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结合平遥话、山西民歌以及历史文献,分析"来"的一些生僻用法--这来+AP/VP,那(兀)来+AP/VP,老来+AP,多来+AP/VP,NP+来+AP。这些用法鲜有人专门探讨,而它们对全面认识"来"的语法体系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2.
东乡族汉语中,有汉语西北方言(主要是临夏话)的成分,也有从东乡语或蒙古语中借用或变用的成分。本文探讨了东乡族汉语中的"些"、有"、啦哒/哒啦"、阿哈"四个词语的用法及来源,认为它们是语言接触的结果,源语言的深层语法特点会在习得的另一语言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梅县方言的言说义动词主要有"说"、"学"、"话"、"讲",其中"说"和"学"用法单一且常出现在老一代客家人的口语中,呈逐渐消亡的趋势;"话"和"讲"使用频率高,一起对应着普通话的"说",而且意义丰富、用法多样,颇有特色。  相似文献   

4.
"可"字的研究学界早已十分透彻,但对信阳话中"可"的特殊用法研究不多,信阳话中"可+VP"、"可+adj"的用法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在语义、语用等方面都有差异,反映了方言在地理空间的差异所引发的分化分流,也深刻揭示了不同方言在语言接触中的渗透和叠加。  相似文献   

5.
在描写娄烦方言持续体标记"的"及其相关助词的用法的基础上,探讨了古汉语的"着(著)"在娄烦话里的虚化轨迹。  相似文献   

6.
临夏方言属于汉语西北方言中的一种特殊次方言,兼有兰银官话及中原官话的特点,还含有阿尔泰语成分。本文对临夏方言的"体"范畴(起始体、将然体、先行体、持续体、已然体、经历体、反复体、伴随体、短时体与尝试体)进行了探讨,并从语言接触的角度对部分现象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7.
在山东省胶州市的土语中,"着"有着与普通话不同的用法,"着"可以用在动词的后边,表示动作的可能;可以附加在重叠的单音节动词、形容词、名词后边表示状态等等.胶州话中"着"的分布很广泛,使用的频率很高.  相似文献   

8.
会话结构与连词的浮现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梅 《中国语文》2012,(6):500-508,575
在会话中,相邻话对不仅可以构成"话题—说明"关系,还可以呈现出多种复句关系。由于会话合作原则的作用,相对于前项连词(如"因为、不但"等)而言,话轮起始位置更偏爱于后项连词(如"所以、但是"等),呈现出行域、知域、言域、话语标记虚实各类用法。相对于行域和知域而言,言域用法对会话结构的依赖更强,是会话中的浮现义。当话轮起始位置有不止一个连词同现的时候,用作话语标记的连词出现在言域用法连词之前。影响连词意义和功能的因素除了该连词在话轮中的位置之外,前后话轮之间的话题延续性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屯溪方言中以“着”代“了”,“着/了”相通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屯溪方言中的“着”同时兼有北京话中“着”、“了”两种用法。其一身二任的用法似来源于安庆官话。  相似文献   

10.
范贵杰 《现代语文》2009,(7):107-108
"啥"是现代汉语方言中常见的疑问代词.在山东莘县方言中, "啥"字的使用频率很高,这是莘县话的一个突出特点.本文对莘县方言中"啥"的用法进行了归纳与例证,并将其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的用法进行了比较,进一步在用法相似性上论证了吕叔湘所说"啥"可能是‘什么'的合音"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砖雕是我国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中重要的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它记载传承了我们民族大量的文化和历史史料。福建武夷山的下梅砖雕,其工艺精湛,内涵深厚。这篇文章从安徽的“徽派砖雕”、甘肃临夏的“河州砖雕”、广东的“佛山砖雕”入手,结合历史文献对武夷山人文的有关记载分析溯源武夷山下梅砖雕。  相似文献   

12.
“着、了、过”是普通话中的三个主要动态助词,也是青州话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助词。本文主要讨论了他们在青州话方言中有别于普通话的用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关于介词"跟",《现代汉语词典》历次版本都将其作为"对象介词"加以解释,然而通过对来自北京的作家作品及社区网络的语料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北京话中该词实际则有表"处所"和表"经由"两种新的用法,其发展的动因和机制与"内部替换"和"类推"两种机制有关。因为北京话是作为普通话基础方言北方方言的代表话,其中产生的新词语或词语的新义项、新语法对普通话必然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建议今后在对《现代汉语词典》作进一步修订时,应对该词在词义和用法方面的最新变化作适当处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先从19世纪的<字典>中引例,再用今福州话的材料补充,讨论了福州话的"子、囝、儿"三种小称后缀.本文重点在于说明除了"子"和"囝","儿"尾也一直存在于福州话中,作为形容词重叠式后缀的用法依然鲜活.  相似文献   

15.
"上"是现代汉语中的基本词语,其意义繁多、用法复杂.现代汉语中"上"既可以做名词又可以做动词,做动词时既可以做动作动词(谓语)又可以做趋向动词(补语).在山东单县话中,动词"上"出现了一些不同于普通话的用法,特别是出现了交互动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6.
《湘南学院学报》2017,(4):66-70
在以桂林话为代表的西南官话的影响下,广西湘语中的全州话、兴安话、灌阳话的通用量词已不再使用湖南湘语的"隻"(只),而同桂林话一样用"个";资源话较多保留了湖南湘语通用量词的用法,通用"隻",但也受到了桂林官话的影响,兼用"个",其发展趋势将是"个"取代"隻"成为通用量词。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历史文献,探讨了《石仓契约》"安着"一词的意义及其断句问题,认为"安着"为"安置、坐落"义,位于地点名词后面,构成"坐落+地点名词+安着"的句式;"坐落"和"安着"两个同义动词出现在同一句中,大概是受方言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8.
"嘞"是周口方言中非常有特色的语言成分,出现频率之高是方言中较为少见的,不仅是结构助词,也是语气助词,并且在句中和句尾时有不同的用法和意义。本文我们通过对句中语气词"嘞"的用法进行描写分类,并尝试对句中语气词"嘞"作为话题标记的作用进行探讨分析。我们认为,通过对句中语气词"嘞"在周口话中作为话题标记的用法和作用进行描写分析对丰富周口方言语气词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临夏方言的“是”字句除与现代汉语“是”字句用法相同外,大部分“是”字句结构复杂,用法特殊。这些句子“是”字的前、后分别是谓词性短语,所构成的单句表达了复句的内容,并且因主题不同,强调的焦点和侧重点不同。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等三个平面分析了临夏方言中的这类“是”字句。  相似文献   

20.
"交关"是现代上海话中的常用词,可用作形容词表示许多,也可用作副词表程度深。在魏晋时期的史书中,它用作动词,表示百姓在关口处互相交易。其后,其词义渐渐虚化,用法也发生了变化,在明清时期官话中已有了程度补语的用法,但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反而进入了吴语与粤语中。在明清吴语小说中"交关"由形容词语法化为副词,表示程度深。之后"交关"便从官话中消失而仅留存在了现代上海话和粤语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