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西晋解庄名家郭象认为,<逍遥游>中的"小大之辨"意为大小齐一.无论是从该文的行文、立意、篇章内在思想的完整性,抑或从<庄子>内、外篇内容的相互映证来看,庄子的思想应该是崇大抑小,而非大小一齐.明确这一点,对疏通<庄子>内七篇,理解内七篇思想的完整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英国大学毕业比例居世界之首.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韵镜>与相关韵书的韵目及其在排列次序上的主要不同来探讨<韵镜>列字所依据的韵书问题.通过分析,我们认为<韵镜>当是依据蒋斧印本<唐韵>与李舟<切韵>之间的某种韵书来列字的.  相似文献   

4.
在中西诠释学思想发生的早期,诠释主体所理解的文本都是中西文化传统源头上的经典.孔子删定"六经",无疑使他成为中国经典诠释文化传统上第一位自觉的经典诠释者."六经"只有被历史所认同的合法化诠释者在其特定的时代所给出的权威意义,这种权威意义即是"六经"的诠释意义,而不是文本的原初意义;经学诠释学是为了传达"六经"的真理,这比还原"六经"的原初意义更为重要.诠释学对文学批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不应该仅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视域来研究中国诠释学,而应该从经学的诠释学传统来建构中国诠释学.从<左传>对<春秋>的历史性诠释及<易传>对<易经>的系统性诠释来评价,中国早期经学诠释学的形成,一开始即呈现为存在论的诠释学,而不完全是技艺学的诠释学."传"、"注"、"疏"、"笺"、"正义"、"章句"、"训"、"训纂"、"训诂"、"解诂"、"说"、"说义"、"微"与<易传>的"十翼"等,构成了中国经学诠释学的技艺学诠释方法论,但其中潜含着丰富的存在论的中国诠释学思想.经学诠释学作为中国诠释学的主脉,正是在儒家经典的历代诠释中生成.  相似文献   

5.
宋齐时代,诗歌有了极大发展,但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讨论文学仍视赋为文学主体,梁时<文选>列赋于首位,是有文学史依据的.但<文选>不录齐梁赋,却有其特殊原因.如果以<文选>赋十五类一一对照齐梁赋,齐梁赋确实没有好作品可录入者,只有沈约<郊居赋>尚可.<郊居赋>可属<文选>赋"志"类,但沈约<郊居赋>与"志"类潘岳<闲居赋>,意思有重复之处;且<郊居赋>又有怨梁武帝之嫌,那么不录也是情理之中的.齐梁时代赋作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是崇尚赋的诗化,或是文体形式上的半诗半赋,或是文体内涵上的抒情.作为梁朝文论三派的正统派,萧统鄙视这样的作品;另外,萧统时,这类赋作正在兴起,<文选>未录这样的作品也是理所当然的.  相似文献   

6.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干"均据<集韵>"居案切"立"gan<集韵>居案切"的音项或条目,收与<集韵>"居案切"下所释"扦也"义相当的"捍卫"义等,不妥.从陆德明<经典释文>音义材料来看,"干"作"扦也"义常读"古寒切","居案切"只是个别经师的读音,两部字、词典应取消据<集韵>"居案切"所立音项或条目,将收在该音项或条目下的"捍卫"义等调整到据<广韵>"古寒切"所立的音项或条目下.<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将"狙"的"窥伺(伺察)"义收在据<广韵>所立的"jū(<广韵>)七余切"下,不妥.根据玄应<一切经音义>和慧琳<正续一切经音义>及古书注解中的音义材料证明,"狙"作"窥伺(伺察)"读御韵去声合口三等清母(相当于<广韵>"七虑切"),三部字、词典应分别据<集韵>"七虑切"立"qù<集韵>七虑切"的音项或条目,将"窥伺(伺察)"义收在该音项下.  相似文献   

7.
<陆九渊集·语录>中有这样一段话:"或问先生:何不著书?对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自此之后,经过后人的不断阐释,"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被当作两种不同的治学方式的象征,逐渐成了名言.  相似文献   

8.
张振宏 《中学教与学》2008,(2):35-38,48,F0003
一、(每小题2分,共24分)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4题. ①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②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  相似文献   

