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前言文化包括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广义的文化包括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而狭义的文化则只强调精神方面。同样地,宗祠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下面所讨论的宗祠文化是狭义的宗祠文化,关注的不是宗祠作为建筑物实体,而是以宗族制度为核心的宗祠文化,主要体现在观念、制度、信仰、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我国历经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崇尚君权的观念已深入人们的骨髓,人们普遍认为,"君权神授"  相似文献   

2.
廖云白 《寻根》2003,(1):134-137
定南客家人的由来定南县位于江西与广东交界之处。自古以来,这里便是人烟稀少的山区。天然的屏障成了历代绿林草寇隐身之地,尤其明末建定南县治之前,三巢作乱,官民不宁。隆庆三年(1569年),明政府在莲塘里(今老城村)筑城建衙,割龙南县之高砂堡、下历堡、横江堡,安远县之大石堡、小石堡、伯洪堡,信丰县之潭庆堡组成定南县治。据考:龙南割来164户,1131人(男781人,女350人);安远割来98户,605人(男431人,女174人);信丰割来48户,119人(男99人,女20人);合计310户,1855人(男1311人,女544人)。当时,莲塘里居有兰、罗、雷三姓…  相似文献   

3.
黄遵宪是近代杰出的诗人,因客家故乡的文化氛围、家庭环境、家学传承及丰富的驻外经历,他高度认同客家山歌与客家民俗文化,受此影响而提出"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我口""言文合一"等诗歌创作理论,在晚年时期提出了"杂歌谣"的设想;还辑录整理了许多客家山歌,在诗歌创作中借助客家山歌的形式,使用通俗化语言,创作出带有客家山歌风味、描绘客家民俗风情的诗篇,增厚诗作的文化内涵,使他的诗作成为具有新思想的真我之诗。黄遵宪源自于民间文学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对五四新文化时期的白话文写作、北京大学歌谣运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值得后人评断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以四川客家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对客家耕读文化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山地丘陵的农耕自然环境是客家耕读文化产生的地理基础,质朴无华的民风是客家耕读文化形成的重要文化因素,而族群冲突中的“鲶鱼效应”是客家耕读文化的原动力。客家耕读文化主要是客家适应“住山不住坝”生存环境而形成的族群性的文化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5.
吴永章 《寻根》2004,(1):20-24
客家人是中原移民,在南徙过程中,饱受战乱与颠沛流离之苦,迁至被时人目为蛮荒之地的闽粤赣地区后,又需要在极其困难的自然与社会条件下,筚路蓝缕,开基创业。因此,客家先人们眷恋故土,并教诫子孙“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要“敦宗睦族”、“追远慎终”,把中原文化作为联结族群  相似文献   

6.
客家形象是客家、自然环境、其他民族、社会互动的结果。互文承续传统,开启当下和未来。客家形象把传统文化既世俗化为现实生活,又神圣化为精神家园。客家形象形成的过程是传统文化吸收、调整、修正、融合、同化不同文化的过程,是多元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已经上升为一种具有象征性的、形而上的范式。  相似文献   

7.
我是客家人,当我阅读傅翔《客家的精神》(见《客家》2000年第二期)一文,不觉怦然心动。这篇记述客家人文精神的短文,语言精炼,内涵丰富,将客家文化的历史背景与超越时空的深远意义有机地结合起来,闪耀着作者独具匠心的思想火光,不愧是傅翔研究客家文化的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8.
由国际客家学会、中国文化部华夏文化促进会客家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系客家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宁化石壁客家宗亲联谊会、宁化县客家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11月17至18日在福建省宁化县隆重举行。专家济济,盛况空前,学术丰收,情感融融。  相似文献   

9.
《寻根》2016,(1)
正早在宋代,休宁县古林黄氏宗族就曾修建了黄氏宗祠。明代夏言请求天下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庙后,徽州民间兴建祠堂进行祖先祭祀达到一个高峰,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祠堂之制今巨族世家多有之,唯新安为盛。"(项:歙县《桂溪项氏祠谱》,"附祠记",乾隆二十年本)各县境宗祠祭祀风俗为盛。如绩溪县"邑多聚族而居,有宗祠支祠香火堂。岁时伏腊,生忌荐新皆在香火堂,  相似文献   

