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依赖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因此,在品德与社会中关注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下面,我就教学实践谈谈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2.
课改背景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客观地发现和认识生活,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儿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的体验性课程。因此《品德与生活》课必须是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让儿童在体验中拥抱生活,要在活动中升华品德。[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品德与生活的一大特点。《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学活动化,旨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领悟、净化和升华,实现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综合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的综合课程。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的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发展个性突出个性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内容生活化、活动化,能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和谐统一,有利于学生优良个性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以此带动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相似文献   

6.
构建开放的品德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生活》是第八次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门德育新课程。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当前,课程改革已由研究阶段进入到学校实践阶段。它的理念必须由教师通过一堂堂课,一次次活动来诠释、实施。与传统的德育课程不同,《品德与生活》这门新课程的课堂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让儿童在发展中生活。因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该由纯粹说教移向实践活动,由教室移向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动”起来,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切实做到自主学习、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是伴随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而开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作为一名品德课程老师,在课程实施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达到做中学、做中悟的目的。要有意识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儿童去思考,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进一步学会"生活"。要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迁移到教学中,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的观念在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都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其主旨是:源于儿童的生活、贴近儿童的生活、引导儿童的生活、回归儿童的生活。它将学生品德的形成与社会、家庭、学校融合起来,充分挖掘学生在生活中的积极因素,使学生能够健康、安全、愉快、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我在教学《有病真难受》这一课时,就是围绕生活展开活动的。活动的起始阶段,我请每个孩子通过各种方法做关于“生病”的调查。以下是我的几个教学片断。片断一:激趣师:同学们,这几天陈老师感冒了,非常难受。你们感冒…  相似文献   

10.
新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与生活课程应指向低年级儿童的生活。简言之,品德与生活课因活动而精彩,在教学中需以"活动"来盘活课堂,通过游戏活动来激活兴趣,通过操作活动来熏陶品德,通过欣赏活动来生成感悟,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11.
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活、社会》(以下简称品德)这门学科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活动课程,儿童在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并在其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着自己,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而形成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等的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小学低年级阶段既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的重要时期.又是儿童品德发发展的重要时期。要想使品德教育更具针对性,实施活动化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再现孩子生活的场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通过体验、感悟.运用、理解、判断.引发思考,升华情感.将更有助于低年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姜勇 《教学随笔》2007,(3):16-18
品德教学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世界,以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化活动,以真挚的情感去拨动孩子的心弦,从而弹奏出动人的德育乐章。下面是笔者在教学《美化家园》(人教版《品德与生活》第四册)一课时的课堂回顾,旨在与同仁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依赖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像清澈的泉水,像洁白的云朵,儿童们来到了这缤纷而又复杂的世界。他们是那么的无知,又是那么的好奇。低年级阶段的小学生正处于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讲授,旨在培养儿童热爱生活的情感、明辨对错的是非感和一定的责任感。但我们知道,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要想教好品德与生活课,既要走进课程,以丰富的课堂活动为纽带,引导学生用思维去碰撞、用心灵去感悟;又要走出课程,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他们用感官去认识、用喜欢的方式去体验。  相似文献   

16.
魏琴 《辽宁教育》2014,(9):48-50
正活动性是品德课程基本特征之一。品德教学应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引领并和孩子们一起直接参与各种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构建道德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有效的品德活动设计,应充分关注"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状态,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真切。那么,如何从"学情视角"出发,合理设计品德活动呢?一、课前探路:化"泛调查"为目标明晰的实践活动品德课不同于其他课程,要真正上好一堂品德课,让学生学有所得,课前的准备工作尤为重要,这是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的前提条件。作为品德教师,应该从儿童的生活世界中去寻找一些普遍存在并亟需解决的问题,然后  相似文献   

17.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设立是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旨在培养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要时常与学生沟通,并做好家长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新课标提出:“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广泛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在活动中灵活利用.”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指导学生行为,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从而有效地优化教学.  相似文献   

19.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正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下面就教学实践中的思考谈谈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一、因材施教,做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品德与生活》的主要特点就是生活性,因而在教学中取舍材料均要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作为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指导,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环境,让儿童自己投入活动,支持他们的各种活动,同时也在进行着与儿童的合作一与儿童一起共同构建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