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爱玲和川端康成的小说中都描写了大量的女性,而两人都擅长描写女性。他们的代表作品《半生缘》和《雪国》中,都存在着在强大的男权社会中挣扎着的女性形象。分析这两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追问作家的女性意识和作家性别以及民族文化在两个作家创作中的影响,从而可以挖掘出两个作家不同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2.
女性形象一直是历代文学家们所关注的焦点。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在作品中表现了对当时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前景的关注。而中国文学作家莫言在作品中真实记录了中国农村广大农民平凡而真实的生活,也揭示了男权制度下女性的凄惨命运。福克纳和莫言分别从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写作手法对女性形象进行了刻画。本文对《喧哗与骚动》和《红高粱》中所呈现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位作家对男女社会地位平等的期许。  相似文献   

3.
哈代的思想勇敢地超越了传统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性作家对于女性的拒绝性欲、温柔顺从、拘泥于家庭生活的形象的描写。他拒绝对于女性“无性爱”的描写,写出了女性的自然情感。他颠覆了传统男性中心视野下的女性角色。他对女性进行了多角度的关照,让女性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展示自己。这种超越在哈代的两部小说《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两个女性形象的对比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并由此影射了哈代所创作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一系列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4.
男性作家总是依据自己的文学想象和价值取向来塑造自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因此,他们笔下的女性形象身上几乎都带有一定的男权色彩。当代作家马玉琛在《金石记》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身上都有着浓郁的男权意识,这一方面使得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也使得他对理想女性形象的探寻有了一定的困惑。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系列中,茅盾早期创作的“时代女性”形象群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们”真实反映了时代和生活.凭借其内蕴的丰富性和特异性一出场就为人们所瞩目。这些女性形象塑造方面的成功主要是受茅盾自身独特的生活体验、茅盾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作为一个男性作家作者在塑造女性过程中的无形介入等因素的影响。这一形象群无论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还是作家自身的整个创作历程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有符合男性期待的理想化的女性形象,也有令男性厌恶的泼悍女性形象.在这些女性形象中以泼悍女性最为独特,文章以江城和尹氏为例,通过分析男性作家对她们女性恶德的描述,以及对她们悲惨结局的安排和这类女性形象出现的意义,认为这类女性形象的塑造完全处于男性作家男权意识的观照之下.  相似文献   

7.
词与诗相比,更具备几分阴柔气质,这与词中大量的女性形象描写是分不开的。男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是不同的。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以男性视角出之,与男性自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更多的是女性的自身写照。男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在某些方面又是相同的,这与男性女性无关,而是封建时代强加给人们的普遍意识。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千差万别,而典型的女性形象被看作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缩影。中国作家莫言与加拿大作家门罗分别于2012与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擅长塑造勇于反抗、坚韧不拔的女性形象,而门罗以塑造具有一定觉醒意识但迫于现实而选择妥协的女性形象而著称。分析两位作者笔下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出,影响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因素包括作者因素、时代性因素及读者因素。挖掘影响女性形象塑造的因素,能够揭示中国女性与西方女性的异同,为今后文艺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作家卡夫卡的《城堡》当中有着非常多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丰富了整个故事情节,支撑起整个小说内容,同时卡夫卡对于这些女性的刻画也侧面反映出了他是如何看待当时女性的.不同阶级阶层的女性拥有着各自不同的命运,一般的女性只有利用攀权富贵方式才能够有比较理想的生活,得到外界人士的尊重,如果不走这一条路那么生存状况就会十分艰辛...  相似文献   

