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王永江的新闻文库近期已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文库分别为"杂文评论选"、"通讯特写选"、"经济热点选"、"传播媒介选",共计100余万字.永江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1993年他出版了报告文学集<蓝色星辰>.这次出版的新闻文库收入了其近10年来的各类作品,也可算是他20多年新闻实践的一个成果的汇总.  相似文献   

2.
肖金喜说起话来质朴、坦率。从嘴角不时露出的笑容中,还可以看到些近似羞怯的表情。不见其人,不读其文,不与其人交谈,很难相信,这个从铁匠铺走出来的人能积累那么多的知识,写出那么多有真知灼见的文章。仅两年多的时间,他就在全国30多家报刊上发表了300余篇新闻稿件和杂文。其中40余篇被农民日报、工人日报、经济参考报、健康报和中国青年报等中央一级的报刊选用。有两篇还被选入《走向新世纪》报告文学集。这位57岁的老人,从15岁辍学后,在铁匠铺熊熊  相似文献   

3.
新闻要真实;做人要真诚、老实;新闻要快写快发,做人要勤奋、敏捷;新闻处处求新,人的思想、知识要时时更新;……新闻,难道是有生命的吗?否则,怎么会与人生有诸多的相同点?──金天恩日记摘抄因过去同在一个机关工作的缘故,我们太了解金天恩了。他没有搞过一天“专职”新闻,收获的新闻作品却剪贴了厚厚的4大本;他不是出身“科班”,也没有拜过名师,却有一大摞各级新闻单位颁发给他的新闻作品获奖证书;他连续10多年被新疆军区和几家省级报刊评为优秀通讯员,1993年,被兰州军区评为1991年至1993年度优秀新闻干部。这个新闻圈外…  相似文献   

4.
(一)我听《中国国防报》的编辑们讲,目前在全国后备力量战线,真正能写“大部头”的首推王国龙。仅今年,他就连着推出《巾帼光辉映国防》、《百年回归警示录》、《走向大国防》、《步入法制化轨道》等4篇长篇述评,分别在《中国民兵》和《中国国防报》发表,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他还出版了10部书,其中报告文学集《奇人奇事》、《长城在微笑》讲入香港市场;《新闻写作知识与作品选》,被初写新闻的同志认为是一本难得的好教材,经再版,现仍脱销。今年,他一次性地出版了两本专著,一本是《知我长城》,一本是《群星璀灿》,还有一本…  相似文献   

5.
人们都羡慕地说:“徐福铎真幸运,近年来他的好事连台!”要说嘛,这是真的。他写的作品连续在全国务大报刊上发表,轰动了海内外,他也几次进京受奖;报告文学集《爱的小溪》刚出版发行不久,他又以优秀的成绩,当之无愧地摘取了全国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的桂冠,并名列榜首。中共哲里木盟委宣传部召开了动员大会,号召全盟广大新闻工作者向徐福铎同志学习;几天后,国家高评委办公室又通知他,他的高级记者的职称已通过。 这位蒙古族中年记者,他26年的新闻生涯,人品、作品、作风堪称典范。他能  相似文献   

6.
“勤奋耕耘,硕果累累”、一个偶然的叽会在他那简陋房间里,看到那厚厚的剪报本和一大摞获奖证书时.不禁令人振奋,同时不免有些惊讶。他就是驻黄海前哨某部新闻干事张雷,入伍7年来,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前卫报》等报纸杂志发表新闻作品(包括摄影作品、文字作品)600余篇(幅)。其中,摄影作品17次在全国、全军摄影比赛中获奖,10次立功受奖一先后被6家新闻单位聘为特约记者、通讯员。近日,他又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山东分会吸收为会员。从小就对绿色军营充满向往的张雷.1989年3月,从家乡安徽入伍,来到渤海前哨小岛上…  相似文献   

7.
近日,在南阳日报举办的通讯员研修班上,一位满头银发、年近古稀的老人时而凝神专心听讲,时而埋头认真记录,他专心致志、孜孜以求的学习态度深深打动了参加学习的每一位学员。这位古稀老人叫张成山,是社旗县兴隆镇教办室退休教师。他从事新闻写作已有50多年的历史了,50多年来,共在市以上新闻媒体发表作品3000余篇,先后受到表彰奖励50余次。这次得知南阳日报举办通讯员研修班的消息后,张成山积极主动要求参加学习。在南阳日报社领导和兴隆镇党委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张成山带着对新闻写作的痴迷之心,背着新闻采访包来到报社…  相似文献   