9.
<周易>在中国古代被当作儒家经典之一,孔子作"十翼"之说也久已深入人心.事实上,<易>与儒家的关系向来就很复杂.本文主要从文献学的视角,考察了孔子以至秦汉儒家易学的发展,进而提出了"学术易"、"方术易"之分,或"义理易"、"象数易"、"方术易"之分,探讨了它们的内在关联及其文化意义,并且特别强调了"象数易"的独特地位.我们的考察和区分,将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早期儒家与<易>之关系乃至整个易学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后汉书·律志>中,与<易>学相关的内容颇为丰富,京房"六十律"与汉<易>"卦气说"象数模式的密切关联性,正是从<后汉书·律志>相关记载中得以显示的.本文对<后汉书·律志>中与<易>学相关的内容进行梳理,作出具体的分析评说,并论述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涪陵是宋代理学奠基程颐作《易传》的易学圣地,易学思想在涪陵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社会基础。2002年世界易经大会在涪陵举行,必将弘扬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华传统优秀化,促进中国化与世界化的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在《易经》还是在《易传》中 ,“圣人”、“君子”的概念都频繁的出现。在《周易》的人格价值判断体系中 ,“圣人”、“君子”是理想人格的代表 ,具有“仁”、“义”、“谦”、“慎”等等美德 ,要达到这样的人格境界则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上都应有所努力。《周易》中的理想人格还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提倡“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时刻保持警惕之心,不断进行反省悔悟的思维方式,在《周易》卦爻辞和《诗经》当中,均有所体现;到春秋时期,此种警惕戒惧的观念,也经常被人们所引用,强调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而战国时期形成的《易传》,在此基础上又作了较为系统的阐发,明确地将“忧患”提升为范畴,自觉地倡导“忧患意识”,并初步建立起了一个理论体系,影响极其深远。历代易学家、思想家又加以凝炼和升华,使“忧患意识”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大精神象征。《周易》在铸造中华民族精神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易》是“六经之首”。孔子的学说正是从《周易》的天地人三才之道逐渐形成的。因此,可以说“六经”构成了孔子学说的完整系统,我们必须把“六经”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才能从整体上去理解和把握孔子的学说体系,才有可能描绘出一个立体的孔子形象;在“六经”之中,各经都有其偏重之处,《周易》是其哲学总纲,《礼经》《乐经》《尚书》《春秋》是礼乐刑政的原则表述,《诗经》则是各个方面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期,《周易》思想在齐地盛行,与齐文化融汇无间。田陈世族与《周易》有着密切联系。《周易》思想对《孙子兵法》的影响在哲学方面主要表现在"变"的发展观、现象分析的"两点论"、普通联系和矛盾转化思想四个方面;在军事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慎战思想、战备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观、"师出以律"的军法思想、战术思想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易经》为宋代理学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北宋理学家便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辟佛破老,创为新说。从北宋中期理学初创到南宋的一百多年里,理学家在运用《易经》的过程中,对它的认识和理解渐趋深刻,《周易本义》是这一认识变化过程的反映。在这部著作中,朱熹恢复了《易经》的本来面貌,提出了更为科学的思想方法,体现了一个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实事求是的可贵精神。无疑,《周易本义》是宋代理学成熟时期的标志性著作。  相似文献   

17.
<周易>以<说卦传>为理论纲领,<说卦传>的思想理路是使<周易>"经传统一"的逻辑始点.<说卦传>承诺了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其以"中和贯通"的思想理路和"说卦和中"的理论架构,使<周易>的历史与逻辑、形式与内容、思维方式与概念范畴实现了理论统一性.  相似文献   

18.
“《易》何为而作”为易学史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尝试从朱子论《周易》的成书过程,分析朱子从伏羲画卦、文王周公重卦和作卦爻辞到孔子作十翼论证朱子所主张的作《易》目的是如何得以实现的。“易本卜筮之书”是朱子一以贯之的对“易何为而作”这一问题的回答。此论断构成朱子全部易学诠释工作的基础,集宋易之大成的朱子易学体系只有藉此才能得到适当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选取《系辞》中四个关于《周易》本体论表述的语篇和四个关于《周易》认识论表述的语篇进行分析,明显可以感受《易传》包含思想流派的糅杂和多样;进而从五个方面:《说卦传》、《系辞下·第二章》和《易传》中有关阴阳说的内容,乾坤卦经文、彖传、象传与《文言传》,《彖传》与《象传》,《系辞传》,和《序卦传》与《杂卦传》,对整个《易传》进行思想流派语篇分析式的扫描,从而显示其历史文化的演变和传承,一定程度上真实地折射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流派纷呈的状态;再以西周初期的思想文化、春秋后期的思想文化以及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为背景,总体看待《易传》的思想流派,可以明显看出孔子的思想、道家各派的思想和西周初期的《周易》思想依次形成了孔携道、易及其他的《易传》思想流派基本格局。具体而言,以西周初期统治思想文化为基础的《周易》,经孔子引道入易研究方法的开拓和划时代的理性思维研究,揭开了蒙在《周易》上的已经淡薄的占筮思维面纱,经战国时期多派道家和其他不同思想流派的共同研究,至战国末年或西汉早年今本《易传》定型,使得《周易》的经、传结合真正成为具有我国古代深厚文化传统的理性哲学著作。认识这一点,对于如何评价孔子的思想和历史地位以及重新梳理中国古代哲学史、易学史和儒学史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概述了现代数学、物理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的基本内涵和特点.通过对这些前沿科学理论与中国古代<周易>理论内涵和特点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它们之间存在着的某些相似性以及<周易>理论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