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觉醒》是美国女性文学中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从伦理学批评的角度解读该小说的伦理意义,为重估其文学价值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主要观点:在父权制伦理与资本主义伦理双重压迫下,主人公埃德娜陷入伦理困境中,经历了"叛逆—顺从—挣扎—超越"的心路历程,最终在自杀中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说,《觉醒》是一出伦理悲剧,是肖班对美国19世纪末的女性如何建构伦理秩序的自觉探讨。  相似文献   

2.
为平衡中国在湄公河地区日益上升的区域影响力,美国试图将湄公河地区纳入其"印太战略"框架,并构建了"湄公河—美国伙伴关系"这一新的合作机制。该机制进一步扩大了《湄公河下游倡议》的合作内容,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层次推进美国同湄公河区域国家的战略合作。当前,美国与湄公河区域国家在经济和政治层面仍存在分歧,考虑到美国国内政治问题激化以及拜登政府的全球战略调整、缅甸国内动荡的政治局势,以及中国在湄公河地区地缘影响力的日益提升,美国试图通过"湄公河—美国伙伴关系"搅乱中国周边地区的企图很难如愿。  相似文献   

3.
惠特曼因其诗歌生动地传达了美利坚民族身份中特有的精神气质,被誉为"美国歌者"。通过分析其所处时代下他者眼中的美国、美国人和其本人对美国民族身份的建构,结合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场域—资本—惯习理论,不难发现诗人通过其文学作品对美利坚民族身份的建构将自身的文化资本投入其所处的场域之中,以一种"虚假的非功利性"实现与其他资本进行的"隐蔽性"的转换。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原教旨主义(Christian Fundamentalism——亦译基督教基要主义)是当今美国一支队伍庞大、影响广泛的宗教和政治力量,对美国的政治选举和政策制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这么说,要了解当今美国的政治图景和社会现状,不可能忽略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运动的存在和发展。本文试图对美国历史上的基督教原教旨主义作一探讨,揭示其与当代美国基督教原教旨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图书资讯     
马克·吐温(1835—1910)是美国幽默大师、文学巨匠、小说家。无论从其作品的地道的“美国味”来看,还是以幽默所达到的艺术高度而论,他都是一位代表美国的伟大作家。是美国文学的最佳典范,所有的美国作品都源于此,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竞选州长》、《一个推销员的故事》、《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牛  相似文献   

6.
对外经济援助是战后美国重要的外交工具。1945—1946年美国对捷的经济援助,其实质体现了战后美国对东欧政策的基调。战后美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提供信贷与对美国财产的国有化赔偿问题和1946年大选的结果紧密联系在一起。本文试图从这些方面对1945—1946美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援助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一、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历程 1.第一代(1892—1930):高中的延伸——初级学院的建立与副学士学位的设置从1860年到本世纪初是美国资本主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代。据统计,从1860年到1900年,美国耕地面积增加两借,从1860年到1894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四倍,由占世界第四位一跃而居首位。生产力的速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化引发了美国高等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这次改革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向德国学习,建立以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为主要任务的研究型大学,其典型是1876年建立的霍普金斯大学和1892年建立的芝加哥大学:二是通过土地赠与法案,建立农工大学,为国家经济发  相似文献   

8.
罗·塞拉斯是美国现代哲学产生的一位唯物主义一元论哲学家。对他的思想进行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美国哲学产生的影响。塞拉斯从自然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是通过对知觉理论的探讨,以及对近现代主要唯心主义派别的失足之处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实现的。相关性是其知觉论的—个重要概念,也是理解其知觉理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美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虽然,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受德国的影响较大,但它并没有照搬德国的做法,而是将德国的经验植于美国的土壤中,在自身的实践和发展过程中注重并致力于制度的创新,从而使其独具特色。本文试从美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特征分析入手,对此作一探讨。一、院—系纵向培养结构的优势美国在学习德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过程中,把其早期的学院制与德国大学的研究所结合起来,形成了建立在学院制基础上的研究生院制———美国研究生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一改德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个性化、非正…  相似文献   

10.
从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视角看,美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经历了移植经验、内化和自主生长的过程。其制度变迁及路径选择具有三个特征:制度变迁方式的渐进性;"继承—变革"与"内生—创新"两种变迁模式相结合;高等教育制度在制度变迁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美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及路径选择,对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创新可以提供有意义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会计准则在诸多方面实现了突破,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是最引人注目的方面。公允价值的运用必然有其存在的客观环境和渊源,但是公允价值从某种角度上看是包含其它计量属性的,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合;本文拟借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157——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从市场环境、制度和技术层面上等对公允价值在目前我国能否单独作为一种计量属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国外中小学网络学习的进展与推进政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中小学网络学习的进展与推进政策 早在1996年1月,美国克林顿总统在国情咨文中就提出,到2000年美国必须实施100%的学校与国际互联网联通,以实现美国学校教育网络学习化,并建议国会通过立法执行,旨在使美国成为从小学到大学都实行“人—机—路—网”成片的唯一国家。克  相似文献   

