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物种质资源又称作物基因资源,是保障人类良好生存环境和衣食住行必不可少的财富,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竞争力的重要战略物质。广泛搜集、科学保存、充分研究利用、积极创新小麦种质资源现已成为现代小麦育种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小麦科研领域的重要课毒雯。  相似文献   

2.
曾军 《今日科苑》2007,(7):88-89
植物种质资源具有特定的种质或基因,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植物种质资源保持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持、生态平衡、农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植物育种丰富基因资源的重要保证。利用原生境和非原生境保持方式,挖掘和利用有利基因,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3):320-321
正推荐单位: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完成单位: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成果简介中科院武汉植物园针对国内猕猴桃产业现状,利用国家种质资源圃丰富的种质资源,创新种间、种内杂交等系列育种方法,近五年培育出11个猕猴桃新品种,研发了猕  相似文献   

4.
新农业科技革命和作物超高产育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到下世纪30年代,预计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对粮食的需求量尚需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 3 000亿斤。由于土地资源有限,今后的增产途径主要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需要能增 产20%—30%的作物新品种或称为超高产品种。本文指出,培育超高产品种,需要通过多学科 合作研究,发掘新的作物种质资源,改进育种方法,在作物对水、肥资源和光能利用效率方 面有进一步提高,育种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5.
《云南科技管理》2007,20(4):F0003-F0003
<正>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始建于1937年,是在"云南省草坝蚕业新村股份有限公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科研单位,主要从事蚕桑及蜜蜂的资源、育种、栽培植保、饲养、加工技术研究开发,所内设家蚕研究中心、桑树研究中心、蜜蜂研究中心、蚕蜂种质资源研究中心等专业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6.
小麦是我省的主要粮食作物。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满足人类食物消费生产对小麦育种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即提供高产、优质、抗病、抗虫、抗逆性好的小麦品种,而这些新品种的选育必须以丰富的种质资源为基础,通过各种传统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持续扩大收集、保存种质资源并加以深入分析检定,从中选取所需的各种基础资源,是育种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云南科技管理》2012,25(4):86-87
<正>云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和环境资源研究所部分课题,于2011年成立。中心坚持"严谨、求实、协作、创新"的学风,瞄准学科前沿,立足生产实际,致力解决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形成了以隋启君研究员为带头人的中青年创新团队等工作。中心重点开展马铃薯种质资源创新和育种新技术研发、新品种选育、核心种苗生产和新品种脱毒种薯繁育、栽培技术研发、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防控技术研究和马铃薯加工新产品研发等工作。中心拥有科技人员22名,其中高级研究人员12人(高  相似文献   

8.
西藏油菜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西藏油菜种质资源研究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油菜处质资源在油菜育种研究上的利用价值,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科技动态     
我国空间诱变工程育种研究取得新成果记者近期获悉,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通过航天工程育种技术培育出的农作物新品系性状表现优良,推广面积逐年扩大。随着人造卫星等空间技术的发展,空间诱变工程育种技术已成为人类获取新型农作物物种种质资源的重要手段。其利用高真空、微重力、强辐射等多种宇宙射线、重粒子和交变磁场等复杂环境来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遗传变异,可以  相似文献   

10.
遗传资源是重要的战略生物资源,关系到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在生物产业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国际上对野生生物种质资源高度关注,尤其是对野生植物的收集保存。我国在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存设施的建设和储量上已取得比较好的进展。文章建议我国未来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存要更加重视顶层设计与整体布局;扩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普查收集,加强资源评价力度;完善和出台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的相关法规;促进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管理、执法的合作与联动;构建合理的人才队伍,确保现有体系的良性运转;加大对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相关的基础研究攻关和技术标准研制;制定公民对生物种质资源保护意识的培养计划。  相似文献   

11.
采集保存生物种质资源已经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手段之一,生物种质资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物产业发展的基石。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压力的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濒危物种的数量逐渐增多,因此生物种质资源保存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文章通过阐述生物种质资源保存相关技术和方法,旨在为生物种质资源保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李容柏,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生。1982年获华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学士学位,获印度G.B.Pant University of Agri.&Tech植物育种专业硕士学位,印度潘特农业科技大学博士学位。是国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003年全国农业科技年先进工作者。李容柏教授主要从事作物种质资源、分子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13.
科技强种     
夏青 《华夏星火》2021,(4):14-24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产业链的起点,是不可替代的农业生产资料,种业安全关系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与战略安全.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打好种业翻身仗做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涉及种质资源保护、育种科研攻关、种业市场管理,整个种业全链条...  相似文献   

14.
利用国际合作提高我国小麦遗传育种研究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是我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小麦遗传育种一直是农业研究的重点领域。我国小麦面积大,总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生态类型、耕作栽培方式和小麦消费形式多样且特色明显;种质资源丰富;因此中国在国际小麦界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在对我国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简要介绍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通过国际合作在小麦遗传育种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5.
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的基础,而通过诱发突变技术、转基因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创制农业生产需要的优良基因则是现代种业的重中之重.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舒庆尧教授长期从事作物种质创新、生物技术和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创制了一批水稻优良材料,对当前和今后的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是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种质资源的开发创新与保护不够、种业企业竞争能力弱、良种基地建设与现代种子加工技术滞后、财政资金支持种业发展投入不足及结构不合理。要解决这些问题,建议云南省围绕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需要,采取加快传统育种技术与生物育种技术的研究及组装集成,以生物种质资源管理及平台建设为切入点,加快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种业企业为主体、科技创新为动力、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生物种业体系,加快云南省种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云南科技管理》2015,(4):11-14
云南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多样,造就了丰富的多样化的生物种质资源。利用这些宝贵的物质资源,建设具有云南特色农业的生物育种科技创新园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围绕现代种业产业链的发展核心环节,创新园要建设八大功能区,通过各功能区现代化的运行管理模式,打造符合云南省资源禀赋和商业化育种机制的创新性平台,着力构建现代生物育种体系,最终实现云南省生物育种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作为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和育种领域的著名专家,柯卫东人生的全部热情和心血都集中在莲藕、茭白、芋、荸荠、慈姑、莼菜、芡实等水生蔬菜身上。自1984年从华中农学院毕业之后.他一直在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长期致力于水生蔬菜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发掘创新、遗传育种、脱毒快繁、栽培等研究及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大胆创新,求实奋进,为我国水生蔬菜产业的发展奋斗了20余个春秋。  相似文献   

19.
西藏近缘野生大麦遗传资源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得泉 《西藏科技》1999,(2):8-11,4
作物种质资源评价意在为我国农业的长远持续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为农作物育种贮备种质。近14年来已取得重要进展,本文就西藏近缘野生大麦的分类研究,农艺性状,抗逆性,抗病性,适应性,品质,休眠期等鉴定与筛选,遗传性状分析与利用等方面的重要进展予以综述报道。  相似文献   

20.
正农作物的基因秘密,藏在种子中。一度丢失香味的江永香稻在找到了保存在种质资源库的"祖先"后通过提纯复壮,又恢复了香味。立下功劳的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5月8日在湖南省农科院内举行了揭牌仪式。种质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和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此次揭牌的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建成的"湖南省种质库",近年来经过换址新建和改扩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