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专题类照片的采编过程是一线摄影记者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的客观实际地反映新闻事件的照片的过程.专题摄影的根就在于客观、真实,记录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专题拍摄的组照大都使用纪实手法展现社会风貌、事件.而后,用集体的力量与智息进行编辑,而后在报刊杂志刊物上发表专题组照摄影作品.采编的基本思路,归纳起来,有如下诸多元素:  相似文献   

2.
柴选 《新闻与写作》2006,(7):I0004-I0004
这幅照片是美国落基山新闻报记者托德·海勒斯拍摄的,关于在伊拉克战场上阵亡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葬礼的组照中的一幅,表现的是士兵遗体运抵美国里诺机场的情景。这组照片不仅让托德·海勒斯获得了第49届荷赛的新闻人物类组照一等奖,也让他成为第90届美国普利策奖特写新闻摄影  相似文献   

3.
“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已在全国各报引起重视并结下硕果,现在不只是版面上的照片增多,而头版头条的照片和专栏组照也屡见不鲜。形象新闻的增多,扩大了形象经济信息量,也满足了读者视角的需要,广大群众拍手叫好。 然而,在新的形势下,照片虽然增多了,但重复的画面较多,新的画面较少,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 就照片而言,有的不是靠形象说话,而是用冗长的文字解释形象新闻.这样日复日,月复月,久而久之,读者就厌烦了。随着群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对报纸的要求电越来越高。所以,改进摄影报道,拓宽摄影报道面,提高照片质量,是摆在我们广大新闻摄影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4.
报刊披露,新华社记者李锦因为违背新闻摄影真实性原则,弄虚作假,被撤销掉《不要忘记他们》组照所获得的1987年度全国新闻摄影作品展览金牌奖,建立在假照片基础上的论文所获得的“新闻摄影学术研究成果奖”,个人所获得的“十佳摄影记者”称号也被撤销。《不要忘记他们》是一组反映大别山区情况的照片。其中有一张称为“小夫妻”的  相似文献   

5.
徐斌 《新闻实践》2012,(9):101-F0003
在第八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中,浙报集团图片中心记者储永志的一组《再生棉污染苍南,双刃剑过于沉重》(以上简称《再生棉》),在竞争激烈的经济及科技类新闻(组照)评选中获得铜奖。在参赛照片如过江之鲫、每张照片只停4秒的国际比赛评选中,这组照片能吸引评委眼球,过关斩将、最终获奖,得益于它娴熟地运用了最直观的、国际通用的摄影语言。  相似文献   

6.
组照(专题)和单幅照片是摄影报道最常见的两种报道模式。近些年来,专题摄影报道如火如荼,各大新闻媒体有了定期的摄影专版或专题摄影报道栏目,且有不少组照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大奖。可见,组照这种表现形式逐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是,由于我们对组照的认识不深,存在着记者的运作能力不高、编辑缺少处理组照的能力等问题,影响了专题摄影报道的发展。因此,有必要认清组照和单幅照片的阅读心理和美学特征的不同特点,以便更好地提高专题摄影报道的质量。 阅读心理不同 众所周知,人们了解世界、认识事物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  相似文献   

7.
2010年8月31日,《陕西日报》刊登了笔者在延长油田吴起采油厂采访拍摄的新闻摄影图片报道《最好的福利是读书》(组照4幅)后,许多摄影同行给予了很好的评价,认为这组照片题材新颖,立意好,新闻价值大,是难得的好作品。  相似文献   

8.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刚刚结束的第四十三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上 ,中国新闻社女摄影记者王瑶的作品《60岁的舞蹈家重返舞台》(组照 )获得艺术类一等奖。这是目前中国摄影记者在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WPP)中获得的组照最高奖。据中国新闻社摄影部主任赵伟介绍 ,王瑶199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同年任中国新闻社摄影记者。她思维敏捷 ,采访作风扎实 ,这组照片是她于1998、1999两年两次采访舞蹈家陈爱莲和她的舞蹈学校重新排演舞剧《红楼梦》时拍摄的 ,每次都用一周左右时间深入观察、跟踪拍摄(本期封二刊登了这组照片中的4幅…  相似文献   

9.
专题摄影报道是随着读者阅读的需求与新闻摄影的发展而兴盛的,但目前的专题摄影报道有这样几个误区需要纠正。观念上的误区专题摄影报道就是组照一件只需要两三张甚至一张就能交代清楚的新闻事件,却要用七八张甚至十几张照片去表现,硬生生地拍成专题报道,这样的摄影报道在报刊上似曾相见。  相似文献   

10.
10年前,参加中国优秀新闻摄影作品角逐的系列组照凤毛麟角,而今,参加第15届中国优秀新闻摄影作品评选的系列照片,铺天盖地,几乎占参评作品总数的一半以上。在41幅获最佳和金、银、铜奖作品中,系列照片占22幅(其中三组系列,定评评委只认可其中一幅);重大新闻与突发新闻类的金、银、铜4个奖,系列照片占3个;环境与大自然类金、银、铜4个奖,全都是系列照片(其中金牌奖作者提供的是系列照片,定评评委只认可其中一幅)。  相似文献   

