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柴晓佩 《新闻窗》2008,(3):26-26
凝冻灾害,汶川地震……当自然灾害不幸降临,新闻工作者总会热切关注和及时报道这些事件。这不仅是新闻运作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新闻媒介的职责所在。自然灾害事件的突发性,不仅是对新闻媒体应急报道的一个检验,也是对新闻工作者应变能力的重要考验。这里仅以《劳动时报》为例,看媒体如何从自己的定位出发,  相似文献   

2.
内参报道是党的新闻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了解下情,指导工作的一条重要渠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与助手,它有着公开报道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所以,我们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在完成公开报道任务的同时,还应以积极的态度,把采写内参当作自己的一分责任。  相似文献   

3.
追逐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是新闻的重要特征;站在社会的前沿,反映生活,是新闻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加入WTO后,新闻媒体的经济报道与过去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经济报道一次历史性的转折,我们必须以新的理念搞好入世后的经济报道。当前,有三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组织新闻报道,是每个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闻报道组织工作的内容很多,它需要整个新闻报道中心和重点的明确,报道内容的确定,报道力量的部署,报道形式的安排等。一、组织好新闻报道步骤1.提出报道思想。就是提出一个时期里,或者某个重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新闻史上,汶川大地震报道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当灾难发生后,中国媒体迅速反应,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展开了一场全天候、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连续报道.大大提高了中国媒体在全世界的公信力,也充分展示了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6.
葛云平 《视听界》2002,(2):32-32
重视并努力做好法制报道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然而有些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对法制新闻在认识上存在着偏差,在采编过程中陷入了一些误区。误区一:片面追求商业化“卖点”。有些媒体对各类犯罪案件的报道存在着过多过滥现象;有的为了追求轰动和刺激,过  相似文献   

7.
施华  柳顺华 《新闻前哨》2004,(10):33-34
中国要振兴,必须把科学技术搞上去,这既是一种共识,也是新闻工作者搞好科技报道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如何完成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我们有必要将科技报道的社会责任纳入学理层面进行系统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如何搞好批评报道,这是新闻战线在深入贯彻正面宣传为主的指导方针,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李桂芹 《新闻三昧》2008,(12):44-45
一个新闻事件报道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记者的角度意识和思维方法,这是新闻工作者具体实践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环节。运用得好则成功,运用得不好则失败。所以,记者的角度意识和思维方法是新闻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老新闻工作者,我觉得这次地震报道是空前透明、空前详尽的一次报道。这次报道对动员全国人民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这是一次灾难性新闻报道的突破。几十年来,我国对灾难报道控制是  相似文献   

11.
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是建国以来破坏程度最大、受灾范围最广的一次灾难。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全景式、不间断的报道.在报道的时效性、报道视野与主题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实践对进一步做好突发性事件、灾难报道做出有益的探索,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开展舆论监督,是张扬社会良知的需要,是树立媒体威信的需要,它既是记者的职业责任,也是记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勇于拿起“批评”这个武器。驻站记者这个特殊群体应该怎样开展批评报道?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批评报道不能过多过滥。我们的新闻工作是以正面报道为主,批评报道力求“少而精”,力求“帮  相似文献   

13.
王庭僚 《新闻知识》2000,(11):27-28
会议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改进会议报道,提高会议报道质量,是新闻界共同关心的课题。会议报道对新闻单位和新闻宣传来说,具有观察的全面性,研判的权威性,信息的密集性、聚集的可行性,精英的荟萃性,民意的汇集性,沟通的典型性,决策的导向性。会议是“思想库”、是“信息库”,对这一点,新闻工作者能不能认识到位,能不能把会议的“潜能”开发出来,这是对传播媒体水平高低的一个检验。怎样搞好会议报道?《深圳商报》的做法是实事求是,满腔热情,不该报的会不报,可报可不报的会尽量不报或少报,但是带有全局性的重要…  相似文献   

14.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新华网首先发布了地震的消息,使震中以外的民众对地震情况有了初步了解.报纸由于印刷限制,影响了时效,但第二天报纸的头版头条几乎都是有关汶川大地震的报道,报道之多之详细可谓"空前".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到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看望慰问抗震救灾新闻工作者时,动情地说:"抗震救灾斗争取得的进展,凝聚了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①  相似文献   

15.
新闻事业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政治土壤的培育,我国对灾难新闻的报道理念,经历了一个从政治逻辑主导向遵循新闻事业规律的回归演进之路。而执政理念的开放包容与政府信息的逐步公开正是新闻专业主义回归的原因,汶川地震等事件表明了今天的政府在灾难面前信息共享以及危机管理方面的成熟,媒体更是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传递信息满足民众需求的功能,承担起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新闻事业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政治土壤的培育,我国对灾难新闻的报道理念,经历了一个从政治逻辑主导向遵循新闻事业规律的回归演进之路。而执政理念的开放包容与政府信息的逐步公开正是新闻专业主义回归的原因,汶川地震等事件表明了今天的政府在灾难面前信息共享以及危机管理方面的成熟,媒体更是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传递信息满足民众需求的功能,承担起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深度报道在我国早已有之,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新闻报道品种,受到媒体的重视和读者的关注,仍然是地市级党报应对都市报、电视、网络等媒体竞争的拳头产品。深度报道的迅速发展,对地市级党报新闻工作者既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又是一个必须要过的关口。如何写出深度报道。写好深度报道,这是党报新闻工作者必须研究和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一名新闻工作者,特别是从事政法报道的新闻工作者来说,严守道德底线,维护司法公正,不断创新报道手法,给社会或公众一个准确的事实、正确的导向和明确的判断是必练的基本功和能力。.  相似文献   

19.
“5·12”汶川大地震对我们国家和受灾地区的人们来说无疑是灾难和苦难,但就新闻工作者而言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以及职业精神、人格力量的锻炼和检验,新闻记者对这场抗震救灾的报道毫无疑问可以在中国新闻史上写下厚重而光彩的一页。但是历史在记录这场抗震救灾中的新闻记者时,也显现了一些“二难”的局面,即记者面对压在废墟中的受难者,是及时地用新闻去传递灾情和记录历史,还是像一名救援战士或志愿者,以极大的同情心去营救罹难者?现实给新闻工作者出了一道难解的命题。  相似文献   

20.
电视报道是新闻中最重要的一个体裁,如何把电视新闻报道得有益有趣,需要电视新闻工作者不断地探讨与实践。电视新闻纷繁复杂,怎样报道观点鲜明、灵活的新闻?笔者认为主要应从电视新闻主题的挖掘和报道方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