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消息写作如何“用事实说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事实说话”,简言之,即通过客观地叙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发表意见,而非由作者自己站出来直通通地说。这是新闻工作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新闻工作者的最主要基本功。消息写作不仅要“说话”,更要“用事实说话”。消息写作如何“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不断追问和实践的一个永恒命题。  相似文献   

2.
秦殿杰 《新闻三昧》2006,(10):47-47
通讯员应该掌握多种写作文体,但是,笔者认为首要的需要下大力气主攻“消息写作关”。理由如下:通讯员生活在基层,每天接触到单位、社会以及身边发生的种种新闻事实,特别是那些生动感人的故事。最适合用消息的体裁,以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最简炼的文字,向受众报导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正如陆定一所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写身边的新闻做起,对通讯员来说也是最容易的事。消息写作,一定要抓住一个“新”字。内容必须注意“新”,“新”就不是历史,而是报道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抓新”,不是有闻必录,更不是追求千奇…  相似文献   

3.
本文上部分介绍了“倒宝塔”式、“宝塔”式、“编年体”式三种新闻结构。下面接着再谈谈其他几种新闻结构。“葡萄串”式所谓“葡萄串”式新闻结构,就象一串葡萄那样安排组织材料。用这种结构写新闻,是用一个观点或主题把若干典型事实串起来,使观点或报道思想寓于一串巧妙排列的事实之中。被评为1982年全国好新闻的《胡耀邦会见法国记者》一则消息,是用这种结构写出的一篇成功的  相似文献   

4.
从报纸上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消息,开头不是写“最近”、“日前”等含糊的时间概念,就是写“开业或开工以来”、“十多年或近几年来”如何如何。前者多是事件性消息,用含糊的时间概念打马虎眼来掩盖报道事实的“时过境迁”;后者又多是非事件性消息,报道那些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事实,却缺少构成新闻的“由头”。如北京一家报纸刊登的一条消息,开头便这样写的:“北京住宅开发建设集团总公司,13年来累计竣工住宅1000多万平方米,使首都70多万市民搬进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居民小区,为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及本市提前步入‘小康’作出贡献。”读者看到这条消息的开头,就感到这是  相似文献   

5.
消息是最基本的新闻体裁,而导语是消息的灵魂,是消息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值得我们下大力气去写好的部分。 那么,如何撰写导语?撰写导语的思维过程应该是怎样的呢? 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是用事实说话。它有两个要素:“事实”和“说话”。这里的“事实”,当然是指“新闻事实”;这里的“说话”,则是指报道这个事实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事实”和“说话”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的关系是客观和主观、点和面、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如何撰写导语,其实就是在导语写作中如何处理好这二者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倒金字塔消息结构的特点 倒金字塔消息结构是以最重要的事实开头,把最新鲜、最精彩的新闻事实摆在最前面,依次递减,以最不重要的事实结尾。它是按重要性递减的方式来安排报道内容层次和各项事实材料的一种消息结构方式。采用这一结构.就要把最重要、最精彩或最有吸引力的事实放在文章的开头。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消息写作是以事实为依据。它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真实报道。因此,“何事”往往是一条消息的核心内容。换句话说,“何事”是构成新闻的重要材料。没有“何事”也就无法写成消息。即使是简讯或快讯等,常常没有“何时”、“何人”或“何地”,却不能没有“何事”。由此可见,消息写作正确掌握和处理“何事”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消息中写出的“何事”又有哪些基本要求呢?对于这个问题,新闻写作的实践是这样回答的:  相似文献   

8.
中央一直强调各级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我想借用点哲学知识来探讨新闻规律的问题,和新闻界同仁一起研究讨论。 新闻规律中最重要的一个是:用事实说话。新闻界传统的说法是:客观地叙述事实是新闻的基本规律。这个基本规律体现在新闻的定义中。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的报道或传播。用哲学术语讲,这里本源的东西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报道”“传播”是对“事实”的反映,是第二性的,是派生的。  相似文献   

9.
新闻写作要不要提炼主题?一般讲的新闻写作,主要包括消息和通讯。通讯写作必须提炼主题,这是没有争议的。消息写作是否也要提炼主题呢?我们认为,有少数消息,如简单地报道一种自然现象或一个社会动态,仅仅给读者提供一个新的信息,就无所谓提炼主题的问题。但就大多数消息来说,仍然需要通过提炼主题来说明某一问题,或宣传某一种思想,观点的,不可能都作“纯客观”的报道。新闻主题是从对客观事实、具体材料的分析研究中产生的。过去有些人习惯于“主题先行”的办法,“坐在家里想点子,跑到下面找例子,关起门来写稿子”;或把事实当作“面团”任意搓捏,用来说明自己想要说明的问题,或  相似文献   

10.
徐迅 《新闻三昧》2003,(3):48-49
如果“将事实与创作分开”是新闻报道标准的第一条,那么,“将事实与观点分开”,这是新闻报道标准的第二条。用一个更通用的新闻术语表达,它的另一个说法应当是“将报道与评论分开”。新闻从业者都知道:“报道”是指“新闻媒介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传播”。而“评论”是指“受众结合重要的新闻事实,针对普遍关注的实际问题,通过新闻媒介所发表的论说性文体”。报道的内容是事实,是客观的;评论的内容是观点,是主观的。因此,“将报道与评论分开”也可以表述为“将事实与观点分开”。  相似文献   