8.
认识张军步实属偶然。在军报学习期间,住在我隔壁的一位战士,捧着他发表的近200余篇新闻作品和四本诗集给我看,并让我“斧正”。接过这些作品仔细阅读后,我开始用异样的目光打量着这位工.百米个头、长得又干又瘦的小伙子。没想到,这么多有分量的报道,竟出自他的手!1991年,张军噗以优异的成绩考人郑州美术学院。刚刚入学三个月的他,目睹到百年不遇的洪涝,特别是看了解放军抗洪救灾奋不顾身的报道后,怎么奥抑止不住内心的激动:“当兵去”!就这样,仅上了叨天大学的张军珍,便毅然地走进了军营。他在日记本的扉页上写道:“立志…  相似文献   

9.
在安徽省灵壁县人武部,有一位“快笔才子”叫玛强,他从事新闻工作10多年来,先后有1000多篇新闻作品问世,其中获省以上新闻奖的就有50多篇。1986年11月,冯强高考因10多分之差名落孙山,可他怀着远大志向毅然报名参了军,来到北京军区后勤某分部。还是在新兵连时,这个不服输的小伙子,在严格训练空隙中写出了许多作品,其中《雪地上父亲的影》和《家里少了一张笑脸》就被十几家报刊发表,在当时还被官兵以手抄本收藏。在北京当兵的几年,他的节假日常常是泡在大小图书馆汲取营养,他把全部津贴都投资在买书上,有时为摘编书中精彩片断,…  相似文献   

10.
李同良,这位农民出身的通讯员,二十多年前从高梁地里往新闻门槛迈步的时候,并不见其身上有特殊的“新闻细胞”,他写新闻十年之久,报纸上没被采用过一篇。然而,功夫不负苦心人。磨砺十年之后,一九七三年八月他终于在河南日报上发表了第一篇稿件,特别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仿佛突然生出了“新闻细胞”,有了特殊的新闻敏感,仅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河南日报的头题位置,就先后发表了他写的三十多篇新闻稿件。他同光明日报记者合写的消息《联产到户科学吃香》被评为1980年全国好新闻作品;他写的通讯《栽树就是栽富》被人民日报评为优秀新闻作品,荣获  相似文献   

11.
目睹了沈阳军区某装甲师新闻干事周琳的作品剪贴和获奖证书,实在是令人佩服。作品剪贴厚厚的7大本,30本各类新闻稿件和摄影比赛获奖证书,让人目不暇接。特别是他入伍10年之际出版的个人新闻作品集《镜笔军旅》一书,更是字稿与图片作品并驾齐驱,一手摸着两条“鱼”。他已发表1500余篇(幅)的新闻作品.并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相似文献   

12.
壮写人生     
今年9月初,我已故的战友初均东之父初立民来部队办事。交谈中,这位刚毅的革命烈士的父亲似乎要向我尽情倾诉那份悲痛与不幸。从老人那饱经苍桑的眼窝里倾泻出的泪水,深深地勾起了我对这位已故战友的回忆……初均东生前是沈阳军区某团政治处新闻干事,当时,我还是他手下的战士报道员。那几年,他脚步匆匆,辛勤奔波在基层部队采访。他以一支饱蘸的笔,大力沉歌部队的风貌,是一个很有才华、有成就的部队新闻干部,尤其是在右腿患骨癌后与病魔作顽强抗争的精神,令人钦佩和敬仰。然而,他还是匆匆地去了,走得很急,走得太平,因为当时他…  相似文献   

13.
走起路来很快,说起话夹很轻,工作起来很投入,低头,便在思索问题,抬头,眼里流泻着灵慧,与人相处,坦露的是真诚。这就是我们要采访的济南军区宣传部新闻干事张振江。步入而立之年的张振江不仅已经拥有自己参加采写的七八本上千篇见报资料、200多分钟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稿件录音,而且还拥有领导支持,战友相助的良好环境,拥有从野战部队到地方部队,从基层连队到大军区机关的丰富经历,他还是解放军报特约记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记者。10多年的新闻工作经历中,他几乎每年都有作品获奖。他当战士时立过功,当干部后也立过…  相似文献   