10.
林夏 《寻根》2009,(5):98-99
《寻根》2009年第2期《“宙合方圆”:客家土楼的生命世界》(韩振华、赵娟)谈及圆土楼与方土楼孰先孰后,使我想到也曾触及这一问题的林嘉书的大作《土楼:凝固的音乐和立体的诗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林先生是客家学研究专家,对土楼研究取得了尤为卓著的成果。这部书与他的《客家土楼与客家文化》、《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宋国桢 《寻根》2004,(3):96-100
“郑氏祖地荥阳”是历史的定论,也是海内外郑氏子孙所公认的事实,故有“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的谚语传世。海内外的许多郑氏宗祠都书写着“荥阳堂”、“荥阳衍派”、“荥阳世泽”等等,仿佛不把“荥阳”二字高高挂起,就不足以表达对祖先追念之情。荥阳与郑国公元前80  相似文献   

12.
杨雄武 《大理文化》2012,(11):94-95
宾川县平川镇盘谷村的杨氏宗祠气势宏大,结构精巧,其中保存有中国近现代史上50多位著名人物的题刻。这些题刻集隶书、楷书、行书等多种字体和汉、满、蒙、回、藏等多民族文字为一堂,是省内保存民国时期名人题刻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宗祠,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安国楼 《寻根》2003,(6):122-129
在南方客家地区流行上千年的民谣中,有一句是:“要问客家哪里来,客家来自黄河边。”客家先民的主体最初是由黄河中下游地区南迁的,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家族,在相对恶劣、封闭的环境中长期居住和生活,其族群的聚合性没有因外来冲击而零离四散,从而形成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民系。由于是后来入居,所以,相对于土著而言,这些家族被称为“客家”。这一特殊民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素质和文化。而这种独特的素质和文化,正是根植于早先以中原地区为代表的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重视家族教育,无疑是客家人最具特色的传统之一,同时,也是对中国家教文…  相似文献   

14.
汤漳平  许晶 《寻根》2009,(6):131-137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因此,在谈到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之前,先要讲到闽南人和客家人。  相似文献   

15.
严奇岩 《寻根》2007,(5):19-21
四川是我国第五大客家聚居省区。据不完全统计,全川客家人的总数在300万人左右,其中至今能讲客家话的有150万人以上。四川客家主体是来自清前期"湖广填四川"中闽、粤、赣边区的客家移民的后裔,其中以广东移民最多,所以四川客家多自称为"广东人"。  相似文献   

16.
汤漳平  许晶 《寻根》2008,(6):131-137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因此,在谈到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之前,先要讲到闽南人和客家人。  相似文献   

17.
赖祥亮 《寻根》2007,(5):9-14
作为河洛文化的传人,客家先民的文化形态中保留了较多中原文化传统。同时,作为一支历史悠久的民系,客家文化形态中也残存了较多的原始巫术观念。巫术是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原始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种认识途径和控制方式,客家巫文化之所以能顽强地生存于客家聚居地,得益于山高水险的岭表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求生存求发展的强烈愿望和当地原住民崇尚巫鬼的习俗。  相似文献   

18.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饱含了浓郁的优秀文化基因,具有明确的道德指向性,是聚落社区明达事理的保障。客家古村落培田至今逾600年,现存的八修四印族谱记录了吴氏家风形成的历史脉络,反映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传承上的完整逻辑。以历修《培田吴氏族谱》为线索,重点剖析了克勤克俭等家风形态,并通过家箴、家训、家法、族规、公益社章程等载体全面梳理了培田家风形成史。家风的塑造是民众(尤其是社区精英)丰富的文化创造力与国家集权的正统并存共谋的历史缩影。  相似文献   

19.
四川客家问题的特殊性及研究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客家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殊性,与闽粤赣客家相比,表现为1.演进阶段不同;2.族群关系不同;3.文化表现形式不同;4.客家身份不同。四川客家问题的特殊性,决定了四川客家研究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四川客家问题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八十年代逐渐形成热潮,并于本世纪初达到高潮,总体来看,四川客家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成果多为表象描述和动态报道。  相似文献   

20.
本文借助于文献文本,以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以佛教度亡仪式的"香花佛事"舞蹈为研究对象,对其文化内涵进行了阐述,揭示了"香花佛事"舞蹈在梅州客家族群体中的心灵慰藉、凝聚族群、孝道濡化和智慧传承等功能,以期对于客家民俗舞蹈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