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基于知识论的立场,检讨高中课程改革在处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等知识价值论问题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所面临的困境,至少可以依据知识与行动、知识与生活、知识与权力以及知识与主体等关系维度,透析高中课程改革在处理学术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学科知识与生活知识、官方知识与地方知识以及公共知识与个体知识等知识价值问题的利弊与得失,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的核心问题是知识问题,当前语文课程知识的不良状况使语文课程知识必须重构,语文课程知识的重构必须关注学生,改变以往知识与人疏离的状况,拉近知识与人的距离,其主要策略为:在知识生产上,改变笼统静态的知识,建构具体动态的知识;在知识选择取向上,淡化学科取向,强化学生取向;在知识呈现方式上,减少控制,增加对话。  相似文献   

3.
当今,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中国知识成长的目标诉求,是中国知识生产和知识创新的当务之急。任何知识的生产和创新都离不开两种知识,即历时性知识和共时性知识。历时性知识是知识成长的历史基础,而共时性知识则是知识成长的生命力所在。不过,知识的历时性传播往往会因各种原因产生知识“遗漏”或被主动抛弃,使历时性知识事实上存在着一个历史淘汰的过程。知识的共时性传播则会在现代政治框架下受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影响而隔离,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政治价值是可以在世界通约的。这也意味着不同的民族、国家无论是民族知识、国家知识都必然有其特殊性和特色性。然而,历时性传播在知识成长中必须克服路径依赖,而共时性传播则要避免自我封闭。另外,知识成长的根本动力在于知识生产者的知识伦理、知识规范,以及在这二者规训之下的社会实践。这三者将助推知识创新,原创性的知识则决定了知识成长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记忆是运用旧知识掌握新知识的必要的中间环节,解决物理问题就是运用记忆的物理知识去分析、综合、推理的过程。而学习物理知识总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才能理解新知识并把新知识储存在认知结构中。可见,记忆是学习任何知识也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更是物理创造性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知识转化是知识持续生成与创新的关键。在生态化网络课程建设中强调知识转化,不仅有利于个体知识的升华、深度交流的发生,而且有利于在知识再生的基础上维护课程的信息系统平衡。以主体间活动方式及知识形态为基本分析维度,建立生态化网络课程中知识转化模型,包括:在以个体知识建构为核心的学习者知识转化中实现知识的应用与价值;在以种群协作知识建构为核心的个体—种群间知识转化中实现知识共享与再生。由此形成生态化网络课程知识转化的超循环运行途径。  相似文献   

6.
知识的整体化即知识系统化的过程,学生通过记忆的充分调动将相关联的知识重构形成知识体系,进而以知识的系统化促进知识的深化。知识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黏合剂"。在重构知识系统的过程中,它如同"混凝土"一般将知识紧密聚合,进而以步步为营,螺旋上升之势促成对知识的整体学习。历史知识学习是历史学习的起点,在教学中引入"迁移学习"是聚合历史知识,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凝练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应然路径。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的核心问题是知识问题,当前语文课程知识的不良状况使语文课程知识必须重构,语文课程知识的重构必须关注学生,改变以往知识与人疏离的状况,拉近知识与人的距离,其主要策略为:在知识生产上,改变笼统静态的知识,建构具体动态的知识;在知识选择取向上,淡化学科取向,强化学生取向;在知识呈现方式上,减少控制,增加对话。  相似文献   

