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爱河南日报《生活周刊》专页,我特别喜欢这个专页上的“生活琐谈”。它似生活海洋里一朵晶莹的小花,给我知识,给我甘甜。“生活琐谈”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又是教你学习生活,热爱生活的良苑。在这里,有教你怎样生活的《靠家庭是耻辱的》,有教你怎样对待人云闲言的《治一治“闲话篓”》;有教你怎样对待爱情婚姻的《不必拘泥于“第一印象”》和怎样处理家庭琐事的《要当开明“_法官”》等。就连为人处事,节日娱乐等也讲得头头是道。这样的小言论我看的多了,自身修养有  相似文献   

2.
“我爱你”是人间最美好的语言。恋人之间一句“我爱你”,常常是情感升温的开始。夫妻之间一句“我爱你”,往往是爱情保鲜的秘方。游子遥望故乡一句“我爱你”,那是绿叶对根的情意。父母对子女说一声“我爱你”,那是给孩子注入成长的“维生素”,或者是孩子事业成功的“催化剂”。然而,子女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那又会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生活总是通过不经意的丝丝缕缕提醒我们自己已不再是孩子了。一天早上你会突然发现服药提醒器真的使你的生活日复一日变得机械。或者有一天你会觉得你所喜爱的广播电台的每一条广告都只是改善你生活的虚无缥缈的承诺。或者你会发现杂志的最后两个专栏只是无尽的唠叨。因为今天让我想起20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重新感受为一件可能的事所激动。现在我站在80位作家、编辑和未来的“体育中心”掌门人面前,我会把“新闻行业没落论”暂时搁置一旁,理直气壮地说新闻业是个美  相似文献   

4.
我在童年时代,印象最深的是,妈妈多次用自豪的语气告诉我说:“你爸爸名叫佟锡山,在照相馆工作,是位照相的,”懵懂的我,在当时也没法理解,妈说这话的时候怎么会那样自豪?长大后才明白,爸爸是在国营“生生”照像馆工作,任经理职务。再后来,耳闻他周围的同志尊称他为“佟老”。母亲告别我们后,爸爸就生活在我们弟兄家庭中,直到他去世。  相似文献   

5.
收音机里正在播放一首臭歌,叫《你是幸福的,我是快乐的》。看看这歌名就让人反胃。怎么不叫《我是幸福的,你是快乐的》或《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呢。猫腻就出在这幸福与快乐的你先我后上,是典型的爱情“奉献”者的虚假论调。 幸福的大意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快乐则是满意就好。可见,幸福比快乐“厚重实惠”得多,这是其一。其二,  相似文献   

6.
我和报纸     
如果有人问我,你最喜欢什么?我可以马上回答:看报。报纸是一种传播信息的工具,它反映社会生活,给我带来知识和乐趣。我从孩提时代就养成了看报的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对看报越来越有劲头,别人抽烟上癃,我看报上瘾。报纸,简直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邮递员把报纸送来,我每天都要抽出两小时看报,遇到刮大风、下雨、下雪,邮递员不能送报,我就步行到邮局取报,晚上在电灯下细看。有位同志看到我这样爱看报纸,问道:“你天天挤时间看报,能带来什么?”我回答他:“你还没有认识到报纸的真正作用。举例说吧:1980年我  相似文献   

7.
我是78年调到图书馆工作的,当时有人羡慕地说:“你可真到了福地,图书馆工作多好啊,既清闲又自在,是个养老的好地方,你这一辈子算行了。”听了这话我感到很不舒服,心想:我是个年轻人,考虑什么养老啊,再说领导把图书馆这样重要的工作交给我,是对我的信任,我怎能只图清闲自在呢?!事实上也是如此,任何工作你只要去认真对待它,就不会有什么清闲自在的,相反只有通过兢兢业业的工作才能达到工作本身对我们所提出的要求。粉碎“四人帮”以后,百业待兴,百废待举,图书馆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1979年春天,我冤案平反以后,由于过度疲劳等原因,旧病复发。在治疗和休养期间。单位党组织十分关心我,叫我安心疗养,不要考虑工作,可是我整天闲着,心里很不好受,今后怎么办呢?熟知我的人跟我说:“拿起笔写作吧”。我清楚自己的功底,也深知手写字变铅字的困难。何况我身心不佳,天天服药,头脑昏沉沉的,能写什么呢?“人生在世,总要有一个支撑点呵!”妻子说:“就写写吧,即使不能见报,常写写,对将来工作是有益的。再说,通过看书、学习、写作,你的生活也会丰富和愉快些。”言之有理,我决心拿起笔试试。  相似文献   

9.
我搞图书工作已经十多年了。十多年来,我搞的都是一般性的服务工作。有人说:这种服务性的工作,只是一种极为简单的劳动,根本用不着开动脑筋。其实不然。问题是你自己如何看待。就拿图书馆的阅览工作来说吧,如果你把它看作只是“拿书还书”的简单劳动,一天应付过去也就行了。但如果你把它看作是为“四化”起桥梁作用的劳动,那就必须认真对待,刻苦钻研,必须使自己  相似文献   

10.
我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有13个年头了,在这13年中相机成了我业余时间的伙伴。“别人在忙你也在忙,别人在休息你还在努力,你就有可能赶上或超过别人。”母亲这句临终之言成了我生活、工作和学习摄影的指路明灯。1991年以来,我已在近百余家报刊发表文字、图片1000多篇幅,数千张的胶片记录下了时代的变迁和我苦辣酸甜与坎坷的人生经历。我父亲在油田工作30多年,当全家人从农村迁到油田团聚的第二年(即1989年)。就因积劳成疾去世。年仅17岁的我,当年参加了工作,微薄的工资成了我  相似文献   

