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纵观媒介发展史,媒介的更新必然带来文学的革新。在当下电子媒介日新月异的时代,诸多新媒介的出现必将成为文学发展的契机。作为一种文学活动文学受到电子媒介的影响和渗透,其各个构成维度——世界、文本、作者和读者都发生了改变。世界的丰富化、文本的多元化、创作的多样化、读者的广泛化打开了文学发展的新天地,也为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视域。  相似文献   

2.
文学与传播有密切的联系,文学最初服务于传播,而随着传播媒介传播模式的变迁,文学也在发展变化着。人类社会历史经历了前语言传播阶段、口语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等几个阶段。传媒变迁影响到文学,文学的历史也相应地可以大致分划为文学口头传播、文学的文字和印刷文本传播以及文学的电子媒介传播时期。传播媒介的变迁一般来说对文学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以文字尤其是印刷文本为传播媒介的大众传播时代的文学,使文学走向了社会化,是人类文学最繁荣时期。但是,新的传播媒介——电子、网络产生以来,文学世界呈现出迷离的状态。传播媒介和传播模式的全球化对文学的影响还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3.
90年代文学文本传播的衰落,从媒介发展的角度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与电子媒介传播——主要是电视文艺传播的兴起有相当的关系。电子媒介——电视在主动性、易解性、娱乐性、快捷性方面都占有很多的传播优势,抢走了文学文本传播中的受众。文学文本传播的衰落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图像传播的扩张、受众个性的被销蚀及其自由选择权的丧失、文本传播本身依赖的社会经济支持的被夺走等。  相似文献   

4.
媒介产业化是媒介产品生产的分工化、集约化、市场化。在媒介产业化背景下,新媒介异彩纷呈、人人皆为媒介人、媒介组织强大。媒介产业化引发了文学的媒介的新变。文学形象的特征和功能也发生了实体化和商业性的新变。文学形象的新变有利有弊。  相似文献   

5.
杨拓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35(10):100-104
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媒介发展的重心也由非电子媒介向电子媒介转变。与此同时,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电子媒介文学应运而生,并迅速繁荣起来。相对于电子媒介文学的发展速度,其理论研究的步伐相对还比较缓慢。从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角度出发,对电子媒介文学的生产进行全面研究,对于丰富与发展文学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电子媒介文学未来的研究,开启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具有空间虚拟、身份漂移与小众传播的媒介特质,这使文学交流在接触手段上极大的摆脱了空间、身份与文本获得的限制,拓展了交流的广度、深度与信度,克服了文本与读者交流的“不平衡性”性从而促进了文学交流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法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名,同时也是法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为法语的学习提供了许多诸如法国经典文学电影等网络资源,传统的法国文学教学遇到了新挑战。网络文学电影的出现为传统文学文本教学增添了新活力和新视角,文学电影对传统文学文本教学进行补充,丰富法国文学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8.
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事件》对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具有某种示范性。伊格尔顿认为,唯有唤起新、异感觉的文本才有资格称为“文学事件”。策略即符号化策略,表现为形式和内容边界之间连续不断的运动。历史、现实、意识形态等作为策略化过程中的潜文本存在于文学的世界里。策略使文学摆脱了外在世界的纠缠,获得了自我指涉性。伊格尔顿的探讨说明:真正的理论不是对文学的剥夺,而是文学性的发现。理论与文学相互追逐、相互嬉戏、相互生成,共同丰富了文学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学通过新媒体进入新的平台,文本形式也由单纯的传统纸质文本向电子文本等新的文本形式发展。同时,媒介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但这种变化是全方位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正在经历着非传统方式的变革。文章主要以传播学为理论基础,试图探索新媒体对文学本身的创作及其文本存在形式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电子媒介时代,电子媒介文本诸如电影、电视、摄影、网络逐渐以传播方式上的优越性取代了语言文字文本的权威地位。但是语言文字文本有其固有的审美特质和人文属性,在与电子媒介文本的异质和互渗中得以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传播视域下文学与媒介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媒介文学化与文学媒介化两个维度。考察新世纪文学的第一个十年发现,文学媒介化借助于新媒介(网络与手机)得到了大力彰显。网络文学与短信文学既是文学媒介化的结果,也是文学媒介化的新宠。文学媒介化不仅使网络文学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革,也使短信文学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更,从而在整体上促使新世纪文学的生产方式发生变迁。  相似文献   

