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道德修养理论以“仁”为核心,以“君子”、“圣人”为最高理想人格,通过博学、慎思、笃行三者的统一,最终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道德修养理论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合理地继承传统道德修养理论中的积极因素,对培养高尚的现代人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圣人(王)、君子人格是孔子的道德人格理想目标,它是建立在“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基础上,为了培养和塑造圣人(王)、君子人格,孔子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人格准则以及“克己”的道德修养方法,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人格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的理想人格以二重性的良知为哲学基础,注重道德修养和个性表现,以伦理品格和审美品格的高度统一为价值标准,是道德修养与审美自由的统一。它既注重个体情感愉悦、追求精神自由与超功利又追求与天地为一的境界。“谦谦君子”、“狂者胸次”、“圣人气象”是王阳明心学视域中的三种人格典范,也是王阳明理想人格内涵的形象表达。  相似文献   

4.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修养学,并非简单的道德修养学,而是在道德修养学基础上的审美修养学。孔子以“贫而乐”、“仁无忧”、“乐而忘忧”的悦乐情怀去成就“仁”的德行,因而具有了超越道德的审美的性质。这种建立在道德修养基础上的人生境界,是一种独特的、内在的、个人的审美体验,是一种不具备大众性和可观性的精神创造。人生境界不一定通过艺术形象再现出来,但它远远高于艺术境界,用悦乐的情怀和审美的体验去成就这个人道德,去实现政治思想,这就是孔子美学的精华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5.
人性理论是道德修养的基础与前提。孟子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强调了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性和目的性,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修养方法。他提出以追求君子、豪杰和圣人为理想人格的道德修养理论,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道德传统,古代道德几乎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号称“礼仪之邦”,伦理学在中国古代一直就是显学。自称“道德渊薮”的中国,圣人教化不绝于耳。而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提出“以德治国”的思想.表明发展现代高科技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需要加强道德修养。这就要求我们比较古今道德思想的异同,深刻认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无疑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孔孟的道德话语既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规范,也是一种个人道德修养的崇高理想。孔孟道德学说基于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和道德教育的乐观精神,把握人格修养的最基本层面,提出为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体现了“圣人”道德理想对现实的间离与超越,因而具有个人道德修养与教育指向的普适价值和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8.
儒家的理想人格在总体上表现为仁道的具体化,内圣外王人格是其最高境界,但“圣人”的境界一般人难以企及。相对于圣人,君子可被视为理想人格的现实体现,为个人修养提供了一些具体规范。“仁者安仁”则体现了儒家理想人格的价值观特质。儒家的理想人格对中华民族的个性品质和人格培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人的道德修养发挥过积极作用,即使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现代公民理想人格的塑造仍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劝学》是节选文本.到底“劝学”是何含义,为何“学不可以已”,如何“学以成人”,怎样才能“积以成圣”,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其实,荀子所言之学,就是学习儒家经典,师法礼乐,践行化恶为善,提升精神境界的过程;就是先从做书生开始,不断“受绳则直”“就砺则利”,达到君子境界,再到圣人境界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修炼修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学是指由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人所并刨、阐明的儒家原初思想,其核心范畴是仁、礼、孝、敬、义等,其思想纲领可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概括。 魏源服膺先秦儒学,极力推崇孔夫子作为圣人之形象,而对孟子以下,包括孟子本人,所谓儒学思想的传人及其主张多有微词。魏源怀慕周孔之道,并力图阐扬夫子未尽之意,使其更为完善,更为合理。魏源期求直指圣贤心源,以避开宋明理学“口心性,躬礼仪,动言万物一体”③的玄妙云纱,由文而质,返朴归真,抬出真孔子,摆出真孔学。魏源立志极高,仿荀子著述体例,以《诗经》为佐证、结论,撰写哲学名著《默觚》,分学篇、治篇两部分,学篇阐述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才能做圣人,指出通向圣人之路的种种途径和方法,批评那些非孔学正路的旁门左道。类于“解蔽”,期求万法归宗于圣人。治篇讲的是圣人君子如何立足于社会行圣人之道。就《默觚》篇名来讲,也是耐人寻味的。孔夫子有鉴于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器物名实不符,发出“觚不觚”④的感叹,而魏源亦感到孔孟之学已走了样,读书人或埋头詀训考据,或记玄虚之理,唱高调,漠视现实,忽视、甚至歪曲圣人修齐治平之道,大大远离固孔之真传。故,魏源便站出来,希冀举起儒学正宗之旗,撰《默觚》。  相似文献   