11.
新闻报道永远不能纯客观地反映事实。因为客观报道也总是含有采编者的主观性。然而,资产阶级新闻界为了欺骗受众,提出“客观报道,坚持对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作纯事实报道”的理论,并煞有介事说什么“应该在新闻报道和意见表达之间划一条清楚的界限,新闻报道应该完全摆脱意见或偏见”,仿佛他们的报道完全没有主观性,是纯客观的。他们这种虚伪的理论在我国却有一定的影响,我国有些新闻学者对此盲目推崇,甚至企图用它来“完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这是十分有害的,因此,有必要予以分析和澄清。下面我们从新闻的选材、构思和写作3个环节,来看看客观报道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12.
新闻英语导语的涵义新闻英语中常见的新闻体裁主要可分为三类:消息、特写和新闻评论。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体裁,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消息通常  相似文献   

13.
前些天偶见一条消息,开头就写:某地“检察机关秉公执法,敢于碰硬。县检察院不畏权势,顶住压力,坚持立案侦查意见……”这篇报道的内容大概不假,但报道方法很不客观。事实还没见到,结论先巳连篇。五个短句里有四项“考语”,都是高级形容词。读后印象,觉得记者不象在写新闻,倒很象是在给这个部门做“工作鉴定”,且过分热情,不够冷静。类似的写法、笔风,尚常见于不少新闻的字里行间。有些记者、通讯员写新闻、生怕读者看不懂或不重视。总忍不住要跳出来直接表态,随便加状语,下定论。例如:报道一个单位的学习情况,少不了“认真”一词,好象不说“认真学习”,就没学习;报道某部门开展某  相似文献   

14.
李咏梅 《新闻传播》2023,(24):113-114
新闻报道要用事实来说话。首先,新闻要反映事实;更关键的是:新闻要用事实来“说话”。新闻写作要遵循用事实说话的基本规律,新闻写作质量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事实的捕捉、筛选是否成功——是否捕捉、筛选到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实。电视消息《灰鹤“落户”迎河湾》以灰鹤“落户”的“果”,揭示了生态改善的“因”。体现了新闻要用事实说话的精神,并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大奖2021-2022年度广播电视节目奖。《灰鹤报道里的画中“话”》通过解析作品创作的特点,意在表达:新闻工作只有始终坚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持客观报道事实真相,才能践行”四力”,写出有精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好报道,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5.
前些天偶见一条消息,开头就写:某地“检察机关秉公执法,敢于碰硬。县检察院不畏权势,顶住压力,坚持立案侦查意见……”这篇报道的内容大概不假,但报道方法很不客观。事实还没见到,结论先已连篇。五个短句里有四项“考语”,都是高级形容词。读后印象,觉得记者不象在写新闻,倒很象是在给这个部门做“工作鉴定”,且过分热情,不够冷静。类似的写法、笔风,尚常见于不少新闻的字里行间。有些记者、通讯员写新闻,生怕读者看不懂或不重视,总忍不住要跳出来直接表  相似文献   

16.
用事实说话是消息写作的基本方法。新闻的特殊价值和独特作用,就在于通过传播新近事实的信息来发表无形的意见。用具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因素的事实来“说话”,体现阶级、政党的意志、思想,观念和政策,以便感化、影响新闻受众,使之跟着行动,这是消息写作的重要目的。新闻的主题和作者的倾向性是通过选择、安排新闻事实体现出来的。作者一般不直接出来说话。请看消息《玉门原油开始东运》中的几段陈述:“西北玉门油矿生产的原油,从11月份起已开始源源东运,供应东北和华东的炼油厂炼制成品。”“这次玉门油矿的原油从祖国的西北到东北3000公里长的运输线上,大量东运,是我国历史上的创举,它标志着我国工业建设的日益发展。”(引自《消息选评》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11月版)这条消息用“玉门原油东运”这一重要事实来说明我国石油工业的新发展,打破了“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历史神话,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这些话作者没有说,而把此意蕴含在新闻事实的陈述之中。  相似文献   

17.
一些报纸上的文字越来越长,势不可遏,读者惊呼之曰“长风”。风由何起?就管见所及,析因如下: 一曰:思想加工粗糙 新闻是客观事实的反映。但好的新闻,不仅应是所报道的具体事实“真实、准确”的反映,而且应是所报道的具体事实在“总体上、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所处位置的反映。一条消息,尤其是一篇通讯,需  相似文献   

18.
翻开当今的报纸,常见这样一类报道:它的写作笔法,既不像消息或通讯,也不像新闻评论;它既有新闻事实的报道,也有对新闻事实的直接评论。我姑且给它起个名目为“述评性的新闻报道”。 述评性新闻报道算不算是一种新闻体裁?就已有的大量的实践看,其笔法与消息、通讯或新闻评论相异,但又是这些传统新闻文体笔法的兼收并蓄,成为它们异化后脱颖而出的产物,并显示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因而,应当承认它是新闻体裁中的一种。为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埃及有闻名世界的金字塔。它的形状如同三角形,底部大,越往上越小。那么,把“金字塔”倒过来便是上大店小。消息写作有一种组织结构,即按照上大底小的要求谋篇布局,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故新闻学称它为“倒金字塔”式结构。换而言之,按这种结构写消息,是以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或读者关注程度依次递减的顺序,先主要后次要地安排消息中的各项内容。因此,在一条消息里把报道内容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或观点等)放在开头第一段(即导语),然后根据事实的展开、过程、细节以及来龙去脉等的重要性依次加以叙述,通篇稿件…  相似文献   

20.
俗语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相扶”。消息写作也如此。新发生或新发现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如同“红花”,而背景材料恰似“绿叶”。用“绿叶”来扶植“红花”,在消息中往往可以起到“烘云托月”的功能。从报纸上常见到一些消息写得单薄,说不清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有的消息读后又似懂非懂,甚而引起这样那样的疑问;有的消息介绍先进经验或工作方法,却没有写出产生这一经验或那一方法的主客观原因或历史条件……消息中出现诸如此类种种毛病,可以说都是不用或不善于使用背景材料造成的后果。正如一位新闻学者所说:“不使用背景材料,几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