14.
永远的朋友     
订阅《新闻爱好者》已有好几个年头了。看看书桌上那一本本图文并茂的杂志,回想这几年我所走过的新闻写作之路,我从心底里感谢《新闻爱好者》这位真诚的朋友,是她给了我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坚定了我在写作道路上的信心和勇气。  相似文献   

15.
炎炎夏季,参加市广播电台新闻工作会议。大家看到我手中拿了一本今年第一期的《新闻爱好者》杂志,纷纷要过去看。谁知,读着读着竟都上瘾了,先后有多人借阅。没办法,会议临结束时,只好把杂志借给了邻县宣传部的一位新闻干事。 10天后,下部队采访路过该县,特意找这位新闻干事讨要,他说:“杂志被组织部李部长借去看了。”4天后,这位新闻干事到市报社处理稿件,我听说后就打电话问他杂志是否要回。他抱歉地说: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他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新闻单位发表具有鲜明沂蒙老区特色的新闻照片近千幅。其中,有的作品在苏联、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展览过。去年,他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载入了《中国青年摄影家名录》。他叫王玉,是某师战士摄影报道员。当笔者问及这位同行成功的“秘诀”时,他一本正经地说:几年间我搞摄影的体会就是紧紧地“哇”住了沂蒙老区的特点。诚者斯言。当你看家王玉那厚厚的六大本剪报时,就会觉得,几年来,他发表的近千幅摄影作品无不具有鲜明的沂蒙老区特色。和他细哈,又知他不仅仅只是“抓住了当地特点”,…  相似文献   

17.
如果把方格稿纸比作沃野,那么,自学成才的通讯员何承业就是一头勤奋耕耘的牛。这是我看了他的那厚厚两大本的新闻作品剪报资料以后,所得出的结论。五年多来,他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为各级新闻单位写稿,先后被中央和省市十多家新闻单位采用六百多篇通讯报道。这位三十岁刚出头的通讯员用他的一支笔,夜以继日地写工农商学兵,写男女老幼,写表扬,写批评,描述日益美  相似文献   

18.
世界新闻史上最荒诞可笑的,大概要算捷克籍的德国记者、近代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创立者、共产党人基希被澳大利亚以“文盲”罪驱逐出境的故事了。中国读者对基希也不陌生,他1933年来中国旅行采访过,写了有名的《秘密的中国》这一报告文学集,曾由周立波翻译出版。年纪大一点的读者,特别是新闻从业者大概是知道此人的。基希因报道希特勒的暴行,在  相似文献   

19.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在他的单人房间看到那3本厚厚的见报稿件剪贴和一大摞获奖证书时,十分惊讶。入伍7年来,他先后在《解放军报》、《前卫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军地报刊电台上发表新闻作品op多篇(幅),先后12次在军地新闻单位获奖,连续4年被《前卫报》评为优秀通讯员,三次荣立三等功,先后被4家新闻单位聘为特约记者、通讯员。得此殊荣者是济南军区某坦克师新闻干事任广军。从小向往绿色军营的任广军,1990年3月走出“南阳盆地’步入了“绿色方阵”。在学生时代,他就喜欢舞文弄墨,在家乡的小报、校园文学刊物上,他的习作时不…  相似文献   

20.
斯诺在美国新闻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新闻史上,埃德加·斯诺曾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这位以极大的勇气和明智,以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为促进人类正义事业而毕生奋斗的新闻记者,生前本应得到二十世纪新闻王国的桂冠,但在美国新闻界却被淹没不闻。1972年2月,在胰腺癌的折磨下,这位不屈的新闻斗士在贫病交加中去世。当这位新闻巨星忽然殒落之时,人们才意识到了他的价值。他生前的最后一桩功绩是促进了中美建交。中共主席毛泽东和中国另外两位杰出人物周恩来、宋庆龄为他发出悲痛与崇敬交加的唁电。他病重期间,美国总统尼克松写给他一封信,对他“长期杰出的生涯”表示敬佩。这样,两个世界都对他表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