12.
大众传播对文艺传播活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变了以往任何时代的文学生产秩序,促使文学活动进入了一个无序而混杂的多元秩序中。文学研究不断突破依据"作家→文本→读者→世界"四要素所构建的以"作家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和"社会文化论"的框架而走向交叉综合,并出现了传播学转向趋势。从文学传播学视阈研究当代文学尤其是区域性文学的发展问题,是一种新的学术视野,有利于促进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当下文化产业如火如荼,其中,海外华文文学改编推动着影视的发展,也为自身的传播助力。从这两者的历史叙事问题上考察,可以发现影视文本对于历史的传达、阐释与文学文本存在着程度不一的差异,这显示出不同编创者的意旨和手法,也体现出图像媒介与纸质媒介在编码上的个性和侧重。旅美作家严歌苓的作品影视改编成为了以上问题突出的范本,透过其历史叙事的研究角度发掘海外华文文学的影视改编的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谈论“文学”的时侯,所有的发言主体都只能是现实中具体的人,其视野必受社会时代的影响.从来不存在什么抽象的“普世”的文学视野,它总是要随着现实主体的变迁而发生改变.所以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种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说法.文学主体的多样化和不断丰富.必然带动文学的视野向着更为广阔和开放的方向发展.但是现代学科分类理念导引下的文学观念却越来越走向行业化、专业化,壁垒森严的条块分割使文学削弱了其作为人文学科的真义,目前学界正在逐渐地对此狭隘化的观念体制进行反思.从言说的对象转到言说的媒介,再到思索的主体,即由说什么、如何说而归结到谁在说,从而回到视野产生的本源,从主体的角度探索文学视野不断发生转换的本质缘由和意义.这里的几篇短文试图从书写文本的文字媒介以及被专业化了的文学之为文学的观念入手,探索在当前文学发展的形势下,打破现行观念体系以及树立大文学视野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对我们当下文学观念的新建设做些抛砖引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文学创作活动和文学接受活动是在作家和读者的头脑、意识中生成虚拟文学世界的过程。文章对文学创作世界和文学接受世界各自的生成过程、特征以及文学创作世界与文学接受世界的关系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现象学描述, 并对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予以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方亭 《天中学刊》2006,21(1):94-96
电子技术作为媒介传播以其快速、形象、真实等特点逐步动摇并取代了文学的神圣地位。电子媒介的出现也改变了传统的文学阅读模式。电子媒介造就了文学主体性的消解、文学的语言危机、对文学本真性的质疑等。但在电子媒介时代,文学有其存在下去的理由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进入电子媒介时代,一些较为年轻的学者受米勒、德里达等人的影响对文学的发展抱有较为消极的心态,认为"文学将死"。然而文学正在发展的事实证明,文学并没有走进死胡同。从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社会、作家、作品、读者的角度来看,文学在电子时代呈现出依存环境的开放性、权威的消解、载体的多样化、读者整体水平提升等新的特点。在新的时代表现出来的这些新的特点,正是其得以发展的生命之源。面对未来,文学将会遇到更大的挑战,但是文学自身的特点及属性决定了其存在的价值以及终将实现其应有地位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韩晓 《现代语文》2010,(5):138-139
文学翻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特殊的交往行为,是作者——译者——读者之间以文本为中介的言语行为,文学翻译批评以特殊读者的身份参与了对话,旨在理性、科学地评价这种交往行为的效度。文学翻译的交往行为属性决定了其内在地关联着三个世界并同时处于合理性研究的三个层面,交往各主体间是主体——客体——主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9.
媒介文学生产的物化产品可以称之为"文学性媒介文本"。开展文学性媒介本文研究是当代媒介文学生产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文学性媒介文本可具体展开为"作者的文本"、"传播者的文本"和"读者的文本"等不同形态,不同形态中各级媒介都处于基础地位,构成了该文本的本体性要素。文学性媒介文本中的媒介要素具有内在于文学本身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考察近年来传统文学资源借助IP化和跨媒介叙事取得的成效,针对性地提出内容衍生与价值链营销是实现内容文本最大化增值的有效方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影视化、游戏化、场景化、"文学+"化四个维度的实践体系和操作方案达成范围经济效应。影视化运营要进一步拓宽改编的内容题材和类型,游戏化的情境设计与世界观表达应该追求与文学作品精髓的一脉相承,场景化则是驱动文学从抽象文字向可观图景的范式转变,"文学+"化则是以衍生品开发的形式为文学找到新的价值载体。通过市场化运作策略的实施,驱动传统文学资源与不同领域、不同产业要素的融合与互动,为新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探索经验和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