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随机利率条件下影响企业可转换债券价值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兆本  范辛亭 《预测》2001,20(5):55-57,54
企业可转换债券既是是企业市场价值的或有债权,又是利率及其期限结构的或有债权。本文以随机利率条件下企业可转换债券的定价模型为基础,探讨了5种因素对可转换债券价值的影响,这对投资者判断企业可转换债券价格的涨跌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的内在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洪喜  汤石章 《预测》1999,18(2):55-56,36
本文分别利用债券定价模型和期权定价模型从债券和期权两个角度分析了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换债券的内在价值,并导出可转换债券的必要收益率计算公式,以利于投资者进行科学的投资。  相似文献   

3.
关于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小迎  陈金贤 《预测》1999,18(3):40-43
本文首先对可转换债券的性质及其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给出影响其发行效果的Rate-Price组合模型。然后,在详细考察标的变量——利率和股票价格行为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无风险套利原理推导出关于可转换债券的双因素定价模型,其特例便是著名的Black-Scholes模型  相似文献   

4.
可转换公司债券是我国近年来引进的为数不多的西方金融创新产品之一。可转换公司债券作为一种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债券和期权的双重特征,兼有筹资和避险的双重功能。了解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定价原理有助于市场参与者制定成功的投资筹资策略,从而加快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展。本文以上海机场可转债为例,具体应用了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对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定价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新兴的投融资工具,由于其自身的独特优势,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关注。了解可转债的定价原理以及影响其价格的因素有助于市场参与者制定成功的投资筹资策略,从而加快可转换债券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中国可转换债券的理论价格和市场价格存在偏差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21,(14)
本文主要对离散时间情形下的标的资产满足随机波动率和随机利率模型的欧式障碍期权定价进行研究,应用■公式、Fourier反变换,Feynman-Kac定理,PDF方程和Girsanov测度变换和数学归纳法,推导出了随机波动率和随机利率模型下欧式离散障碍期权的定价公式。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可转换债券同时具有股权和债权的双重属性,当前我国新会计准则下要求确定可转换债券的转换价值,并以账面价值法作为衡量的标准,而当前的新会计准则对于可转换债券的会计处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分析了当前新会计准则下的可转换债券的社会大环境,其次从定义与特征的角度概述了可转换债券,然后分析了新会计准则下对于可转换债券的新要求,主要包括准则要求、计量属性要求以及信息披露要求,最后从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日、付息日以及到期日层面上分析了可转换债券的会计处理,为我国可转换债券的会计处理方法的创新与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用久期—凸度方法预测企业可转换债券的利率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辛亭 《预测》2000,19(2):68-70
本文运用久期-凸度方法对企业可转换债券的利率风险进行评估,通过将企业可转换债券的价值拆分为普通债券价值与相应期权价值之和,在不可赎回和可赎回两种情形下考虑企业可转换债券的久期和凸度。  相似文献   

9.
杨凯  齐中英 《中国软科学》2007,(11):141-149
现有的巨灾债券定价模型是基于标准金融理论建立的。本文认为,应综合运用标准金融理论与行为金融理论对巨灾债券定价加以研究,尤其要重视参考点效应理论的运用。本文就巨灾债券定价研究范式、参考点效应理论在巨灾债券定价研究中的运用、巨灾债券定价过程中参考价格的形成展开分析,希望本文的工作能有助于相关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以桂冠转债为例借助于主成份分析法对该可转换债券的利率风险进行识别,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可变参数模型对其利率风险进行衡量,从中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种类的利率对桂冠转债的价格在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大小上有着较大的差别,这就要求在对可转换债券利率风险管理中要能灵活多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弱式效能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目前沪深两市挂牌交易的31只可转换债券和可转换债券指数为研究样本,采用时间序列自相关检验法对我国可转债市场的弱式有效性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价格函数和投资增值概念;得出目前我国可转债市场尚未达到弱式有效层次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基于无套利利率模型的台风巨灾债券定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永  刘鹃 《预测》2010,29(1):49-53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应该充分发挥保险业分散巨灾风险和补偿经济损失的作用。巨灾债券作为国外保险发达市场的一项金融创新产品,成功地提高了保险公司对巨灾风险的承保能力。本文利用非寿险精算技术,对我国1990年来损失在1亿元以上的台风损失以及次数分布进行拟舍,确定我国每年台风发生的总损失服从复合泊松-伽玛分布的聚合损失分布模型。随后结合无套利BDT利率期限结构模型以及转移概率参数,来匹配未来利率的变化过程,建立了我国巨灾债券短期利率离散形式的动态变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我国到期保证偿还型台风巨灾债券设计的定价研究。  相似文献   

13.
We posit that the effects of R&D investment on financing choices depend on the degree of intervention barriers and appropriation discrepancy between capital providers and the firm. Based on these two contingencies, we categorize financing instruments into four types: common equity (common stock), convertible securities (preferred stock and convertible debt), transactional debt (corporate bonds), and relational debt (bank and commercial loans).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39 petroleum firms during the period 1976-2005, we found R&D investment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use of common equity, a U-shaped effect on the use of convertible securities, and an inverted U-shaped effect on the use of relational debt to raise capital. These effects are sustained over several years.  相似文献   

14.
在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挖掘知识产权资本潜力成为新趋势。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不仅符合国家政策导向,更是符合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战略定位的宗旨。目前国内已出现不同的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武汉知识产权交易所作为国家平台,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路径,将其设计成"科技可转债",这是基于我国当下并没有能使欧美模式成功移植的市场环境与法律制度的考量。"科技可转债"符合证券化的本质特征,亦在中国证券市场实践中有迹可循。然而,"科技可转债"的落地遇到了法律与其他规范性文件层面的若干障碍。这些障碍如何破除,迫切需要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以促进我国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巨灾损失具有多样化、立体性特征,多国已经开始多事件触发巨灾债券尝试,定价问题成为研究难点与热点。本文设计并阐述了多事件触发巨灾债券产品定价模型及其实现过程,首次基于中国台风巨灾财产损失、受灾面积两事件,进行了产品初步设计和价格估算。具体通过建立委托代理定价模型,对中国1990年以来历次台风直接经济损失和受灾面积的边缘分布分别进行拟合,借助Clayton Copula得到联合概率分布函数确定定价水平,最后进行了价格敏感性和稳定性检验和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16.
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既是一个现实问题,又是一个理论问题。针对高新技术企业运作特点,从可转换债券的功能出发,分析了这一券种在融资过程中对缓解融资成本高企、信息不对称和控制权处理不当等问题的意义,阐释了可转债发行人所需要具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从发债公司决策的角度出发,对可转债的核心要素初始转股溢价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实证研究发现:公司在发行可转债时。转股溢价率与票面利率、资产负债率呈现高度负相关,与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呈现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