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杜甫思想中忠君与爱民是统一的。仅强调其忠君一面,未免失之偏颇。他所要求的君是励精图治的,对君民都有利。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就得视矛盾的具体情况而表现不同的态度。总之,忠君与爱民是结合在一起的。近来又有对杜甫思想拔高的说法,说他最后同统治阶级决裂了,这不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2.
忠君思想在我国古典学的爱国主义不是局限性,而是一个本质的特征。“爱国”与“忠君”思想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们既矛盾又统一地 在于我国古典学的爱国主义中。二都占居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杜甫《哀王孙》是一首反映安史之乱中唐皇室悲惨遗遇的诗篇。诗中流露出很明显地“忠君”思想,导致古今论者对此诗评价悬殊。如果我们能够超越诗中“忠君”思想的表层,就会发现杜甫在此诗中流露出的思想其实仍是他一贯的爱国爱民思想的流露。本诗“指陈时事,反思致用”的特质于我们认识那个特定时代有着不可忽视的“诗史”价值。今天的我们有必要对此诗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4.
谢素芝 《山东教育》2003,(26):28-28
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里,常常纠缠着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一种是儒家主张的“入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另一种就是道家倡导的“出世”,远离世俗尘嚣,淡泊名利,清静无为。两者互相制约又互为补充,矛盾统一而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情怀。从屈原、司马迁、诸葛亮、陶渊明、李白、杜甫、范仲淹、苏轼、陆游、辛弃疾到林则徐、龚自珍,无一例外。“入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意识形态,他们从小读孔孟的书,受忠君爱民的教育,别无选择。但由于政治环境的险阻和个人性格上的清高孤傲,往往又走着一条从“入世”…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 ,人们很难把“君”与“国”严格区分开来 ,因此 ,古代封建社会的爱国主义者们 ,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 ,往往把“忠君”当作“爱国” ,把“勤王”当作“救国” ,岳飞在宋金战争时期的“忠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爱国” ,他献身赵宋政权就是为了“救国”。岳飞“忠君”思想的形成 ,与他童年时代就打上“三纲五常”烙印和赵构对他的提拔重用密切相关 ,岳飞的“爱国”思想是对他心目中的祖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深厚的感情。而且是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始终没有改变 ;岳飞是既“忠君”又“爱国” ,并非那种只知有君、不知有国…  相似文献   

6.
墨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尚同”,这一思想以“兼爱”为理论基础,以“尚贤”为现实起点。“尚同”与“忠君”关系密切。“忠君”并非封建专制思想,中国国家发展所呈现的大一统趋势实际上得益于“尚同”思想,其在现代社会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东坡的民本思想是一贯的。无论在朝为官,外任地方,还是贬居时期,始终忠君爱民,为民请命,是他儒家思想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此种说法对了一半。对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的评价,既不能贬斥,也不能溢美,而应尽量把握住其本来面目。事实上,东坡的民本思想,在不同时期、不同处境、不同地位,就不同程度地受着儒佛道哲学思想的影响,有着不同的性质和涵义。未出仕之前,东坡仅仅以儒家的一种仕宦文化观来主宰自己的命运,即“学而优则仕”。出仕以后,东坡的民本思想才是以民为本,忠君爱民,事事请呈,或称之为兼官本主义色彩的民本思想。三次贬谪期间,东坡再不是儒家的“民本思想”,而是佛道释的超世、慈悲、布施思想。从东坡式的民本思想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从传统官本思想、民本思想到近代人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跨越,并从中可以窥视现代领导人的民本思想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8.
苏轼签判凤翔时期,本着儒家德治仁政、忠君爱民的理想,指陈政弊,中言革新,征询民疾,锐于报国,实现着他“致君尧舜,经世济民”的抱负。  相似文献   

9.
苏轼在嘉祐应制举时、王安石变法期间、元祐更化时表现的政治立场有很大变化,其政治命运也因此而跌宕起伏,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科举所累、当时的社会氛围、苏轼本人的忠君爱民的儒家思想等。但其所有的政治主张和表现都归结为忠君爱民的入世精神。  相似文献   