11.
进入2008年才几个月,假新闻照片事件就时有发生。CCTV影响2006年度新闻记忆特别节目图片奖《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刘为强摄)被曝光造假。《人民摄影》2007年度新闻摄影比赛刚刚揭晓,获非突发新闻组照金奖的《为什么不回家》(王一摄),因涉嫌有假,被取消获奖资格。2004年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自然与环境保护新闻类单幅金奖《广场鸽接种禽流感  相似文献   

12.
今年3月18日,我代表新疆新闻摄影学会参加了全国第12届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会,有机会了解全国新闻摄影的一些情况,下面谈点自己的感受。这届评选活动是在四川成都市举行的。全国各省市报送参评作品的题材较广泛,有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突发性新闻的,也有反映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新闻人物现场纪实和群众日常生活、社会热点问题等方面的。相比之下,我区选送的题材路子较窄,评优的机会减少,是个很大的遗憾。全国送来的参评作品共1758幅单照和511副组照,入选的只有300幅,其中组照70幅,只占13%,有不少组片由于表现层次不清,重复或简单化。有些组照用单张就能说明问题,作者却照了四五张。组片中有些单张很好,有入选的可能,只因为搞成了组照,被淘汰了,很可惜。鉴于此,今后我区在报道和选送  相似文献   

13.
2002年5月15日,《人民摄影报》一版刊登了《组照的困境》一文,提出新闻摄影目前出现的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好的深度报道越来越少了”。文中以刚刚结束的2001年新闻摄影评选为例,《人民摄影报》第十届新闻摄影作品评选空缺的9个单项奖,无一例外是组照,第十二届中国新闻摄影作品复评暨2001年全国新闻摄影作品年赛的8个金奖全是单幅。 另外,中国第一家开辟专题摄影  相似文献   

14.
新闻照片在报纸中的作用,不仅受到报界同仁的普遍重视,而且受到广大受众的普遍认同。过去以文为主、以图为辅、图文并茂的传统格局已被打破,图文井重、两翼齐飞的新格局已成为报界普遍认同的新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报纸在新闻图片的使用中,除了图片用得大、用得多的显著特点外,使用新闻组照也越来越普遍。所谓组照,本人认为,它是两张或两张以上新闻照片组合在一起,展示一个新闻事件或者一个人做同一件事的行为变化或者同类事件的发展过程。也有人把它叫做新闻系列照片,我以为叫做新闻组照更广义一些。  相似文献   

15.
新闻摄影是用形象手段传播新闻的。新闻摄影报道的事实,不但要有新闻价值,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形象价值”。如果说,新闻价值是衡量新闻信息量大小的标准,那么,形象价值则衡量的是新闻信息量能否用照片表现出来。如何认识新闻摄影的形象价值,发挥新闻摄影形象作用,首先得明确“新闻摄影形象的可视性”和“新闻摄影功能的特点”,发扬新闻摄影之长,避新闻摄影之短,按照新闻摄影规律办事,克服新闻摄影照片在报刊应用中的弊端。  相似文献   

16.
邢焰 《新闻实践》2007,(9):54-55
如何更好地发挥新闻图片在报纸中的作用?除了改进和提高单幅新闻照片、摄影专版的拍摄和编排质量外,利用组照形式讲述故事,将新闻摄影的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起来,不失为一条好途径。  相似文献   

17.
《小新娘》     
《中国记者》2012,(3):62-63
2012年2月10日,第55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评选结果在荷兰揭晓。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斯蒂芬尼·辛克莱在也门哈杰省拍摄的照片《小新娘》获得荷赛当代热点组照一等奖。(新华社/发)  相似文献   

18.
我与同事合作拍摄的新闻组照《校长今年18岁》(7幅),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凭对新闻的敏感,通过仔细观察和采访获得的一则好新闻。这组照片不仅在台州市和浙江省县市报年度好新闻评选中分获一、二等奖,还获得浙江省2002年度新闻摄影年赛铜奖。随后又被评为2002年度中国县市报好新闻摄影金奖。组照《校长今年18岁》,反映的是年仅18岁的女青年叶巧巧,师范毕业后扎根山村,为教育事业默默奉献青春的事迹。2002年1月24日,我和同事带着照相设备走了近两个小时的盘山公路,来到位于海拔500米高的浙江省温岭市大溪镇盘山村采访有关“三农”和高山移民方…  相似文献   

19.
西安晚报青年记者吴峻1987年8月30日抓拍的新闻组照,先后获第七届全国新闻摄影评选铜牌奖、第九届全国好新闻作品二等奖并列入《中国新闻年鉴》。照片上再现抢救落水儿童的现场人物和气氛,真实而富于情感地构成了这一突发性新闻事件的价值:呆坐在岸边哭泣的母亲、打捞者们焦急的目光、孩子被奋力举出水面、人们奔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中国新闻奖新闻摄影作品的梳理,提出新闻摄影的质量和传播效果主要取决于意义、时空、情感的建构。新闻摄影主题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闻摄影的意义;时空建构要求记者捕捉“决定性瞬间”,通过组照和竖幅拓展时空表达;新闻摄影在呈现新闻内容的同时还要进行情感建构,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