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湖北在中部崛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对于承接地来说,则是推动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湖北作为中部地区的欠发达省份,客观上存在接受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因此,发展湖北经济要抓住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准备.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实现湖北在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在促进中部崛起与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河南省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态势的调查,分析了河南省承接转移过程中的行业选择与人力资源关系,并结合河南省实际,提出促进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3.
产业转移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手段之一,推动了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有条理、有选择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是实现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研究分析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承接产业转移现状之上,结合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承接产业转移相结合的有利因素以及不利因素,提出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承接产业转移相结合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当前,发达国家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荆州市正面临着通过吸纳国际国内生产要素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在这种背景下,基于荆州的实际情况,研究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对荆州市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在《荆州市工业发展比较优势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承接产业转移环境、平台及农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等四方面,讨论如何增强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5.
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中国第一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而专门制订的战略规划,也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通过对当前皖江城市带发展形势的分析,对如何做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消防工作谈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潘文良 《科技风》2012,(15):126+128
籍着制定好符合实际情况的承接产业转移相关规划,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分布,广西自2001年1月发布“十五”计划、部署“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战略”,2001年8月开始实施“百企入桂”招商引资活动、启动“战略”起,到2006年“战略”开始产生显著经济效益,相关经济指标展现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7.
承接产业转移是推动湖北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加快湖北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在产业承接过程中,湖北省既有产业转移带来的积极正面效应,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针对这些风险,湖北省应该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保护生态环境,健全监管体系,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创新。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中西部地区充沛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源源不断地向沿海地区大量输送,然而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加快转移。中部地区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就地吸收消化,改变了劳动就业的格局。以湖北蕲春县为例,研究了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处于产业转移的窗口时期,本文根据前期研究产业转移已有理论成果,对国家设立的六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从总体经济指标入手,进行对比和分析,发现安徽皖江地区不仅总体优势明显并且与区域发展核心区重合,在六个产业承接地区中最有可能实现承接产业转移的目标,而其他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存在着各自的问题,产业承接效果还不明显。皖江地区由于靠近经济发展成熟长三角地区,技术和经济扩散效应使得皖江地区获得总体先发优势。  相似文献   

10.
构建省域高技术产业综合评价体系,依据2017年中国高技术产业数据,采用多层次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内地31个省市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呈现东强西弱态势;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高,中部地区和部分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入大;但高技术产业成果转化效率和产业环境有待提高,西部偏远地区和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东部地区可提高研发投入强度,承接国际高端高技术产业转移;中部地区和西部部分地区需健全促进高技术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扩大对外开放水平;西部偏远地区需加强高技术产业承接基础配套设施;东北地区可激活高技术国企活力,支持高技术民营企业发展,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