  相似文献   

9.
读写并重、读写互促这一"读写观"在语文教学中源远流长。唐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读的基础性;宋末程端礼提出"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揭示了读写关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汉语中,动词"读"常带"文字"或"文字类作品"作宾语,如读书、读报等.但有时也可以带"非文字类"宾语,如读夫、读江等.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这类语言现象进行解释.我们认为,这是"读"与"宾语"语义双向选择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转喻、隐喻机制及类推原则与经济性原则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古人十分重视诵读,不少名人还对诵读作过精辟的论述。如荀子的"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东坡的"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朱熹的"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等。当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语文教学很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指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一贯的主张。让学生爱上读书,读得轻松,读得入味,"方法"之中有学问。毕竟读一本书不同于读一篇文章,"读整本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读整本书"使学生的阅读心理更加专一,"读整本书"可以培养各种读书方法如精读、略读……  相似文献   

13.
诵读是我国传统的一种语文学习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老一辈的著名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都曾在年轻时代得益于私塾的读书,熟读甚至背诵过许多文学作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读和他们的文学成就之间有着  相似文献   

14.
一、增强对小学语文诵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小学语文诵读教学,其"读"的内涵是指以诵读为主要形式的各种读书活动,如齐读、自由读、默读、速读、分角色读、浏览、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和背诵.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达到,才能置入学生的心田,滋润其心灵.但是,学生对诵读的重要性不一定有这样的认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反复诵读后对文章的不同感受来增强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可以讲述一些名人读书的故事来激励学生.这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教师本人增强对诵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应积极做个有心人,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训练,才能让学生喜爱诵读,自觉诵读.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些都告诉我们,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甚至有人把文章形象地称之为是作者的"心电图",如何把作者所体现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这就首推"读".读是架设在学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的情感就能在教师情感的推动下和文章情感产生共鸣,达到升华.在教学中,我着力用不同层次的读"弹奏"语文课堂的情感"乐章",从而使学生爱读书、好读书、乐读书.  相似文献   

16.
学会读书,提高效率,学会预习,把书读"懂";广搜资料,把书读"厚";学会概括,把书读"薄";创设研读,把书读"活"。  相似文献   

17.
读书和写作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是相辅相成的.读书是写作的前提,只有阅读大量的文章资料,写作才有了题材,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出彩."以读促写"使同学们的读书和提炼能力增加,增加了词汇量,了解的英语语法习惯,他们的写作水准也会慢慢地提高.所以,"以读促写"对于高中英语改革和高中生英语的学习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萌 《河南教育》2007,(12):38-38
学习、鉴赏古诗文,我国古代早有一种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吟诵"(与今天所称的"朗读""朗诵""熟读""背诵"很相似),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着无法取代的积极作用."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上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才能博采众家之长,下笔如有神.  相似文献   

19.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多读,而不教给学生以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形式的多样化,不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阅读的过程应该是感受快乐、升华情感、领悟知识的过程,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怎样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让他们感受读书的快乐,领悟课文的知识、情感呢?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根据课程安排,结合年段特征,创设"多姿多彩"的阅读教学.结合我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春笋》这篇课文的课堂感受,谈谈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几个"结合".  相似文献   

20.
杜甫说的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和练笔两者有机统一,才能达到"神"的境界.只读书不练笔,是囫囵吞枣,泛泛而读,结果只能是收效甚微:只练笔不读书,是无水之源,最终只能落个山穷水尽的地步.只有多读书,勤练笔,方能事半功倍,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