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镇西老师十一年前(1989年)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的文章《沉重的思考——中学德育的危机及其原因初探》,我作为一名中学生时就拜读了,当时极为李老师透彻的分析折服,并以它为武器对当时的教育进行批判,以此作为自己争取个性自由的理论依据。十一年过去了,我做教师也七八年了,才发觉事情并完全不像我那时想的那样。教育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应当承认,十一年前,李老师对德育的批判有相当一部分是切中时弊的,除了他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批判我现在不同意(十一年前我是同意的)外,多数看法至今我是赞同的。但最近,李老师将这篇文章重新贴到了网上,并指出“本文所提到的一些德育问题并未有大的改观,  相似文献   

2.
“新德育”是“新教育实验”的一部分。从2004年开始兴起的“新教育实验”,正在影响着、改变着越来越多的教师、学生和学校。“新教育”并不是一个今天才提出的新概念,作为一种教育实验运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英国、法国和德国。在中国,20世纪初也有一批教育家曾明确提出“新教育”实验的主张,比如陶行知曾发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杨贤江也曾发表《新教育大纲》等。  相似文献   

3.
<正>李镇西老师曾指出:"德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强调"德育应该给孩子呈现一种自然的生活常态,一种举手投足的自然"。把德育看作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就是努力让师生共同生活在一种充满道德感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彼此学习,情不自禁地互相感染。那么,如何让日常生活充满德育因素而又了无痕迹呢?我想通过两个教育故事,诠释作为生活方式的德育应该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4.
2003年7月21日至23日,“‘新教育实验’2003年首届研讨会”在江苏省昆山市举行。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4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通过两天紧张的学习、讨论与观摩教学,与会人员对“新教育实验”的理念、行动有了比较深刻而形象的认识。“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与主持者,是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2001年朱永新出版《我的教育理想》一书,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理想旋风”。2002年,朱永新和李镇西等人一起,开始了将理想付诸实践的行动——“新教育实验”。据介绍,“新教育实验”以“追寻理想,超越自我”为目标,核心理念是“为…  相似文献   

5.
李迪 《班主任》2010,(9):12-12
禅宗有“渐悟”和“顿悟”之说。所谓“渐悟”和“顿悟”,可理解为两种不同的认识事物的方法。主张日积月累、由浅而深的常规之道是“渐悟”。我们阅读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李镇西等老师的书籍,研究他们的教育理念并身体力行,当属循“渐悟”之道。  相似文献   

6.
《班主任》2013,(2):7-7
近日,最新一套李镇西文集(共8本)由漓江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目前国内最系统、最全面的李镇西教育系列文集。李镇西是一位深受孩子喜爱也深深爱着孩子的老师。从教30年来,李镇西老师先后获得“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四川省教育系统优秀教育工作者”“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市首届十大教坛明星”“成都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相似文献   

7.
书架     
《教育》2009,(6)
爱心与教育作者:李镇西出版:漓江出版社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李镇西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  相似文献   

8.
李镇西老师的《权威转化:学生自理的良策》一文,在本刊1991年第12期发表后,在读者评刊中有不同的反响,有的同志认为:“此文作者用心良苦,愿望善良,但教育思想陈旧,会好心伤害学生素质。”有的同志认为“李镇西老师从具体可行的四种方法入手,以科学的态度分析了“教师权威转化为集体意志”这—论题。最近,我们又陆续收到一些不同见解的来稿,除今年三、四两期已发表的李荼晶同志的《立足“建设”,还是“破字当头”》和刘诚信同志的《这种管理办法行吗?》两篇与李镇西老师商榷的文章外,本期又发表了双克同志的文章。他们的观点鲜明,摆事实、讲道理,各抒己见,具有良好的文德、文风,我们殷切希望关心本刊、关心这一重要课题的广大班主任和理论工作者踊跃来稿,陈述自己的观点,也可就其中桌一个观点和做法,结合自己或别的班主任的工作实际,有理有据地阐述如何管理班集体才科学。愿这个问题的讨论,对广大班主任科学管理班集体,提高班级德育实效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新德育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德育”是“新教育实验”的一部分。从2004年开始兴起的“新教育实验”,正在影响着改变着越来越多的教师、学生和学校。“新教育”并不是一个今天才提出的新概念,作为一种教育实验运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英国、法国和德国。在中国,20世纪初也有一批教育家曾明确提出“新教育”实验的主张,比如陶行知曾发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杨贤江也曾发表《新教育大纲》等。但今天的“新教育”显然不是过去“新教育”的自然延续,而是针对今天中国教育所面临的弊端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新教育实验主张教师无限相信学生潜…  相似文献   