11.
安徽巢湖人民广播电台《青春旋律》节目开办“我写我说”栏目,一改过去“我说你听”、“你打我通”,缺少听众参与的局面,既有城市电台“电话交流”、直抒胸臆、表现自我的效果,又满足了农村及部分城市听众无电话交流但又急欲交流的渴望,是广播改革的良好尝试。“我写”即由听众自己去自由写作,内容只要是健康的,可以无所不包,以反映当代青年人理想  相似文献   

12.
常言道:“投名师,访高友”。所谓“名师”,我理解为“明师”可能更妥当。“明师”可理解为“明白的老师”。在现时生活中,“明师”比“名师”更有意义。所谓“高友”,我理解为比自己“高明”的朋友。因为这样的朋友对你的成长、提高都是有益的。老师和朋友,在我们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北京日报》就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命运安排我做了北京人。我爱北京,爱北京的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原冀鲁豫军区的一位老战友来看我,开头就问我离休前是什么职务,我说当编辑(因为离休前的副主编江没有正式下命令)。他忽地一怔说:“啊!怎么了,咱在冀鲁豫时你就是编辑,一直到现在未动呀!?”我说:“是啊,当编辑已经几十年了。”“你真有瘾,要我早不干了!”反过来他又说:“像你这样四五十年职务一直未动,一个劲地当编辑的,恐怕全国新闻战线也少有。”说到“瘾”,那真算是靠“瘾”,使我爱上了编辑工作这一行。如果再具体点说,这一行,就是“民兵”──民兵的宣传报道工作。的确,参加革命工作50多年来,我除做过…  相似文献   

14.
婚后的一天,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她说:“华子,你知不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我想了想,没觉得有什么特别。“说你没心没肺吧,你还不承认。”母亲在电话那边笑着数落我,“明天是亲家母的生日,你这做儿媳妇的,连这个都不知道,太不应该了。”那一刻,我诧异极了。  相似文献   

15.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的过程,电视“面对面”中的“我”和“你”作为独立的传播主体,依赖于“我——你”关系的建立,而“我——你”关系的建立,又更能突显出“我”和“你”作为独特生命个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这篇千字文,读后感觉不错。“因为我在那个位置上”,一句普通的话,充满了一种令人敬佩的敬业精神。尽管从苏珊之口没有说出“敬业”二字,但从她取得的成功来看,就是敬业最好的说明。敬业是每个有生活能力的人应当具备的基本人生态度,是一个人取得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它不仅仅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也是一种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这一点在苏珊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作为一个有志于奉献社会的人,谁不想从事自己所喜爱的职业,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但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呢?联想到我们的档案工作,真正喜欢它的有多少人呢?恐怕出于不得已而为之的不在少数,尤其是在僧多粥少就业难的今天。在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第一需要的时候,不管出自何种原因,你从事了档案工作,就暂且既来之心安之(倘若遇着机会,也可换换环境)。为了你的生存,为了你的饭碗,哪怕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也要把眼下的工作做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因为你在那个位置上,没有理由不做好你的本职工作,不做好你的分内工作。不管你喜欢不喜欢,都必须认真面对,都必须尽心尽力,对工作负责,对自己负责,因为你在那个位置上。(谢建波推荐)  相似文献   

17.
在编纂传记丛书《新闻人》过程中,使我陷入敬重、感激心绪而深切怀念的,莫过于我的新闻启蒙老师邵红叶。在1948年末平津战役中,我被调到天津日报后,是邵红叶分配我当记者的。在房东的东屋里,他操着上海口音问我想做什么工作?我说:“服从组织分配。”他说:“好,你做文字记者怎样?”我说:“那可不行。我不会。”他问我会做什么?我说:“我会摄影,冲卷、洗印放大照片都会点儿。”他说:“摄影,以后再说,你先搞一段文字记者试试,好不好?”我说“不行”,他却说:“就这样定了!”从那时起,我和从华北局城工部调来的十几个…  相似文献   

18.
登程 1953年夏,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漫步于沈阳街头。一个同志突然告诉我:“昨晚人事部门的同志急着到处找你。”上午8点一上班,我便去了人事科。科长的名字我已忘了,只记得他姓卢。卢科长通知我,“两天之内把这边的工作全部交代清楚,去北京中国科学院报到。那里有紧急任务等着你。”  相似文献   

19.
大寨是我的第二故乡。从1967年12月到1980年11月,我在大寨工作、生活十三年之久。 1994年春天我重返大寨采访,凤莲见我时不说“去大寨”、“来大寨”,她说:“老段回来了。”  相似文献   

20.
在政治的“棱线”上 1946年参加人民日报工作以来,“文革”十年,我劳动、挨批,不能工作;在此之前,50年代两年多,也曾一度中断在报社的工作。但始终保有人民日报的“报籍”,这是我的幸运。 1957年11月上旬一天,总编辑邓拓对我说:“苏联要办一个中文杂志——《苏中友好》,要求我们党派一个顾问,带一个专家组去帮助工作。此事由中联部筹办,中苏友协出面。专家组组织好了,少个‘头’,想让你担任。”我对此毫无思想准备,稍加考虑后说:“我不会俄文,也缺少这方面工作经验,如果只是征求意见,我建议另选适当的同志去。”邓说:“几经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