11.
“一龙一蛇”是庄子的处世哲学,这一思想发源于庄子以前,但由庄子正式提出并且传播开来。汉朝人发展了这种处世哲学为“龙蛇”哲学,并且视此为圣人之道。“龙蛇”哲学中的龙形象是贤者和圣人的比喻,为怎样的人才算做“龙”提供了一种隐性标杆。这种龙形象为后来龙地位的下移从而更加贴近世俗之人埋下了基础。也正是在这种比喻的影响之下,龙形象才不断下移,最终一些文人才能够被称之为“龙”。  相似文献   

12.
“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儒家道德修养完善的理想境界,其中深刻地包含了“仁”与“礼”的丰富内涵及辩证关系。“从心所欲”强调“仁心”是实现道德完善的本体论基础;“不逾矩”强调礼是道德完善的外在规范。只有二者得到完美结合,才胡达至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以孜孜不倦的“学”来求得。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圣人“观念源远流长。远在甲骨时期“圣”字就出现了。春秋时期开始造圣,战国进入大规模造圣时期,确立了圣人的基本特征:“圣人,道之极也”。此后两千多年,圣人一直是中国士人反复讨论的对象,孜孜追求的目标。圣人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色彩。圣人现象对中国化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诸如道德追求,“人主义“,救世情怀,人治社会,英雄观念等方面无不深深地打上了“圣人“烙印。与以上帝崇拜为中心的基督教化相比较,以追求圣人境界为特征的中国化,在上述诸方面也具有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修身”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古圣先贤进行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和实践经验,其中“立志”“为学”“省察”“力行”等内容,对于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确立道德理想、积累道德经验、提高道德自觉、进行道德践履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相似文献   

15.
建立在仁学基础上的孔子修养学由于自觉地把修仁与审美相联系,从而形成了孔子修养学美学性质和孔子美学的修养学性质。正是这种修养美学,才使得孔子具有“乐以忘忧”的情怀和精神增境界。同时,孔子关于“游于艺”“成于乐”的思想更是明白无误地向人们展示了道德修养的审美途径以及音乐审美对道德修养的决定和引领作用。从而使审美与人生修养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读书与悟道     
近日读《庄子》,书中有一段话颇令人深思。齐桓公坐在堂上读书,有一个在堂下正在做车轮的木匠过来问道:“请问国王读的是什么?”桓公说:“是圣人的书。”木匠又问:“圣人还活着吗?”恒公说:“已经死了。”木匠听后不禁感叹地说:“既然圣人已死,那你所读的东西就不过是圣人的糟粕了。”桓公听他的话中对自己所读之书竟如此地充满轻蔑,心中可就来了火,怒道:“我读书,你一个做车轮的木匠哪有资格妄加评论呢?能说出道理来也就算了,说不出道理就得把你处死。”  相似文献   

17.
阳明学中的“致良知”“万物一体”等思想理论不仅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还在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家得到广泛普及。随着阳明学在日本推广的不断深入,日本学者根据本土文化特征赋予了阳明学新的内涵。本文以日本阳明学开山鼻祖中江藤树的思想研究为视角,从日本阳明学的创立、中江藤树的哲学思想(良知观、圣人观、忠孝观、儒佛观)、阳明学对日本的深远影响等三个方面着重论述阳明学之于日本社会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三、“以复性为宗”的心性修养论。 薛瑄赋予性以如此至高无尚和广泛普遍的涵义,这是薛瑄性论的出发点,而不是归宿。薛瑄的性论,作为其天人合一说的中介环节,是以追求“复性则可以入尧舜之道”(《续录》卷八)的所谓“圣人之气象”(《录》卷六)为最高理想的,也就是说,是为他的“复性”说制造理论根据的。 薛瑄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在于“天命之性具有圣人之心,率性之道由于圣人之身”(《录》卷六),“是以圣人之心,即天地之心,圣人意之所为,与天无毫忽之差爽”(《录》卷二)。总之,“圣人之心  相似文献   

19.
读书与悟道     
杨旸 《山东教育》2004,(21):20-20
近日读《庄子》,书中有一段话颇令人深思。齐桓公坐在堂上读书,有一个在堂下正在做车轮的木匠过来问道:“请问国王读的是什么?”桓公说:“是圣人的书。”木匠又问:“圣人还活着吗?”桓公说:“已经死了。”木匠听后不禁感叹地说:“既然圣人已死,那你昕读的东西就不过是圣人的糟粕了。”桓公听他的话中对自己所读之书竞如  相似文献   

20.
张载所谓“天无心”,只是说天没有“意必固我”之私心杂念和故意造作。在“天地以生物为心”的意义上,张载承认“天有心”。圣人“为天地立心”,不是说天没有心,圣人来为天确立一个“心”。只是说圣人效法天地生物时的“天秩天序”,为人间确立长幼尊卑的社会秩序和仁孝等伦理法则。因此,圣人“参赞天地之化育”,也有一定的宗教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