10.
去年暑假,有幸参加了新教育实验第三届研讨会,会议在全国知名教育品牌翔宇教育集团总部——宝应中学召开,与会期间有幸目睹了新教育实验的主创人——名教育家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教育在线”总版主李镇西先生、全国名语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等国内教育界大师风采,更值得庆幸的是听了节颇具特色的语课,执教是国内语教育新生代的领军人物——邬建芳老师。  相似文献   

11.
黄玉兰 《教师》2010,(1):69-70
有幸读到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的《不妨来点儿“非功利阅读”》,感触颇深。李老师在文中呼唤广大教师扩大视野,“读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书——政治、哲学、经济、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同时呼吁教育改革给教师减负,  相似文献   

12.
张志敏 《教育导刊》2004,(11):36-36
德育的实践性、体验性、养成性非常之强。德育是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化和培养,这种教化和培养不应当是外在的说教和灌输,而应通过受教育的自觉接纳来实现。传统德育的方式多为课内的言语灌输。现代德育改革必须改变这种“书里来、书里去”的德育模式,变单纯的“言语德育”为“行动德育”。  相似文献   

13.
《今日教育》2011,(7):81-81
到目前为止.班主任管理领域至少推出了三个有影响的“个案”:一个是魏书生老师.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个是李镇西老师,他的代表作是《爱心与教育》;一个是万玮老师,他的代表作是《班主任兵法》。魏书生老师管理经验的关键词是“自我管理”与“制度管理”.魏书生老师本人称之为民主和科学。  相似文献   

14.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不适合上公开课”,并“下决心以后不上公开课了”。我想这一态度和他在书中回忆的两次公开课有密切关系。在第十一章《心灵的选择》中他回忆了这两次印象深刻的公开课:1985年执教的《我的老师》和1998年执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李老师执教的《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却在后来写给他的信中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而他…  相似文献   

15.
转化“学困生”的过程就是教育科研的过程。 李镇西老师在转化“学困生”方面做了大量艰辛而细致的工作。他自愿把人见人厌的“差生”要到自己班级,并动员一批优秀教师和他一起教这个班。他告诉老师们:“转化后进生是最好的教育科研,我们在教这个班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我们想像不到的难题。教书的过程也就是教育科研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李镇西 《师道》2003,(2):10-12
《陶行知墓前的随想》、《一“网”情深》、《我的朋友程红兵》及《与李镇西同学》分别刊发于本刊2002年第1、2、6、8期,透过这些流自心田饱蘸浓情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文字,从未谋面远在四川的李镇西老师与本刊结下不解之缘。这不,他的另一倾心之作《“怪人”杜老师》又与读者见面了。  相似文献   

17.
《做最好的老师》是李镇西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镇西老师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全书集中展示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艺术和具体的操作方法。作者的表达别具一格,语言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李镇西老师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极强的教育故事之中,在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引人入胜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浑然一体,读后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催人泪下。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在李镇西老师…  相似文献   

18.
李镇西老师十一年前(1989年)发表在&;lt;中国青年报&;gt;的文章&;lt;沉重的思考--中学德育的危机及其原因初探&;gt;,我作为一名中学生时就拜读了,当时极为李老师透彻的分析折服,并以它为武器对当时的教育进行批判,以此作为自己争取个性自由的理论依据.十一年过去了,我做教师也七八年了,才发觉事情并完全不像我那时想的那样.教育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   ……  相似文献   

19.
现在,语文老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听课要听李镇西。”笔者没有听过李镇西老师的课,却认真拜读了《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收录17个课堂教学案例),并且努力透过异彩缤纷的教学艺术现象,追寻其教学思路的轨迹,发现蕴涵于师生和谐共振中的教学法则。李老师是这样谈自己的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的:“语文民主教育与语文素质教育是相通的。但是,要在教学中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站在民主教育的高度走进学生的心灵,面对每一个富有个性的学生。”诚如是言。李老师是非常重视从心理的角度和人性的角度满足学生个人的需要的。以人为本,成为课堂教学的…  相似文献   

20.
书架人文     
《教育》2011,(4):61-61
家心与教育 书评: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句话来自于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编写的《爱心与教育》一书。阅读这本书源自于2009年4月的一天,笔者有幸聆听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专题讲座。在那一天的讲座中,李镇西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很多感人的教育故事,这些教育故事深深地震撼了笔者的内心,让笔者对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