10.
忠君观念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一直得到统治者以及士大夫的格外强调。虽然自党锢之祸后,士人心中的忠君观念开始动摇,但是西晋以前,士大夫们依然恪守着“忠君”观念,即使在动荡的三国时期,忠君观念亦影响深远。而西晋以降,忠臣寥寥,弑君篡位者更是层出不穷。若以忠君观念的变化为解释问题的切入点,魏晋之际的“淮南三叛”,则是导致忠君观念进一步淡化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1.
卢纶和李益同为唐代大历十才子,以边塞诗闻名于诗史。卢纶边塞诗颇有“盛唐之音”,李益的边塞诗可以说是开了中唐边塞诗的先河。但二人对塞外景象的描写、戍边士卒感情的不同表达、边塞军旅的不同感情等方面在内容取材上各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胡笳十八拍》对蔡琰个人情韵细致捕捉,超越了集句诗“文字拼接”的桎梏,将“情似”、“神似”、“原汁原味”的情感在诗文中交织,人性的共鸣获得了最为有机的凝聚与融合。王安石《胡笳十八拍》虽集他人之诗句,但灌注了一股生命气韵,字里行间仿佛传达蔡琰本人的心声,王安石用另一种方式让读者看到蔡琰内心的苦楚。集他人之诗,却依旧灌注一股生命气韵,这是王安石《胡笳十八拍》超越“文字拼接”游戏之作,成为诗中上品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3.
施蛰存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浓郁的诗性特征,颇似李商隐《锦瑟》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复杂韵味。对此富有诗性韵味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笔者认为其诗性由三种因素构成:施蛰存人生感悟及情怀与对古典女性美的文化怀旧情调;弗氏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及施蛰存自身的诗人的气质。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指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境是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诗歌的意境美和意象分不开。  相似文献   

15.
作为董仲舒伦理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象征文艺观也有着潜在的体系。天意神秘论是其哲学基础;天有目的,有意志,但天意是神秘的,人们只能通过物来了解天意;诗言志是其文艺本质论:文艺言天意、天志,圣人即是通过语言来发天意的,所以文艺言圣人之志也即是言天意、天志,诗言志,所以董仲舒提出要重质而轻文;诗无达诂是其文艺鉴赏论:诗是圣人用来发天意的,而天意又是神秘的,诗只是天意的象征,应透过诗的语言理解内在的大意,理解诗所言之志。  相似文献   

16.
《拉撒路夫人》是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代表作之一,诗中体现了毁灭、死亡与再生,女权主义思想。女主人公在诗中追求、嘲笑死亡,与死亡共舞,然而诗人追求的并不是真正的自我死亡,而是想通过死亡传达强烈的再生意识。本文从死亡再生原型,三次"死而复生"及凤凰涅槃三方面来解读该诗的再生意识,并探究诗人的内心情感和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7.
《丁登寺》探讨了人与自然、自然与人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首预先宣示和充分体现华兹华斯浪漫主义创作思想和创作原则的诗歌,无愧于华兹华斯代表性佳作之一的美誉。  相似文献   

18.
根据接受美学的"召唤结构"理论,在诗歌鉴赏中分别运用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相似性想象,可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也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9.
韩偓的自传诗是诗人生命历程的一个生动的展示。诗人在他人生的每一个时期都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篇章,有着鲜明的特征,都反映了他的生活和思想经历。总体上都体现了一种感伤的情调。纵观他的全部诗歌,我们发现“诗史”性质是他诗歌有别与同时代诗人的最大特点。  相似文献   

20.
浙东学人仇兆鳌,一生参与文史哲研究,然知其名者特重其《杜诗详注》。《杜诗详注》乃清初杜诗研究之集大成著作,其诸多研究成果为后人仿效,而理清仇兆鳌的其他著述,当对研究《杜诗详注》成功的原因甚有帮助,故梳理仇兆鳌史部、子部、集部的著述并进行简略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