13.
保罗·古德曼(Paul Goodman,1911—1971)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社会批评家、教育批评家和文学家。本世纪60年代初,正当美国朝野大多寄厚望于公立学校,要求学业优异,强调精英教育,以与苏联相抗衡之时,却有一支异军突起。这派人士激烈地批评美国现行的公立学校制度,谋求从幼儿园到学校的根本变革。其著名的发难者即是古德曼。他被认为是新急进派的代言人,“自由学校”(Alternative  相似文献   

14.
1922—1925年,闻一多在留美书信中从物质、文化和人这三个角度,塑造了立体多面的美国形象,包括繁华却压抑的都市场景、发达的现代文化艺术和友好与排外兼有的美国人形象。闻一多笔下美国形象的形成与其自身的个性气质及思想观念密不可分,是激情与理性并存的个人气质、“美育救国”的思想理念及其对中华民族文化强烈认同的映射。闻一多留美书信中对美国形象的书写不仅促进了其民族观与文艺观的变化,也加深了他对东西方文明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尼亚加拉瀑布被誉为世界奇观之一。它位于美国纽约州西部的尼亚加拉河上。这条河从美国北部五大湖中的第4大湖——伊利湖流入第5大湖——安大略湖,是美国和加拿大之间  相似文献   

16.
美国人减少饮食中的脂肪美国人正在缓慢而着实的排除他们饮食中的脂肪。根据对美国人饮食的最新全国调查,美国人的脂肪消费量已从60年代中期日卡路里中的42%降至1978年的36%又降至1990年的34%。与心脏病关系最密切的一类脂肪─—饱和脂肪─—已从60...  相似文献   

17.
大学学分制的生成逻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学分制的生成与发展是遵循一定的内在逻辑的。探究学分制的源流,应关注与剖析其生成逻辑,方能不为表象所遮蔽。学分制是德、英、美三国教学制度的“化合物”,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结出的成果。从地理版图来看,选修制首先产生于德国,然后被引入美国,在美国得到发展与完善,并在美国催生出学分制,于是美国成为学分制的诞生地,而学分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美国又从英国引进了导师制,导师制是英国高等教育的创造。从人文版图来说,学分制中夹有日尔曼文化、盎格鲁—萨克逊文化、美利坚文化三支血统,可谓地道的“混血儿”,故显示出“混血者”的优势与特征。  相似文献   

18.
1940年6月,法德战争中法国战败。鉴于维希政府控制着海军舰队和庞大的殖民帝国,美国最终选择维持与维希政府的外交关系。在法属殖民帝国中,法属北非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为了使法属北非保持中立,美国选择通过经济援助的手段来实现其军事目的。经过双方长时间的谈判,1941年2月,美国与法属北非当局签订了一项经济贸易协定,又称"墨菲—魏刚协定"①。根据该协定,美国向法属北非提供急需的非战略性物质。在维希期间,墨菲—魏刚协定成为美国对法属北非政策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罗歆灵 《海外英语》2012,(20):198-200,203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视为美国成长小说的经典。作者J.D.塞林格遵循了美国成长小说"诱惑—出走流浪—迷茫困惑—顿悟"这一基本写作模式,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霍尔顿不愿随波逐流过平庸生活,渴望儿童般的纯洁,在试图逃避虚伪成人世界的流浪过程中明白童年的天真无邪短暂易逝,最终接受现实走向社会的心路历程。该文主要基于美国成长小说的这一特殊写作模式对主人公霍尔顿从青春期过渡到成人的成长过程进行细节分析,主要探讨成长小说中"流浪"和"困惑"在青年性格与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日本是一个充斥着武士道精神的国家,要其投降,谈何容易!为此,盟国进一步加强了军事攻势。1944年底,当他们稳扎稳打地一块块砍掉日本的海外帝国时,美国的B-29远程轰炸机开始摧毁日本本上的城市,其第一个目标就是日本的首都—一东京。东京有大量木屋,从江户时代起,历来是大火的受害者。有人还给这些火灾起了个富有诗意的名称—一“江户之花”。从1944年11月24日美国111架B—29飞机对东京首次大规模轰炸后,令人生畏的“江户之花”就不断地燃烧着。“啊,轰炸机又来了!”随着人们的惊叫声,成群的飞机向居民区扑来,倾泻下数以千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