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美平 《历史档案》2013,(1):111-118
对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日本的"脱亚入欧"与"亚洲主义"两大思想流派最初均在"中国亡国观"的基础上就对外战略问题应采取与列强合作"分割中国",还是应在"中日提携"的基础上"保全中国"而展开论争。随着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的形成,二者均倡导"列强共管论","脱亚入欧"派主张的"携欧侵亚"成为国家的主要战略,并与"中国亡国观"一起成为此后日本实施一系列侵华政策的指导思想与认识根源。  相似文献   

2.
美国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争夺投资权益为特征的列强对华经济浸略和政治控制,步步加紧。腐朽软弱的清政府在列强的逼迫下,步步退让,全面屈服。深重的民族危机激化了中国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而最终使清政府与民族资产阶级沟矛盾以及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这次革命与列强的在华利益息息相关,而列强的态度也直接关系着革命的命运。一般来说,列强对革命的态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维持清政府的存在以保护其既得利益;一种是施展两面手法,助长混乱以进一步夺取权益;一种是希望中国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以尽快稳定社会秩序,保证列强在华权益不受损害。应该说明的是,这三种态度仅为某些国家所一度持有,而不管各国取哪种态度,则都是以其自身的利益为依归。  相似文献   

3.
作为常驻中国的外国人,海关洋员无疑是义和团运动和清末社会的重要旁观者。在他们看来,这场运动既与外国侵略有关,也与清廷弊政有关。尽管海关洋员为列强侵华辩解,但并未掩盖战争引发的人道灾难,甚至警告列强不得瓜分中国。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不断要求扩大在中国所取得的权益,加紧滋扰和侵夺中国沿海港湾,或深入内地攫取路矿资源,或披着合法外衣从事各种非法贸易活动。清政府为维护主权和尊严,与帝国主义列强进行了一些斗争,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受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王宠惠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废约思想。王宠惠认为,对于旧约要予以承认和遵守,对国际公法要严格遵循。由于不平等条约存在诸多弊害,并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权益,他提出要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进行废除。为了实现废约目标,王宠惠积极参加国民外交运动,与西方列强交涉领事裁判权,促成中英新约顺利签订,在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与西方列强的交涉中,王宠惠采取了较为强硬的态度,迫使西方列强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使中国收回了部分权益。但由于受诸多历史因素的限制,他的废约思想及实践也存在对帝国主义列强妥协和抱有幻想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档案天地》2008,(1):F0003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不断要求扩大在中国所取得的权益,加紧滋扰和侵夺中国沿海港湾,或深入内地攫取路矿资源,或披着合法外衣从事各种非法贸易活动。清政府为维护主权和尊严,与帝国主义列强进行了一些斗争,颁布了一系列防范性的法令条文。  相似文献   

7.
童锋  夏泉 《兰台世界》2020,(3):146-149,160
民国时期,西方列强退还庚款旨在发展中国教育事业。但是在实际过程中,西方列强有不同的应对,却暗藏着相同的动机。西方列强一直将远东地区作为利益博弈的主战场,因此一个渐进式改革的民国政府才最符合他们的外交战略。民国政府、地方军阀从维护政权和阶级利益角度迎合西方列强的退回庚款的反应,并从中调解教育界的反抗言行;中国教育界以强硬的姿态据理力争西方列强退还庚款用于发展教育事业,从客观上发展了中国教育事业,促进了中国教育界人士民间外交意识的觉醒和中华民族独立意识的崛起。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列强召开重新瓜分世界的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派出由顾维钧等人组成的代表团,希望在巴黎和会上收回曾经被列强掠夺的主权权益。  相似文献   

9.
清朝末年,资本主义列强联合侵华,是为了在中国这个地盘上扩大它们各自的利益.即便是输入文化、译印书籍方面的权利,列强也是不肯让步的.  相似文献   

10.
一、创建背景 自执掌中国政权以来,满清政府一向以天朝大国自居,然而,鸦片战争的无奈落败与《南京条约》的耻辱签署,使满清政府在面对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日 益深感屡次与帝国主义各国列强交涉时由于语言不通、文字隔阂对国家主权利益所造成的极大伤害.  相似文献   

11.
盂令真 《大观周刊》2011,(45):137-137,87
1902年《英日同盟协约》的签订和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是近代东亚乃至整个国际关系史上两次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近代以来,列强在远东的矛盾错综复杂,本文主要分析列强在朝鲜半岛的利益争端,论述为何英日走向合作,日俄走向战争。  相似文献   

12.
英国与1919年的中国南北议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北根 《历史档案》2002,(1):115-120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即将召开,这对当时中国战乱的时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紧侵华,从政治、经济、 军事等方面向中国扩张。欧战结束后,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为了遏制日本 独霸中国的势头,他们敦促中国当时由滇、桂军阀控制的南方军政府和受日本支持的皖系军 阀北京政府早日举行和谈,希望以此能够阻止日本势力在华的急剧扩张,以维护自身利益。 同时,压日本与他们采取协调一致的对华政策,以求与日本重新划分在中国的势利范围。在 列强中,…  相似文献   

13.
王子平,近代河北著名武术家,一生为武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他心中,民族尊严始终放在第一位,他为了弘扬中华武术,挫败列强的嚣张气焰,屡上擂台打败列强大力士,用实力维护了国家的尊严,提高了中华武术在世界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中美关系在两国外交中的边角地位发展到今天,互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并结为“战略合作伙伴”,一个多世纪的发展道路上,有几位美国总统留下自己鲜明的痕迹。麦金利:“门户开放” 1899年,美国政府照会西方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当时中国正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美国人担心他们被关在中国的大门之外。所以要求列强尊重中国的领土完整。美国  相似文献   

15.
从1840年以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无情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列强的入侵,与中国封建势力的结合,鱼肉百姓,践踏国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反抗.  相似文献   

16.
周素园,名培艺,贵州毕节人,清末秀才。周素园的年轻时代,正值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民不聊生,面对深重灾难是祖国.他毅然离开家乡.到外面寻求救国的真理。为疏通民智.唤起民众。1907年他在贵州创办了第一份日报《黔报》,宣传民主思想,宣传爱国主义.反对列强瓜分中国.推行政治改革。同年又与张百麟、钟昌祚等发起建立贵州自治学社.从事反清活动。  相似文献   

17.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侵犯中国南海诸岛主权的,基本都来自西方列强;而在上世纪50年代后,与中国在南海诸岛问题上发生主权纠纷的,都是来自南海周边国家  相似文献   

18.
总理衙门是清政府为了适应与西方列强打交道而建立的,本文基于总理衙门建立和英语文化在中国传播的相关背景,对其传播方式及影响等方面作了简单的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9.
太平天国以宗教起家并借用宗教巩固统治.杨秀清1854年致函英国使节时表示:"天国自起义兴师以来,所行所为,皆遵天父天兄圣旨."太平天国时期,中国大门已被西方列强强行轰开,清朝廷与列强的外交关系又长时期陷入僵局,此时太平天国政府的外交公文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王薇 《新闻爱好者》2011,(17):91-92
租界是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辟、经营的居留、贸易区域。对近代天津而言,租界既是列强入侵的据点,又是西方文明东渐的窗口。天津开埠后,伴随着经济贸易和对外交往的发展,作为信息,交流和传播载体的大众传播媒介必然也随之发达。大批外国传教士、商人、外交人员为宣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