10.
《叛女》是当代陇中女作家刑院生的一部长篇历史传记小说,作品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本文在对作品中女性形象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女性主义角度进一步分析了小说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她们是如何反抗和成功突围的。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小女人散文”之“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作品取材上的“小”和意义上“小”的特点;时代和文学本身的因素是“小女人散文”曾经风行并一度出现繁荣景象的原因;而“小女人散文”最终却归于沉寂,其中不乏有尖锐的批评,批评家们大都用传统的文学价值标准去评判“小女人散文”。本文认为客观、合理而公正地看待这种文学现象,是批评家的一种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2.
农村女性形象是甘肃中短篇小说作品中不容忽视的一类人物形象,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农村女性的形象始终活跃在甘肃小说作家的笔下。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女性形象有发展有变化有继承有创新,其书写意义也呈现出历史性的变化:1.八十年代:作家对乡土文化价值的认可。2.九十年代:作家对乡土文化的理性思考。3.二十一世纪初:作家的心灵徘徊于城乡之间。这种变化启示我们去思考甘肃乡土小说作家未来的写作道路。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降,农家女进城的身体修辞并非个案。基于空间迁徙与审美间距,农家女身体意象的疾患、死亡、异化、灵肉分离、道德崇高、性本自然等叙述,表征的是城乡社会发展失衡、文化拒斥、文化怀旧等审美现代性批判主题。在农家女肉身意象的城市美学构想中,形成了空间化的农耕文化与工商业文化的在场冲突,体现的是社会现代化与审美现代性的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14.
九十年代以来的女性小说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女性意识的增强和女性自传性的书写。在文中的直接表现即是对源于女性生命意识深处的个人记忆以及个体经验的历史回顾及现实叩问,这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女性解放的深入以及女性的与时俱进。文中仍然潜隐着一些传统性的因子,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女性难以走出的一个怪圈。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写作在文坛异军突起,轰轰烈烈。在躯体叙事、弑父与恋父、母女之情与姐妹之帮等私人化写作领域都有惊世骇俗之笔,而重塑现代巫女、打捞女性经验、寻找救赎之路也是其主要内容,这一切的根本目的就是对男权社会进行拆解与颠覆。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王安忆的文本解读,对现代女性情感生活中的悖论式处境进行分析,由此推导出王安忆创作的一个主题:女性荒凉而没有救赎的宿命感和悲剧感。在此基础,进一步关注、追踪作家这一创作向度在90年代的变化,并特别阐释其理性趋向的自觉及女性立场的淡出,从而总结出作家在新的认识框架下探讨女性情难命题的实质。最后,结合时代语境对上述转向作出积极评价。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中的身体写作已不同于80年代中后期那种单一意识形态性质的身体写作,而是产生了一种深刻的断裂、转型与分化,呈现为一种多元化的写作态势。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的话语形式,即作为非意识形态性质话语的后现代个人化追求快感游戏的青春写作、作为真正女性话语的原生态意义上的诗性身体写作、作为躯体话语的对抗技术主义异化意义上的先锋写作。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rough personal and dialogical narratives, we explore the ways Black women mentors (do not) reveal to their mentees their lived-experiences and the personal pain associated with the pursuit of careers in higher education; how and why their narratives of pain and pursuit are negotiated, sanctioned, and/or strategically altered; and the impact these decisions have on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women graduate students. Drawing on hooks’ notions of ‘imperialist white supremacist capitalist patriarchy’ (2015), ‘radical honesty’ (2004), and ‘homeplace’ (1990), we deploy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homeplacing to more critically examine Black women’s mentoring relationships.  相似文献   

19.
"剩女"是近年来新出现的现象,然而"剩女"的出现并非偶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剩女"出现的原因除了女性自身过度追求完美和失恋阴影的固着心理外,还有男性方面的男性中心、认知偏差与过度自卑,以及社会舆论对"剩女"的期望压力和刻板印象。解决"剩女"问题的有效途径主要有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提倡"姐弟型"婚恋和社会的理解和宽容。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志,是女性的生存状况的改善程度和女性意识的自觉及其状态如何。尽管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妇女开始了新的语境中的心路历程,但由于长期的文化思想观念对人们的潜移默化,使中国女性面对的逼迫、挤压不仅来自于生存的社会环境,而且来自于自身。通过对金仁顺的小说《水边的阿狄丽雅》的分析,对我们理解、认识当下中国女性面对的现实困境和现实中的女性的选择的艰难,会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