8.
球类运动是青少年较为喜好的运动项目,篮球、足球、乒乓球是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球类运动。在球类运动中,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物理现象,基于物理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学习知识较为吃力,将物理知识与球类运动相融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还能够增强物理知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物理知识运用能力,进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为此,本文着重分析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现状,论述物理知识在球类运动中的作用,提出物理知识在球类运动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一种重要的智力资本。以SECI转化模型为依据,整合GD电网调度中心的各类知识,分析调度中心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固化、知识共享的一般过程,构建SECI与知识闭环融合模式,考察知识在个人与调度中心内部循环转化的运行机制,为电网企业进一步开展知识管理系统创新研究项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显性知识又称为“明确知识”、“明言知识”或“言名知识”等,指的是“用书面文字、图标和数学公式表示的知识”,在教材中是显而易见的。所谓隐性知识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通常是指课本文字没有直接表述而实际上隐藏在其中的知识内容与知识联系。在历史课本与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这是中学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思想上不够重视或是经验不足,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的知识转移依赖于特定的情境。文章介绍了场和知识场的概念,分析了图书馆隐性知识在知识场中的转移过程,研究了知识场在图书馆知识转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隐性知识及其在网络教育中的传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隐性知识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隐性知识进行了重新定位,分析了其在教育教学中的表现形式,并着重探讨了隐性知识在网络教育中进行有效传递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数字化网络知识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成为教师重要的职业技能。知识管理是知识时代的要求,是建构个人知识体系的基础,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保证。教师应在明确个人知识管理内涵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的精制、知识的存储、知识的转化、知识的分享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与更新等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教师知识推出是教师知识获取的逆过程,教师知识推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知识的推出过程,是教师对已有教学知识的整理和提炼的过程,有助于深化理解教学知识和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创新,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组织与图书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组织是指把知识客体中的知识因子和知识关联表示出来 ,以便人们识别和了解知识 ,即知识的有序化。知识组织充分体现了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和社会职能 ;知识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图书馆具有知识组织的传统和优势。知识组织包括文献资料分类、目录组织工作、书目情报工作 ,在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基本内容与环节中 ,知识组织属于关键因素 ,处于关节点地位 ,做好知识组织工作 ,会促进知识流通 ,发挥知识效用 ,使知识流形成良性循环 ,使知识在传播上更快速、更广泛 ,为读者获取知识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  相似文献   

16.
缄默知识独特的内隐性,使人们容易忽视它的存在,而缄默知识却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亦是如此,缄默知识对教师整个教学活动产生极大的影响,它会不知不觉地塑造教师的教学行为。本文通过阐述明晰教师缄默知识的性质,辩明缄默知识的功能,并从三方面阐明缄默知识对教学行为优化的意义:教师在认识上明晰缄默知识,在教学中结合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在师生互动上主动考虑学生的缄默知识。  相似文献   

17.
要使学习者在网络上有效学习,必须使用在线设计的思维方式解构知识内容。本研究分析了知识的结构,论述了作为知识的学习素材可以被解构成知识点、微知识和知识树,提出了知识导图的概念,阐述了适合初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的知识导图学习模式。学习者通过解构学习素材提炼知识点、分解微知识和构建知识树,在制作知识导图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学习。初级学习者是在选择知识点和构建知识树的过程中学习,而高级学习者则是在解构知识素材和构建知识导图的过程中学习。本文的结论是:基于知识导图的学习模式可以帮助学习者从初级学习者提升为高级学习者,训练学习者学会自主学习是适合现代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一种学习方式。另外,本文论述了基于知识导图的在线学习平台的设计、在线学习模式的设计和在线学习过程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作为准知识生产者具有学生和知识生产者的双重属性,他们既是大学知识生产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也是正在接受制度化研究训练的学习者;他们在参与知识生产的过程中既生产了知识,也生产了自我,即在知识生产的实践中不断发展自我,实现自身在知识生产上的不断成熟化。准知识生产者的这种双重属性契合了大学知识生产活动所具有的生产知识与生产知识生产者的双重价值特性。从准知识生产者的视角审视研究生,是一种认知视野的转变,是对研究生知识生产力的一种承认。但在将研究生置于准知识生产者的角色位置时亦不能单一化地理解其双重属性,如此方能规避对准知识生产者的过度工具化。  相似文献   

19.
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   总被引:82,自引:0,他引:82  
塑造知识人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教育信条。这一信条的人性设定是把知识、求知看作是人的惟一规定性,它颠倒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科学的范式是知识人所设定的知识界限,不在这一界限之中的经验和意识都被排斥在知识范围之外,由此,知识人的知识也就脱离了人的生活世界。在这样的知识观的主宰下,知识人的世界是一个意义缺失的世界。塑造知识人的教育信条应当在理论与实践的批判中逐渐解构。  相似文献   

20.
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本文首先阐述了知识管理的和政府知识管理含义,并分析了在电子政务环境下的知识管理特点,最后提出了在电子政务中的知识管理系统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